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0/12/08 17:04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涉江采芙蓉
从地下室走出来,向右拐就有一个小餐馆。每天早上我都会在那儿要上一碗豆腐脑,再加一根油条或者一个茶叶蛋,北京的豆腐脑与武汉的吃法不同,武汉风味是甜的,一碗豆腐脑加几勺白糖;而北京却是咸的,我始终不知道那种粘糊糊的汁是什么熬成的。吃早餐时,我喜欢坐在门口,看公汽小车的士自行车拥挤而又有序地从北向南驶去,新的一天又拉开了工作的序曲,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使我坚信活着就得努力,别人和我一样在奔忙,也许只为活着,也许是为活得更好。
这地下室就是小南庄女子学生公寓。要去北京理工大学,先得折回去一段路,走到城乡超市再过天桥;我通常是懒得绕那么远而径直过马路,那是一个*形路口,南来北往的车流常常叫我眼花缭乱,当我站在路面中间等待绿灯亮起的时候,偶尔会想,假如有车轮碾过的身体那又会怎么样呢?
每天就这样穿过马路走到理工大的图书馆。看的书都是自己带去的,我所需要的只是图书馆的那张桌子和椅子,由于那里气氛的感染,常常使我惊觉自己的懈怠,无声地催促我认真学习。那时正是四月初,阳光明媚,坐在临窗的座位上,一卷在握,可以叫人什么都不去想。
所谓访学,其实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我是为疗伤来到北京的。北京对于我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因为陌生,也许容得下我。
刚到北京,住在人大,每天80元。谁说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口袋正空空,我每天都在留心报刊上的招聘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份临时的工作。做过打字员,速度太慢,被人辞退了。每天都要将口袋里的可怜的钱翻出来数几次,随时都准备流浪街头。后来知道小南庄有这么个女子公寓,每天10元,哪怕是地下室,也是大快乐。
一间房可住8人。我住的207室,已经住进了6人。从没想过要用心记住她们的名字,半年过去了,却依然清楚地记得。她们是长期住在这里的,都是半年以上了,有的已快2年。春屏、海霞、玲子和华娟是在北外学习英语的,每天早上大约5点就背着书包出门了,早读,然后到校去上课或自习;晚上10点左右回来。回来后会泡一碗快餐面或者用电热杯煮杯牛奶,这时候,大家会聊聊闲话,用英语聊,从来如此。杨军,这个已经取得律师资格证的四川姑娘,则是为备考人大的研究生而来。朱红,来自内蒙古,只身来到北京,做过保险,做过秘书,而现在白天在广告公司上班,晚上在北师大上夜校。各人有自己不同的梦想,但都在走着一条辛苦路。
我简单的校园生活是她们熟悉了许久而后又陌生了许久的,而我枕边的书对于她们也陌生得很。我们很快成了朋友。她们陪我练习口语,我给她们讲解诗词讲聊斋故事。我们一起参加朴树演唱会,然后哼着老狼的歌,在昏沉的夜里往回走,那些忧伤而无奈的老歌,使我们再一次感动,彼此挽紧手臂;我们一起去人大看佳片有约,散场后,我们沉默,难道CatCm—22真的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一起去人大听戴逸老先生讲学,感受资料与思想的对话文采与道德的汇融;我们一起逛街,从翠微大厦到中友百货,在那些精致却昂贵的服饰面前留恋;我们彼此倾听唱成了歌的心事……尽管能够在一起的时候不是很多,但我们能够在一起时都在一起。我终于也知道了每个人的梦想,并惊讶地知道了每个梦想后面都有伤心的原由。究竟有多少梦想可以变成现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人和我一样正为了梦想在吃苦。
我依然每天穿过那个*形的路口,到学校图书馆去。当我站在路面中间等待绿灯亮起的时候,我想,人活着也许真的就是为了含辛茹苦,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总还有十分之一是值得活着的吧。
初到北京时,春天才刚刚苏醒的样子,眼见树梢一天天绿了起来直至满目葱笼,我在北京度过了春天。过完了这个春天,心情也饱满起来。当我登上开往兰州的列车,开始下一趟旅程的时候,回首晨羲中的北京城,我想,对于寻找彼岸的孩子,这里不失为一个好的起点。北京,我还会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