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总理在政府报告中要求,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新医改方案从2009年4月发布至今,3年过渡期仅剩最后一年,今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攻坚之年,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在于切实推进管办分开。管办分开是新医改成功的关键。
【纵深解读】
“看病贵、看病难”影响当前社会和谐,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今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试行公立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
一、主要问题
一是程序繁琐,资金周转时间长。医疗机构的收入从上缴财政专户、资金申报、资金审核到资金拨付,涉及不同银行之间的跨行结算,须经多个流转和审批环节,导致资金的在途时间较长,对医疗机构的资金周转和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是备用金有限,急需支出难满足。由于财政按照医疗机构一周的正常支出核定备用金数额有限,因此,医疗机构发生事故赔偿、急救费用等应急性支出和突发性支出时,由于备用金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三是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沟通尚待加强。医疗业务比较复杂,医疗机构预算和财务管理较为特殊,财政部门直接参与,就要加强与医院的联系,研究和把握医院的规律,变“管理型”为“管理服务型”。
二、对策措施
应对措施:财务管理是医院运营的调节阀,既涉及财政卫生经济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也直接影响到医院运行成本的多少和广大人民群众医药负担。因此,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能绕开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第一,在具备的条件的地区改革。改革能够顺利开局,至少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首先,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先后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财政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搭建了财务监管统一平台,使得改革进程水到渠成;其次,部分医疗机构盲目发展导致负债累累,个别医疗机构人员工资发放困难,使得改革有了职工拥护,实施时机恰当。最后,“收支两条线”需要建立在复杂、微观的成本测算基础之上。由于社会保险精算制度还没有在我国全面铺开,当前很多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如医院的成本核算很多方面并不清晰,人力成本是多少?特别是高层次医疗技术骨干的人力价值如何定价?保值、增值是否为公立医院的主要目标?保值的概念就必须折旧,折旧又如何计提?设备、设施的投入到底应该算多少?在现实中,物价在上涨,人力成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时刻在变化。这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简单地说收支两条线,肯定是没有基础的。
第二,改革既要规范管理又要规避风险。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中,特别是医疗支出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难以掌控。而且,当前国家财力和经济条件有限,国家不可能像对待基础教育事业那样,将公立医疗机构“养起来、包下来”。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实行“收支两条线”可能出现体制复归,面临着效率难题。“收支两条线”如果使得医院、医生没有了积极性,给社会带来的将是另外一种看病难--看病要开后门、找熟人,就医要排队甚至买号,医疗条件和环境改善迟缓等等,传统体制下的低效率难题又将很难避免。
第三,改革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公立医院的财务监管改革,不仅仅是资金收支的问题,还涉及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经营发展以及财政卫生经济政策等方方面面,同时还牵扯到医疗机构、卫生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以及医务人员、患者、医药商品供应者等诸多部门和群体的利益。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单靠财政部门一家孤军作战不行,单就财务改革而改革将行不通。公立医疗机构的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甚至进入财政“统收统支”,可以断绝其逐利动机,促使其回归公益性。但是,我国正处在转轨时期,不确定因素众多,各地医疗事业发展又不平衡,简单把医疗机构“养起来、包下来”会有许多弊端,因此目前还只能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收支两条线”试点。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