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一、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专题讲座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0年10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汁划的建议》。 (一)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全会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在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入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全会深入分析了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认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 全会按照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OOO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定设取得明显进展。会议强调,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三)进入新世纪,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 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党的建设,是实现这三大任务的根本保证。会议强调,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于的工作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着眼于事业发展和新老交替,加强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全会号召,全党动员起来,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十五”目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对于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思意识。要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决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五)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dJ矛盾。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住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六)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完成“十五”计划,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在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要全面估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七)须着宣研究和解决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 1.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加强农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干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深化农村改革,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根本措施。 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户生产经营的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人,坚持群众性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2.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工业具有相当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把改造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 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工业改组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 3.大力发展服务业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发展服务业要面向城乡居民消费。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 4.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5.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至十年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工程质量,拓宽投资渠道,注重投资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水利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系统建设,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能源建设要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益,加强环境保护。 6.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西部开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交通、水利、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培育旅游业,努力形成经济优势。发展科技教育,做好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工作,实行干部交流,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建设资金投人。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活力。 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7.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他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8.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 9.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普通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培养一大批急需的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专业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改革和创新之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领导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的关键因素。 10.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祝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11.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杠杆作用,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督体系和调控体系。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12.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扩大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更好地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领域出口规模,增加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装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 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 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 13.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14.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缩,也是扩大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 全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重点做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穷,增加扶贫投入,加强贫因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从根本上改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抵制不良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16.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法制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认真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实现“十五”计划的目标,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关键在党。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特别是提高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加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央和地方,西部开发和东、中部发展,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和 社会全面进步等重大关系。坚持群众路线,拓宽党在各个领域联系群众的渠道,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