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详解2007年5月山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 17:53   新东方

  作者:戴斌 来源:广东新东方学校

  热点话题一:媒体的“监督”与“被监督”问题(“假记者”问题)

  (广州新东方热点点评:近段时间以来,《中国贸易报》驻山西记者站的“记者”兰成长前往山西大同一家小县城的黑煤矿采访途中,被黑煤矿矿主纠集众打手将其活活打死,其死之凄,惨不认睹。事情发生之后,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的主要还是围绕“黑矿主为何如此猖獗,光天化日之下视人命如草芥”,另一个讨论更多的是事件受害人兰成长是否为《中国贸易报》驻山西记者站的新闻记者,又是谁赋予他采访的权利?

  很明显,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认为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保障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更好地行使对社会问题的“监督权”,二是我们也需要去思索,一直以来被作为“监督体”的新闻媒体,其本身是否也需要“被监督”呢?就像这个事件中的被大家称为“假记者”的兰成长,作为一个没有采访权的“记者”(兰成长死后,其效力的《中国贸易报》立即赶来辟谣:兰成长不是本报正式新闻记者,不具有新闻采访权利),其“假”的一面又是由谁来监督呢?

  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延伸出比较多的“考察点”,戴斌老师认为其中关键的讨论核心是:新闻媒体实际上在现实中存在着“监督”与“被监督”的“两面性”,就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所说的那样:“新闻事业是一种双重性格的事业。站在为公众提供普及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众传播是一个学校;但是,站在为投资者赚钱的目的而言,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企业。任何传播媒介的负责人,受这种双重性格的影响,一方面要尽校长之职,另一方面要尽经理之职,这两种职务有很多时候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建议广大的考生在考前适当关注这一话题。)

  一、 对于“假记者”现象的成因,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戴斌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兼有官办和商业化运作特征的体制,是该领域各种不正之风产生的制度根源。

  2. 新闻界出现“假记者”的原因之一,在于媒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暴露出来的管理制度缺陷。

  3. 媒体本身即存在着极强的逐利动机。

  4. 一些被敲诈单位由于自身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往往不愿意举报假记者,成为假记者日益猖獗的原因。

  二、对于“假记者”现象的解决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戴斌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查处”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对策:

  1.查处取缔非法新闻机构。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的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各类图书和丛书编辑部、编委会,以港澳台刊号从事编辑、出版、发行活动等行为要严格查处。

  2.查处取缔非法记者站。此举主要镇针对报社、期刊社、通讯社和广播电视台未经批准擅自设立的记者站或类似记者站的办事处、通联站、工作站等机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擅自设立的记者站或者类似记者站的办事处、通联站、工作站等机构,或者假冒、盗用记者站名义进行活动等行为。

  3. 查处假记者。未取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的人员、持仿制《新闻记者证》或违法印制的采访证的人员要严格查处。

  4. 查处新闻记者违规违纪行为。以采访名义拉广告、搞经营、搞创收的行为;以宣传报道为名义收取版面费、搞有偿新闻的行为;以批评报道相要挟进行新闻敲诈,索要钱财,收取有价证券、信用卡等行为;以设立新闻分支机构为名收取承包费、挂名费、好处费等行为;以招聘采编人员为名,收取报名费、办证费等;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从事采访、征订发行活动等。对《新闻记者证》持有者充当假记者后盾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5. 查处印制、悬挂“新闻调查”、“新闻采访”等新闻采访标志的车辆和人员。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各新闻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在车辆上印制、悬挂“新闻采访”、“新闻调查”、“新闻观察”等含有新闻和采访标志的牌子。请各新闻单位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否则,一经发现,除责令其立即摘除外,将按有关法规严肃处理。

  6. 建立“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检验网络系统”及相关的查询网络,使新闻记者的真伪可在“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检验网络系统”、“中国记者网”中查询。

  (二)如果要从杜绝假记者存在的根源出发,那么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认为,核心点在于有关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杜绝地方上所发生的乱开矿、安全事故、破坏环境、乱占土地、形象工程、干部作风、商业贿赂等各种违法违规的行为。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有使广大的“被敲诈者”无“真实把柄”存在于他人之手,才能彻底消灭“假记者”生存的“土壤”。

