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最后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1/01/02 14:17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老猫头
无独有偶,我发现2000年11期的《书城》上也有一篇文章(《抒情的陷阱》)在反思80年代。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愿意听到对于80年代人关注的各种声音。
愿意倾听与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品评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其实在我看来,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那个年代都不是振臂一呼的英雄,在理想的国度我们至多是那些行吟诗人的追随者,曾经用他们的诗句装饰过我们热情的梦而已。那么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讨论80年代人的气质以及不远的将来这一代人的命运呢?我认为今天对80年代反思的姿势应当是80年代群体的反思。如果有谁能够用文本的形式,记载下我们各自八十年代的状态,然后从这些最普通的个案出发,作些客观的研究,并关注这一人群的发展走向,那么我想,这样的个案经过若干年,甚至就是几年的积累,我们就可以听到的对80年代人的相对公正的评价。因为也只有到了那时,才会有新的一代接替我们在时代舞台上主角的位置。我想好的研究者应当是这样做--由感性的个案起笔,由理性的归纳作结。
我是愿意把自己制作成个案的标本的,因为我符合普通人的标准。尽管普通,我还是试图从形而上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不厌其烦的把它们罗列出来,并几乎是一厢情愿的期待着来自80年代人群的回答。
我的问题包括:
1.80年代人的理想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2.80年代人如何看待今天盛行的世俗主义?
3.80年代人追求的浪漫主义是什么?
4.对80年代我们这群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怀旧情绪?
5.80年代人为什么关注人文精神?关注着怎样的人文精神?
6.在今天的时代中,作为个体的“我”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
7.80年代人对上一代以及后一代人,究竟是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还是仅仅是沉湎于过去拒绝现在与未来?
8.80年代人究竟代表什么气质?
……
我想,真正能踏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应该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仅仅在这一点上,我很赞同《抒情的陷阱》一文在结尾的提法--“我们必须学会调整狭隘的自我情感,转而来拥抱更广阔的空间”。
我喜欢以拥抱的姿态面对这个时代。
2000/12/30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