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美国旅馆业巨头罗伯特·毕基洛夫建造世界第一个私人空间站的工程悄悄进行,乐观人士期待着2005年11月以后就能到这栋带有全套家具、距地面400公里高的太空旅馆去度假。如果这家旅馆的业主正殷勤期待着顾客光临,那么一定乐意听到今年2月底来自中国的这条消息:2006年,第一位中国游客———深圳的某先生(据称姓蒋)将有可能在这座太空休闲站的意见簿上写下自己的住宿感想。
原来旅游与梦想的距离可以这么近。旅游就是这样一种个人行为,无论是为了追求享受或游离的短期效应,还是固定成一种生活态度乃至性格命运,都抱着同一个目的:实现一个不甘心的梦想。这个梦想可能来自小学课本里一个调动优美词汇塑造的形象,可能来自杂志上偶然的惊鸿一瞥继而怦然心动,也可能某个隐秘的理由令之魂牵梦萦。
靠出行来实现的梦想通常很单纯,为了美,为了感动,甚至就为了一个好奇;但这个梦想可能大可能小,最大的莫过于成为第二个杨利伟,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居然有人将要实现了,用旅游的脚在梦想的土壤上落实印记。于是,其他的梦想再没有理由与旅游保持距离———无论山川河流,毕竟还在重力的势力范围内,不是吗?
但有时,梦想虽然不大,但旅游带领我们到达的方式是令人猝不及防的硬着陆。水乡很美,梦想着荡漾在盈盈碧水上身后摇碎一串忧思,不曾想到达之后才发现,宁静的矜持已经被吆喝、交易、讨价还价粉碎;瀑布很美,梦想着面对奔腾的水瀑承受奔腾的雄音不顾淋湿一身,但站在悬崖前才看见,细弱的水流潺潺而下,不似瀑布倒像清泪两行。
相比于太空之旅对大多数人的遥遥未即,这样眼睁睁与梦想错失似乎更加不堪,因为它源自梦想之地的失落,这失落源自众所周知的功利、麻木和愚昧,反过来导致了一个庞大群体的梦想的流失。
看来,让旅游与梦想零距离,对于很多地面上的景点来说,任务比太空上的还要重得多。戴舒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