  热点话题二: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城市污染问题

  (广州新东方热点点评:对于这个话题的考察,实际上和目前的山西省“省情”是相符合的。因为在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内地10大污染城市里,山西有多个城市入选,而其中临汾为污染城市之最。而到了2006年2月,环保形势仍然很严峻。因为当时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称,2005年,山西省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倍,居全国31个省市区第二;烟尘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9倍,居全国第一;固体废物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14倍居全国第一。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倒数第一。在多组权威数据的反映下,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山西省的环境问题,不断被社会各界关注,因此从热点性来看,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认为,这个话题值得我们适当地去关注。

  另外对这个话题的考察,戴斌老师认为,不一定会完全集中于“治理环境”这个点,而是有可能从相关联的“侧面”出题,比如由此而引申出来的“传统政绩观”的问题。因为在很多时候,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官员和民众都有着不同的选择。与“灰尘”风刮,污水“蒸发”成为民谣相应成趣的是,“宁可被毒死,也不要饿死”则成为了某些官员的为官之道。山西老百姓很多时候并没有从挖煤中获得多少收益,却往往深受其害。这里,戴斌老师需要强调的是,曾有许多专家认为,目前咱们国家对官员的考核体制非常不好,都是以GDP来考核,GDP关系到一个官员的仕途,这导致现在还是一味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这一制度下,核心的关键是,“高GDP的增长并一定会带来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各级政府都能把“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就不会出现这种“牺牲环境以换取经济发展”的发展道路。而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或许更能从根源上找到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城市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对于山西省在“经济快速发展下出现的城市污染问题”的成因,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现有的干部考核体制下,环境保护仍被认为是软指标,而经济建设特别是财政收入仍是硬指标。因此,许多干部不愿意从理性上心服口服地承认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而是对环保行动推倒了多少正在生产的烟囱、关了多少个排污超标的工厂、压了多少个报批的不合格项目,从而影响了多少GDP、减少了多少财政收入数字等等耿耿于怀。一些地方干部对招商引资过度热情,竟然把“环境可以污染”当成了“投资环境”。很多时候,部分官员所说的“发展”,常常是“只顾眼前不虑长远”及狭隘的“数字增长”。

  2. 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常常被挪作他用。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比较大,且收效是长期性的,所以容易被认为是“奢侈性消费”,而被“忽视”。

  3. 我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企业的违法倾向。

  4.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5.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6.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7.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二、对于山西省在“经济快速发展下出现的城市污染问题”的解决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戴斌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提高,城市污染问题就得不到根治,因此,从宣传《环保法》着手,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讲用会、表彰会等,把《环保法》讲深讲透,把保护环境”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公民道德规范》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陋习,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环保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

  2.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城市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切实可行的环保执行细则,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监督和管理。环保工作只有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3.根治工业“三废”污染。为了解决工业“三废”对城市环境污染,首先要对现有“三废”污染源的厂矿企业加强管理,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彻底根治“三废”污染源;不准在市区内及周边区域兴起工矿企业和其他有化学污染的工程,依法保护居民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良好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4.各地区环保局应组织城市监察队,对市区污染源进行全天候监察。组建了驻厂监管队伍,派出环保执法人员,进驻重点企业,严防死守,确保环保设施运转起来,确保达标排放

  5.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植树造林,努力构筑新型的环境保护防范体系。

  6. 从战略高度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优化产业布局,严格限制和逐步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和项目。要发展循环经济,有重点有步骤地扎实推进。要壮大新兴产业,逐步降低能源原材料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为实现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产业基础。调整畸重的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治本上下功夫。使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兴企业能大量地落地建设,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7.牢固树立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的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推动“三个转变”,扭转目前环保工作的被动性、滞后性、补救性状况。

  8.下大力气抓好污染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大力度、狠抓源头、增强实效,进一步抓好污染防治工作。要加大污染预防力度,加大污染监管力度,加大污染治理特别是重点行业重点城市污染治理力度。

  9.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建设。要将“蓝天碧水工程”与造林绿化工程两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促互动、良性循环,通过“蓝天碧水工程”使造林绿化更加有效,通过造林绿化工程使蓝天碧水得到巩固。全面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保行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0.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完善环保产业的政策导向,提高环保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强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发展环保产业,使环境保护由被动推进向主动推进转变,由就环保抓环保向环保与经济相融互通转变,由偏重于投入向既有投入、又有效益转变,由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向调动社会力量、激活市场因素转变,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

