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其中尤其是城镇化,被看做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扩大内需的最主要途径。同时我们看到,今年以来,重庆、昆明、成都等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各地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背景链接二】
进城、上楼、农转非……曾几何时,跳出农门进城市是众多农民的热切期盼。随着各地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梦想成真,一朝变为城里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为此而高兴,他们发现,现在的城市已经不是早年他们梦想中的那个城市了。
理想:有足够就业,有完善社保
家住安徽省南陵县大浦新农村试验区里的朱敏,中学毕业就去上海打工,已经习惯了大城市卫生有序的现代化社区生活方式,听说家里要搞新农村建设,统一集中到中心镇区建设新型社区楼房,他毫不犹豫投了赞成票。如今,住在联排别墅式的带庭院两层楼中,朱敏感到非常满意。
城市居住环境固然比农村整洁、方便,但城市居住的成本也比农村高。不少在城市的农民工告诉记者,在城里吃饭贵、看病贵、住房贵,连喝口水都要花钱,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肯定不愿意转为城市户口。除就业外,农民对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期待是社会保障的健全。
对于心目中理想的城镇化目标,超过2/3的受访者(67.8%)最关注的是“能平等享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完备的公共服务”,其次是“进入城镇的市民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占受访者的61%。而如果仅就农业户口的受访者进行统计,则“较多的就业机会”占比(63.7%)居于首位。
现实:工程建设、集中居住优先
在描绘了理想中的城镇化目标之后,民众也表达了对目前政府推进城镇化重点的感受。近半数的被访者(45.9%)认为,目前所见的地方将推进城镇化的目标重点放在“抓建设工程、建示范城镇,让城镇变得更现代”。超过1/4的被访者(25.4%)认为目前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民众最关心、最希望城镇化带来的“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完善城镇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实际工作的推进力度并没有得到被访者的认可,选择比例分别为17.3%、13%和8.4%,均未超过20%。
可见,城镇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如果说“抓建设工程、建示范城镇,让城镇变得更现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众对于“社会环境平安、生态环境优美”的期待,那么“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特别是在没有完善城镇社会服务功能,不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情况下的集中,则无疑是不完善和不受欢迎的城镇化。
不可否认,土地的缺口是迫使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不过,当地的土地整治和集中居住,都是在条件比较成熟,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即使这样,由于目前不少地方城镇化的动因多是解决用地缺口,而非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人口集聚,这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民的利益保障水平较低。除了基本的征地安置补偿和养老保险外,失地农民的就业、医疗、就学等公共服务严重缺失。不少地方城镇建起来了,但因招不来商,引不来资,能给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寥寥无几,很多已经“农转非”的新市民不得不像过去那样继续外出打工。
突出问题:公共服务缺失成最大短板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在大城市普遍“超载”的情况下,引导进城农民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对农民来讲,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也具有更大的现实性。然而越是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就越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多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仅存在垃圾处理问题,与此同时,都不同程度存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卫生、治安等公共服务缺失的短板。尤其在一些快速扩张的小城镇,公共服务的跟进保障严重滞后。
有66%的受访者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民众需求,其中表示公共服务“与需求差距很大”的占25%,表示“与需求相比有差距”的占41%。而对于这背后的原因,受访者认为主要是“政府职能没有及时向服务型方向转变”(67.2%)以及“财政收入不够”(53.8%)。
【解决之道】
一、必须加快实行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管制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是国际大城市应对交通问题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通过调控不必要的小汽车出行需求,鼓励采用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和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及步行方式才能缓解交通拥堵。建议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和实施行之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和管制措施。
二、改善交通设施,重视完善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
步行、自行车交通方式是“绿色交通”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人行与自行车占用空间仅为小汽车的1/30和1/20,这对于交通空间稀缺度极高的北京市来说,是空间使用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但近年来,步行、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恶化、出行比例下降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完善地方法规,结合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和交通换乘点,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发挥步行、自行车交通在短距离出行和接驳换乘等方面的优势,缓解交通拥堵。
三、加强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实施
缓解交通拥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实现城市交通与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四、提高用水效率是根本途径。
例如北京,全市每年用水35-36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是5-6亿立方米。近几年来这个数字并没有随着工业产值的提高而增长,主要得益于再生水在工业上的利用和加大工业水循环的改造。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要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这是全国用水总量控制红线。下一步要尽快将这个总量分解到各个省区直辖市,使每个地区都有明确的用水上限。
而部分专家认为,除了国家的控制,水价的合理调整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应该说水费支出占居民家庭的收入一般占到2.5﹪到3﹪,中国则在0.5﹪到0.8﹪。水价要有一个积极的调整,这样节水、治污才有动力。
五、建设用地指标统一调剂
针对工业用地总量大,却分散规模小的情况,工业用地不仅要进工业集中区,而且严禁擅自建设无项目标准厂房。严格执行“六个不批”:即凡是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范围内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市建设用地,一律不报批;凡是没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一律不报批;凡是没有通过建设用地预审的,一律不报批;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年度计划指标已用完的,未依法及时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一律不受理新增建设用地申请;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未按预审要求完善相关内容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受理建设用地申请。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项目、别墅项目、高尔夫项目,一律不得报批用地。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第一,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让社会保障有法可依,增强强制力。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机制、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机制、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第三,强化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社会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还体现在资金投入、基金监管、管理服务等方面。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