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大学生忙着上课打工社交,看书时间相比其他人生阶段就少很多。即使有时间,每个教授都会布置一大堆书单,从课内必读到课外参考再到完全补充,而且大部分大学每年暑假都会颁发年度推荐书,这些书单加起来看都看不完。如果听到美国大学生聊天时谈起什么课外书,那十有八九出不了最近的畅销榜。
对美国这个每月销售量即有几亿美元的巨大图书市场,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以本土
作家为主而翻译作品很少,其次是不论在书店、图书馆还是网上书城,分类都很细致。就拿在各大畅销榜上经久不下的小说《达芬奇密码》(The Dan Vinci Code)来说,它同时跨越了宗教探讨和悬念推理两大类。而每一类主题中又分很多小类,比如非裔女性心灵小说,就是传媒女王奥普拉(Oprah Winfrey)读书会书单上的主角。
对旅美留学生来说,看原版美国小说不但能提高语言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增加对美国文化的了解。有心人自然有很多渠道可以获得读书的信息。从报纸到电视到电台,每次畅销书单的更新往往伴随着成篇累牍的报道和评论,而且很多畅销书都会登上银幕,所以可以乘电影催生图书的东风。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向美国朋友要求推荐书单,我这几年来看的很多好书就是这样来的。想要的书就一定有办法读到。除了大学书店、图书馆外,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公立读书馆,这些都是免费的。如果不愿意在图书馆等待热门书目,一般的平装本也就是七八美元。
读书时也常常感受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有时候可能仅仅是因为各种文化思想上与书中的主人公的差异,而无法产生更好的共鸣。比如我看完大名鼎鼎的《魔戒》时,觉得不过如此,好像是个美国版的西游记,只是情节太散不如我们的西游记。又比如不论美国媒体怎么津津乐道,我顶多只能接受聊斋,无论如何也没法喜欢上这里任何的畅销恐怖鬼怪小说。还有在西方的爱情小说中,我也偏爱那些含蓄的甚至是伤感的故事,让我的美国朋友大为不解。最近看了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叫《派的生命》(The Life of Pi),讲一个印度动物园园主的儿子,在沉船后怎么跟老虎同乘一救生艇漂流求生的故事。我很佩服作者能把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编得栩栩如生,而且也很喜欢其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但是对于书中的一些宗教描写却不以为然。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说:如果你经历了这一切,你会去坚定的信仰上帝。我则同意网上一个书友写的,“我想,如果我经历了这一切,我信仰的首先是人的智慧,勇气和毅力。”
我在美国已经快五年了,上一次读书读得神魂颠倒日夜兼程,还是休假时一口气读完五本《哈利波特》的时候。现在工作持家忙起来,只有每天上班开车路上听录音书了,速度太慢。不过我还是每天坚持,从海明威到简·奥斯汀,重温很多儿时喜爱的经典。有一天突发奇想,如果能搞到中文的金庸全集录音CD,陪伴我每天上下班该有多好!
(作者江婕,美国坦普尔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