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公务员考试辅导:申论之熟悉公务写作知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16:45   育路网

  由于申论考试中,一般要求应试者以虚拟的职务身份概括材料,拟汀对策,发表观点评述所以,应试者有必要对现实中的公务员写作规范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临场考试时,刘公务身份模仿得遍真,才能做出符合“身份”的同答

  第一节公务员写作的含义与特点

  所谓公务员写作,在写作的层面上来说属于应用写作,只是这种应用写作行为是发生在公务员身上的也就是说,公务员是写作的行为主体,公务员写作就是公务员在其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能过程中发生的用书面语言符号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即写文章)的行为。显然,要掌握公务员写作,必须掌握公务员的组织行为的特点及其岗位职能的要求。

  表面看来,公务员写作与一般文章写作活动并没有太大区别,有人干脆把公务员写作笼统地纳人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范围,这是不科学的。公务员写作的确也离不开材料与主题、结构与语言、构思与表达、修改与推敲等这些应用写作活动的行为特征,但由于公务员写作的行为主体—公务员,与一般写作活动的行为主体—作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前者(公务员)往往为圆满完成自己的写作,不得不在写作过程中以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为前提或条件,同于某种工作规范或领导指令进行写作;后者(一般作者)却往往为了写出精彩的文章,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弘扬主体意识,努力争取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公务员写作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要求。

  公务员的工作实务中,写作无疑是最经常性、最重要而又最花功夫的工作,他们的很多工作虽然不以写作为中心或名日,却往往要通过写作来辅助,通过写作体现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例如公务员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是会务工作,从会议筹备到会议召开直到会议结束,有关公务员要做很多工作,其中很多工作又是通过写作来完成的,例如制汀会议方案、发送会议通知、编写会议文件、总结会议成果等。根据公务员发生组织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公务员写作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因工作而写

  公务员写作的起因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领导者授意写作,如领导者交办的公文写作;二是用写作作为辅助手段,反映某项工作的成果,如写作年终总结,总结同顾一年来的工作得失;三是用写作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如写慰问信、情况通报等。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地是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写作,并非是为写文章或者为名为利而写作。2.受制约而写

  公务员写作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指不精神的制约;本单位本部门领导者的观点、意志、诉求的制约;国情、民情、地方情况、单位情况的制约;文本的国家规范、行业规定以及行文惯例的制约;公务员自身政治、业务、科学文化知识、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制约;文本接收者水平、隶属关系等因素的制约等等。这些制约因素有的必须悟守,有的则需努力克服和突破,但目的都是一个,使公务员写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按规范而写

  公务员写作是机关公务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党政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等都有很多相应的法规性文件出台,以保证机关公务写作的规范化。例如:《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发文稿纸格式》、《文书档案案卷格式》、《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文主题同表》等。公务员在从事某种文章的写作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该文种所适用的规范标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4.要简约而写

  公务员写作不是为写作而写作,写作不是公务员的职业目标,为了达到信息传递或表情达意的目的,提高工作效率,应该努力用简约的语言文字、简约的文本形式和简约的运作程序来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写作是一种“制作”、“操作”,而不是“创作”。公务员写作的语言大多是程式化的语言,文本结构大多是惯用式的结构,完成过程大多是常规式的过程,力求简约,是公务员写作始终追求的目标。有些文本甚至早已事先印制成表格式,写作的过程就是“填空”的过程,如会议记录、介绍信、司法文书等

  第二节公务员写作的规律与要求

  一、公务员写作的规律

  从抽象意义上说,任何写作(包括公务员写作)都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的“思维”变换成看得见读得出的“文字”,但这种“变换”表现在公务员写作中不是双重的,而是多重的。这是一个双重变换过程,即:第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不或现实的现象;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作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变换:工作手段的变换

  公务员为了完成某项工作,决定采用写作作为手段。例如,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告知会议有关事项,本来可以采用电话通知、当面口头通知等手段,现在变换成书写和印发《会议通知》的手段达到通知的目的。这主要是从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出发的,工作手段变换了,运用的物质媒介和工具也自然发生了变换,即电话、口语变换成书面语言、文件