  11.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要用改革开放的思路抓好环境保护,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环境保护。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认真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抓紧完善地方性环保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形成明确的经济导向,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形成较高的技术标准,完善各行业、各领域的综合性环保技术标准;形成有力的行政约束,建立有关部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做到上下贯通、左右联动。

  热点话题三:山西省的科技创新问题

  (广州新东方热点点评:目前,山西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突出体现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科技创新“三块短板”。前面“两块短板”主要集中体现在环境污染上,前面在第二个热点话题中我们已经剖析过了。而对于科技创新“这块短板”,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认为,这个话题还是值得我们花一些时间来适当地去关注。在这里,如果要做一定的考察,戴斌老师认为有可能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抓紧研发煤炭转化、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发展。二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为战略重点,沿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三个路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产业;三、以构建太原经济圈为重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开创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新局面。)

  一、对于制约山西省科技创新问题的成因,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戴斌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长期计划经济原因,使我们的企业,不论是老国营企业还是新的民营企业,都不能尽快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也不能有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从研究到产品上市完善的创新研究平台。没有这样的平台不可能搞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我国许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做法,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先天不足综合症导致短期行为严重,许多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马上寻找快速暴富的途径,广告和上市显然是暴富的最快途径,而研发的大量投入是不能暴富的。许多企业对资本运作十分热衷,而对建立创新平台没有兴趣。而实际上,我国许多企业是有经济实力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的,但却忽视科技创新平台。

  2. 企业家和科学家的难以磨合,也是我国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很大障碍。中国的文化传统为“学而优则仕”,从研究生到学者,从教授到院士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奋斗的轨迹,没有多少人愿意加入到企业中,与市场一起成长、进步与发展,实实在在地面对市场,解决社会和企业关心的问题。而社会氛围也不利于科学家扎到企业堆里埋头苦干。社会变革时期,太多的名利诱惑使许多学者浮躁,急功近利,许多人以捞知名度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有了知名度就有一切。另一方面,企业家对科学家有雇佣的心态,工作氛围很差。这种氛围使得少数愿意投身到企业中的科学家也无法长期忍受,最终不欢而散。不同的价值取向常常最终导致二者合作困难。

  3. 科技资助体系不尽合理,政府职能有待调整。在科研领域,政府的职能转换和导向急需调整,“专家来决定国家投入方向”的科技资助体制不符合市场规律。经验说明,用当年搞两弹一星的办法搞科技创新,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业内认为,目前的让“专家来决定国家投入方向”的科技资助体制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因为专家并不承担投入失败的责任。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立法、监督、执法和引导。同时,政府的引导要适度,不能搞一哄而上地去搞科技创新。

  4. 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动力。

  二、对于山西省如何促进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广州新东方的戴斌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使一大批企业特别是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其中一个方法是要求各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并使技术开发费占到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其中高新技术则要占到更高比例),专门负责本企业的科技进步和高科技产品开发。

  2.加快科研院所转制改革的步伐,使科研院所成为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组织后成为技术创新的排头兵。要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部转制,同时要分类指导,使所有科研院所都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逐步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有计划地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大批科技中介组织成为科技和经济的粘合剂、科技转化为经济的催化剂。

  4.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高新技术创业园,使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尽快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的示范区、集散地和辐射源。

  5.加速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使全省很快崛起一批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6.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已激活的科技资源尽快生根、发芽,并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山西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的又一措施。

  7.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需要大笔资金,故政府应制定了积极的财政、税务政策予以扶植。在财政方面,规定各级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决定拨专款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用于支持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示范工作和解决科技型企业成长中的资金需求。在税务方面,减免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个人的税收。

  8.由于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风险较大,政府需要建立了以政府资金引导为主的多元化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并鼓励基金组织采取发行债券、

股票或进入国际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筹集科技开发资金,以满足企业开发高新技术的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

  9.由于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需要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政府应设立科技进步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晋研究高新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使科技人员在开发高新技术中得到较多的经济利益。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2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