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务员考试结构化面试热点集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4日 15:45   中公教育

第五章  结构化面试热点集锦

  理论热点一  平衡区域发展问题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重点抓好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热点放送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将举全国之力援助和推动新疆实现大发展,给新疆各族人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喀什地委委员、喀什市委书记曾存表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提出战略定位: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二、相关评论

  评论一: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把这项宏伟大业推向前进。

  评论二: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自然地理与历史差异在市场环境中形成的“马太效应”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在城乡二元结构环境下出现的“剪刀差依赖”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转型的环境下形成的“两难困境”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

  四是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在现行体制环境下出现的“效用销蚀”现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等。

  三、理论提升

  (一)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33∶1,绝对差距达到12022元。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第三,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第四,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第一,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多。

  第二,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第三,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第四,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三)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一,从经济角度看,发展不平衡问题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第二,从社会层面看,发展不平衡问题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第三,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四)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一,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拿出更多财力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优先向“三农”倾斜。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第二,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2009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第三,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第四,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五)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真题链接

  1.谈谈你对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看法。(2010年3月14日山西省晋城市党群机关公务员面试真题)

  2.背景材料:促进浙江省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经济的山海协作政策。

  问题:对于省委省政府的山海协作政策,你怎么看?(2010年3月26日下午浙江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3.如何看农村种粮补贴?(2010年5月10日上午广东选调生面试真题)

  五、热点预测

  由于发展不平衡有多种表现,因此解决发展问题有多方面。考生要分清楚这种表现的具体方面,针对这些方面记忆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两个大局观”、西部大开发、边疆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天津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深圳特区三十年等区域发展和整体发展。

  因此,命题角度可以是:

  第一,对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看法。如:当前中国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同时,我们有很多地方、很多人处于贫困状态,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第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道路要采取辩证法,即内外因上考虑。例如对贫困地区的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自力更生,吸引外部资源。

  第三,会结合某些原理,如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请结合我国的发展问题谈谈你的感想。

  另外,考生要结合新中国发展史上,四代领导人对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当前解决此问题的重大举措,谈谈对发展不平衡这个历史话题的具体看法。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公务员 面试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