“而立一代人”亲历的20世纪
http://www.sina.com.cn 2001/01/02 11:08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欺世盗名
像我这样生于60年代末的人,对于20世纪的印象,更多地可用缤纷、躁动、潮流、节奏等类似字眼来概括。从“文革”结束懂得世事起,似乎每一年都有一个“漩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很快带出一股时尚风来。
70年代末,精神极端饥渴的人们把求知当作了生存第一要素。大小书店门庭若市,一本小说可以有今天看来绝对是天文数字的销量。人们不分昼夜地泡图书馆,恋人在这书香天地滋长爱情萌芽。
国门渐渐打开,外面的世界原来很精彩。人们单调的生活开始变化。衣着上,能扫地的大喇叭裤成一时之风。梳大背头,抹发油,留长鬓角。全民学跳交谊舞,不配对时,就男跟男跳,女跟女跳,或干脆抱个椅子跳,丝毫不影响情绪。强劲的迪斯科鼓点逗得男女老少齐颤小腿肚。校园歌曲荡开人们的情怀,大街上、公园里,到处可见时髦青年三五一簇,提着卡式录音机,哼着流行调儿。《加里森敢死队》、《姿三四郎》、《少林寺》使神州大地习武成风。
随着国门进一步开放,会说ABC的人骤然受宠,学英语成了炙手可热的时尚。《英语900句》卖疯了,并不生动有趣的电视外语教学节目收视率奇高,考托福成了青年人的动力装置,走在哪里都见背英语单词的人。诗的王国空前也许绝后地拥有那么多膜拜者,一批朦胧诗人成为最受公众景仰的人物。此后是琼瑶、三毛的天下,活在真空中的白马王子和纯情公主赚取了数不清的眼泪,也把人的情感引导到童真得近乎幼稚的地步。
崔健出山了,扬脖子吼出“一无所有”,让青年人感伤且彷徨。人们知道了摇滚这个东西。电影也变着法子“实验”,第四代、第五代比拼风格。人们突然发现,看电影原来挺累的,睁大了眼动足了脑还是搞不懂导演的深刻。干脆来点爽的吧。于是,神州一片“呼拉圈”转动,有人玩出了吉尼斯纪录。卡拉OK从东邻来,歌厅一冒一大片,还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老的少的,没人不会卡拉几句的,歌坛上由此冒出大批不识五线谱却照样“秀”得像模像样的新生代。
商品社会迷人眼,人们猛然意识到钱囊的空瘪。“下海去!”成了一时最强音。有人发了,有人呛了水,“官倒”成千夫所指,“批条”为万人所需。1990年,沪市开业让深感没有靠山的人平衡了一下心理,原来世上还有个只靠才智和运气就能平等赚钱的阵地。炒股与发财划上了等号。电子货币也来了,刷卡从当初大款的甩派变为平头百姓的日常动作。在快速致富的心理驱动下,传销一冒头便受人追捧,“下线”变成了流行语,直到遭强行取缔后,才发现,自己坑了的原来都是些亲戚朋
友。彩票更是好东西,老百姓一夜暴富的欲望再次膨胀,这年头哪里有排长队的,甭问,准是在买彩票。
接通了互联网也就接通了世界。人们在真实触摸时代脉搏同时,也陶醉在虚拟世界里。上网,上网,现代人怎能不上网?但网上的风景并非全部阳光灿烂,也有动物凶猛,垃圾信息、黄色内容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于是有人转而怀旧,怀念逝去的岁月,迷恋过去的老房子、老唱片、老家具,出版社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赚得笑不拢嘴。出版商也许总结出了生意经:陈旧的东西,到一定时候拿出来,就是财富。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