  第二种变换:外来意识向主体意识的变换

  如果某项公务员写作的任务是由领导交办的,是要为领导代拟文稿的,这就意味着要把领导的意识变换成公务员自己的意识。虽然变换成自己的意识了,却还不能改变领导意识的原样。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谓主体意识,其实不过是领导者的意识实现。这种变换是文学创作甚至一般应用文写作中所没有的。

  第三种变换:写作原材料向文章材料的变换

  公务员写作需要事先进行大量的收集材料工作。在收集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网罗材料,但最终哪些材料会用在一篇文章中,还需要公务员做深人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工作。从原材料变换成文章中适用的材料,公务员不能在这过程中对材料做随意的加工改造,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四种变换:材料到观点的变换

  公务员写作不能只罗列材料,必须通过陈述和分析,变换成写作者鲜明的观点或意图。

  第五种变换:思维到语言的变换

  思维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运用的是“内部语言”,把思维的经过和结果变换成明确肯定的“外部语言”,用文字符号记录和反映出来,这就是写作,公务员写作也不例外,只是公务员不能在思维时天马行空,任意驰骋自己的思维和想像,更多的是要“揣摩”领导者的意图、“挖掘”材料背后的蕴涵、“传递”自己明确的意思表不

  第六种变换:文章自属向文章他属的变换

  公务员写作的文章一旦“出笼”,立刻不再从属于公务员自己,要么属于领导者(是领导者交拟的文稿),要么从属于工作(是为完成某项工作写作的),要么从属于接收者(如批复、复函等专为收文者写作的文书),所以也就没有了文章的自属性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务员写作的基本规律包括三个阶段:

  1.采集材料,解决文章的“言之有物”问题。不管是领导交拟的文稿,还是自己从工作需要出发产生的写作行为,采集材料是首先要做的工作,要让文章产生应有的作用,材料采集至关重要。有的材料是“活”的,要去调查摸情况来获得;有的材料是“死”的,要通过阅读查找来获得

  2.构思分析,据握文章的“言之有理”、“言之有情”问题。材料中包含的理和情并不总是存在于浅表层面,往往需要条分缕析,深人挖掘,需要作者进行充分的论证。惟其如此,才能令文章产生说服力,才能达到作者预期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公务员掌握政策的水平以及大局观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3.谋篇布局,实现文章的“言之有序”问题。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和语言是写作中的最大难点,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展开轨迹,说自了,就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说,才能最容易让人看得明自,听得清楚,读得上口,才能使文章简约、得体、生动。“序”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规矩

  二、公务员写作的要求

  讲政治,懂政策,学法律,晓理论

  公务员要在政府中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不讲政治、不懂政策、不学法律、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当然是不行的,公务员写作行为是履行自己职责的行为,而且是组织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要通过写作实现明法传令、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交流沟通等,文章中经常涉及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等内容,涉及对上级指不精神的正确理解与贯彻,所以,要完成好这项工作,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必须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写作)

  2.多元化的知识积累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任何写作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在写作过程中,有些知识直接呈现在文章中,而更多的知识则是构成写作者思维基础,帮助作者拓展视野,开阔思路,高瞻远瞩,纵横裨阖

  写作需要多方面知识,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也要有自然科学知识;要有历史知识,也要有现实知识;要有专业知识,也要有边缘科学知识。尽管大多数公务员过去都受过某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和训练,有的甚至是某些方面的专门人才,但新的时代要求公务员还要是通才,一专多能。做公务员工作,从事公务员写作,必须不断学习,经常“充电”,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公务员写作过程就是书面表达过程,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表达的效果。一个新时代的优秀公务员,应该学好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知识,学好汉语修辞和逻辑知识,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使自己的语言功力深厚扎实。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和规范要求,提高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学会善于利用工具书。随着办公自动化进程的深人,还要掌握一定的电脑语言和网络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三节公务写作的主题提炼

  一、主题的含义和作用

  (一)主题的含义

  主题,是指作者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在公文中,行文机关,也就是法定作者的意图和目的,都是通过主题得以传达和实现的。主题有多种名日,如中心思想、中心意思、主题思想、主旨,如果是议论性的文章,还可以叫做中心论点和基本论点。

