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书生气与我们时代的矛盾
http://www.sina.com.cn 2000/11/07 09:36 四川青年报
已经不只一次读到法律专业大学生的“黑色体验”实录。他们尽管涉世不深,但是已痛切地感到真理、正义、公平同书生一样是多么弱小无助,看到了在某些地方即便是执法者也难免要向权势、金钱、人情屈服低头。
这种情形实质上正好展现了书生气与我们时代的矛盾。
很多刚出校门的人,都难免有书生气。他们一开始都表现为可贵的理想主义者,但是不久便出现异化和分化。一些所谓顿悟的“成熟”者,很快适应了迁就权势、出卖原则,因而被世俗认同,较快地得到提拔、重用;一些人在现实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因现实的导向和牵引,慢慢地强迫自己学会放弃、磨圆棱角,常常在他们变得庸庸碌碌之日,便是生活中的各种幸运向他们招手之时;只有极少数执抱书生气的人能够寂寞守望,但难免被人当成傻瓜,被讥为:书读呆了在这些书生与现实的磨合中,我们看到了真理的价值、理性的力量、教育的成果,是多么不幸地被现实和历史的惯性冲减和阻遏
前不久,杭州有个博士下岗的事例,生动地诠释了书生气与我们时代的矛盾。博士其人是浙江省第一位和惟一的脑外科博士,其与美、日两国博士合作的研究课题,曾获“开国际之先河”的美誉,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著名专家的好评。这位拥有着难得的“第一”和“惟一”声誉的博士照说在省城应该是抢手的香饽饽,只要他听话、圆滑、“会做人”,想必也是会“红包”大大的,前途无量。可是他居然不识时务,对科室大量使用“回扣药”有异议,对医院不负责任导致的医疗事故颇有微词,结果等着他的当然是下岗。
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下岗固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奇怪的是下岗的理由是十分冠冕堂皇的--考核不称职悲剧意味在于,这种淘汰制度恰恰是书生们常常呼唤的;它说明某些人对付起书生来得多么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真正不称职者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名利双收,而享有国际声誉的专家却被整了个“考核不称职”。更奇怪的是,博士下岗后,在国内求职还真的没人敢要,只好把目光投向海外,很快被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聘用。
由此又联想到那些经历“黑色体验”(本报曾经报道)的法律系大学生,不禁为他们的未来捏了一把汗,假如他们毕业分配到了那样的单位,是难有好日子的,弄得不好甚至也会因“考核不称职”而下岗的。
我们必须正视书生气与我们时代的矛盾。我们不愿意看到在这种较量中,书生气总是居于下风。我们不愿意看到书生逐步被改造成当着老婆山盟海誓、背地里啥都敢干的流氓;我们不愿意看到书生被改造成不顾工人死活、不把国有资产当回事的“黑心老板”;我们不愿意看到书生被改造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成了闻名全国的巨贪后其精辟的廉政语录言犹在耳的政客。
书生气是理想社会一种有益的价值取向,对书生气的包容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一个不容书生气的社会,决不是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一个不容书生气的民族,断乎是一个缺乏理想和创造力的民族。(宗青)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