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 13:41   中公教育

  一、考察点:三农问题

  2005年国考是从新世纪以来首次考察“三农”问题。究其原因为2004年1月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既是新世纪第一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增加农民收入”明确写进党中央的文件,这在中央的理论政策中就旗帜鲜明的表明了党和政府工作的倾向性。对申论的命题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三农”问题既体现中央政策方向,为举国所关注,又不具有其他政治话题的敏感性,因而是申论考试的理想题材。2005年之后,“三农”成为国考反复以不同角度出现的题材。例如2007年国考的征地问题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2004年至今,中央的一次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凸显了党和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也凸显了“三农”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本年的申论考试在命题设置上加大了创新的力度,由此推出判断分析以及评论性质的文章。概括题限定字数要求,并所给定的字数较之往年明显减少,只需200字,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理通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相对抽象概括,所以难度有所加大。最后的文章更是针对材料中的主体内容要求考生进行评论,发表见解,类似于大评论性质的文章写作,在本质上难度系数有所上升。

  二、给定材料详解

  【材料1分析】为理论性——背景型材料,相当于引言性质,总括全部材料主题,起到引出问题的作用,对后面题目作答没有太大意义,可以略读。材料首先指出了缓解和消除贫困是中国今后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点明了材料的主题。接着引用了200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全面部署,提出了10年内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材料2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蕴藏对策,对第二题的作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材料指出中国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且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接着总结了我国在扶贫开发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指出了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同时还能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后面的题目解答都有一定的作用。

  【材料3分析】为案例性——依据性材料,材料主要介绍了陕西省扶贫开发的一些措施和做法,对于后面题目作答有借鉴意义,可以总结概括后使用。陕西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措施,取得了很瞩目的成绩。

  【材料4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指出问题,对第三题第一小题的作答有帮助。材料首先指出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要求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但是中国农民却有着明显的不利因素。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经常遭到干预,有些地方政府强制农民种植指令性作物。同时指出农村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也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向破产和衰落。

  【材料5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对第三题第一小题的作答有借鉴意义。材料首先引用外国学者的话,指出了乡镇政府的自主权很容易受到侵犯的问题,接着指出了我国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决定着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的自由发展,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转变。这些语句可以在后面的作答中进行合理使用。

  【材料6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蕴含对策,是第二题作答的依据,需要采取精读的阅读方式。材料主要介绍了农村扶贫工作的一些做法和理论措施,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指出要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等。这些理论性语句考生都可以在后面的题目作答中进行合理使用。

  【材料7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是第二题作答的依据,需仔细阅读。材料指出了另外农村扶贫的方法。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继续做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同时要积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这些措施可以应用到如何开展农村扶贫开发的论述中。

  【材料8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包含问题和原因,对第三大题第一小题的作答有借鉴意义。材料主要介绍了农民上访现象的原因,即农民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为防止权益受损害的农民运用法律武器到法院起诉,一些基层政权明确要求法院在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不予立案。

  【材料9分析】为案例性——干扰性材料,对后面问题的作答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材料主要介绍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以此来影射中国农民权利的保护的问题。指出这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的参与。

  【材料10分析】为理论性与事实性相结合——参考性材料,蕴藏对策,对第三题的解答有一定帮助。材料指出了农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农民工为务工地城市做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接着结合河南省信阳市的实际情况,用数据说明了农民工创造的价值对信阳市的财政收入带来了巨大的增长。

  【材料11分析】为案例性——参考性材料,介绍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积极意义。首先结合信阳农民工的例子指出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同时也指出国家应给予他们合法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包括他们的政治地位,以此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材料12分析】为理论性——参考性材料,主要论述了农民工的权利保障问题,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同时指出农民工是解放思想的一个主体力量,他们把城市的许多观点、想法带到农村,同时他们又是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主体力量,不仅繁荣了城市经济,还繁荣了农村经济。对后面题目作答没实际的借鉴意义。

  【材料13分析】为数据性——依据性材料,是第一题作答的依据,需要采取精读的阅读方式。材料介绍了2003年审计署对新疆的一次大规模扶贫资金审计,结果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不执行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账目不清等问题。这些都是第一题判断作答的基础,考生需自己结合材料进行判断。

  三、解题思路指导

  整体说来,2005年充分体现的申论的本质属性:“一手抓理论政策,一手抓给定材料”。解决三农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应依据中央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扶农惠农政策,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进步,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解答好此次申论试卷需要对国家的三农政策有相关的了解。与此同时,中央的理论政策在申论的考察中不是单纯的套用,而是和具体有形的材料相结合。因此要求广大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建立起对中央理论政策的敏感度以及了解申论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脉络,从而能够双管齐下,在紧扣材料的基础上动用相关中央的理论政策高度的整合材料,规范的书写答案。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申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