  (一)主题的作用

  主题对公文的价值有决定性的意义衡量一篇公文的成败,主要是看它能否对事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否合理地处理事件、解决问题,能否以深刻的理性认识启发读者、教育读者。简单地说,就是看这篇公文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

  正确是对公文主题的起码要求。所谓正确,就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具体说,要能够肯定先进,否定错误,把握现实,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深刻是刘公文的高标准要求。公文的主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判断上,而应该揭不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应该站得高、看得远,见凡人之所未见,发凡人之所未发,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主题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

  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在公文的五个要素中,主题就相当于人的灵魂,相当于军队的统帅。

  第一,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与一个事件、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事实材料和观念材料都是十分丰富,甚至是不可穷尽的。这些材料,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完整,有的散乱;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典型,有的一般。那么,哪些材料应该选用,哪些应该舍弃?哪些材料详用,哪些材料略用?这一切,都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作决定。

  第二,主题支配公文的谋篇布局。一篇文章总要有脉络、框架,要有层次、段落,要有开头、结尾,要有过渡、照应。这一切究竟如何安排,取决于主题的支配作用。表面看起来,主题是内容,结构是形式,但是二者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统一性。主题作为一个思想认识,它如果呈现纵向深人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递进式结构,否则无法完成对它的表现;它如果呈现横向拓展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横式结构,否则也不可能有效传达出主题来。

  第三,主题制约着公文的表达方式。公务员写作的表达,或者是摆事实,或者是讲道理,或者是作解说。摆事实用叙述,讲道理用议论,作解说用说明。这些表达方式,实质上都是表现主题的手段。摆事实是用实践证明主题;讲道理是用判断、推理的方式来揭不规律;作解说是用科学知识来证明主题的正确性。一个特定的主题,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因此,主题制约着表达方式的选择

  第四,主题影响着文章的遣同造句。古人有“言授于意”的说法,意思是语言的运用要由思想内容来决定。一方面,思想要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没有同汇,就没有概念;没有语句,就没有判断和推理。另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有什么样的思想,也就必须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传达。

  3、主题的提炼

  (一)主题的获得需要一个反复提炼的过程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说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这样深刻的哲理性认识,但他们对文章主题需要反复提炼,也有自己的认识。元代人就曾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当然,古人所说的三番过程,只是一个大致规律,不可理解得过于拘泥。对于有些作者或题材而言,也许“第一番来者”就是精意,因为作者对这一题材早已有反复的深刻思考,不必在作文时再从头开始。对于一些阅世不深、经验欠缺的作者来说,“第三番来者”有可能依然是陈言,还需要继续提炼下去。总之,提炼主题一般需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蹦而就

  (二)公文主题的提炼基于深入的实践和丰富的材料

  关于主题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我们前面提到,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似乎主题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只有这样的认识还是片面的,主题又是从哪里来的?主题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

  社会实践这一概念,带人写作学之中,主要靠材料来体现。首先,材料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种种事实、数据和局部认识,对于写作来说,就是材料。其次,不管是记忆中的材料还是文字化的材料,都不过是实践的观念化形态或物化形态。因此,我们既可以说主题来源于实践,也可以说主题来源于材料,它是在深人的社会实践或者说是在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经分过析、综合、比较、归纳之后形成的

  这样看来,材料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在主题尚未产生、确定之前,材料是第一位的,它代表着存在和现实,而主题是意识,是第二位的。主题一旦确定,也就是说,一旦完成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主题就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能有效表现和支持主题的材料就使用,相反则不用。这时,主题又取得了支配材料的统帅地位

  在主题产生的过程中,材料是否全面、丰富(实质上也就是实践是否深人),直接决定着主题是否正确、深刻。所以我们说,主题的提炼,首先要基于深人的实践和丰富的材料

  (二)提炼主题要深入挖掘事物本质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提炼主题,也就是这样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人的感官所反映的,永远只能是事物的外部形态。提炼主题,要摒弃表面现象,努力挖掘事物内在的本质,这就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四)提炼主题要有时代的眼光和新颖的角度

  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才会有最新鲜最深刻的发现,因此必须把反映对象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考察、去思索、去表现。譬如,日前我们国家正在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全民正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这样的时代精神,在任何公文中都应该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缺少了这一时代精神,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提炼主题还要求不断寻找新的角度,以便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写出新意。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58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