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生体制梦: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5日 15:08   南都周刊
翟晖(化名) 翟晖(化名)

  口述 翟晖(化名)   记录_ 张雄    摄影_姚松鑫

  翟晖

  生于1970年,上海人。199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日语专业。曾在多家日企工作,现为上海对外服务公司国际人才培训中心培训师。

  运气最好的一届

  我们这届是运气最好的,什么好事都赶上了,比如第一次不参加全国统考,最后一届只缴50多元的学费(下一届就翻成好几百了);毕业时是岗位等我们,包分配,和老师关系好点还可以挑挑拣拣,后面的几届运气都没这么好了。

  那时候中国刚刚启动对外贸易,外语系的毕业生最吃香。我们商务日语班三十五个人,五六个劳务输出去了日本;五六个去旅游公司当了导游;我和几个同学通过外国航空服务公司,进了日航;余下的大都进了外贸公司、服装进出口公司、木材进出口公司这类的企业。

  跟现在一样,大家出来工作了都想着要赚钱。当时很多日企来中国建厂,需要培养一批未来技术骨干,招来的新人一般都要先去日本实习个一两年。那时 出国可是件神圣的事,一般都是表现好的人才有机会。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去那边,我当时就比较犹豫,因为是家里独生子,家人也不想我出去,于是就留在虹桥 机场做日航的货运工作。

  当时,日航的每月工资里还有五六百的兑换券,在黑市上这些能换到七八百元人民币。在1990年代这样的收入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两万人民币。在一些指定地方,兑换券还可以买到特许商品。

  那时候外企的工作很有面子,给的钱也多,差不多是国营单位的两三倍。日航每个季节还会发两套服装,我现在还保留着呢。衣服都是量身定做,手工缝 制,面料非常好。发的羽绒服到现在都还没有钻毛,皮鞋则是法国货。当时我们穿着工作服出去参加活动,都会有人过来问,你这身衣服哪里来的,感觉非常自豪。

  不过,我并不算是拿钱多的,多的是做导游的同学。那时候中国旅游市场刚开放,有很多外国人来中国玩,导游就成了肥差,有个行话叫“打枪”,比如 日本人喜欢中国字画,卖给他们一幅可能五六千,其实成本也就几块钱,导游可以从旅游商店那里拿回扣。这样下来,收入高一些的导游一个月能赚到两三万兑换 券,那可是天文数字啊。

  在我们毕业那会,体制内的机关单位和国企,很少有人会去。邮局供电所什么的,会觉得被人看不起,税务局又觉得劳心劳力。现在的电信企业牛,当时更没人去,因为别人遇到你就会说“你他妈的还在装电话呀”。当时去这些单位的,大都是成绩不太好或者家里没啥门路的同学。

  在收入上,国企更是完全没有竞争力。不是玩笑,当时一个在外企门口做接待的小姐赚的都比国营单位的科长多。1996年,科长能挣1500元,外企前台小姐拿2500元,2001年科长涨到三四千,前台小姐已经是六千了,还是没法比。

  疯狂跳槽

  跳槽的事情,毕业后两三个月就出现了。那时候跳槽,不知道要比现在容易多少倍,体制外的吸引力太大、机会太多,你不主动找,别人会找上门来。处 朋友谈恋爱我们可能比现在保守,但跳槽的胆子绝对比现在大。尽管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还是会跳个不停,没跳过槽的大家都会觉得他是个另类,是没本事才不跳。

  用人单位也不大看什么忠诚度,想跳槽到外资,只要你外语好,面试用外语跟他们对一段话,基本就可以了,专业什么的不重要。那时候的大学生真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自恃都很高。?

  大家跳槽也频繁,基本每个人都有过三五次的跳槽经历,甚至有一年跳五六次的。我有个同学毕业去了皮鞋厂,做了半年不到,觉得单位不好就进了一家 台湾人的小公司搞小杂货,一年后觉得自己羽翼丰满了,又出来单干开公司。这种情形在当时很普遍,尤其是在外贸公司工作的,很多都是做熟了把客户带走,然后 自己再做老板。混得好的人现在已经有了上亿身家,混得不好的手下也有六七个人,过着不错的小日子。

  我在日航干了一年之后,就又换了两家航空公司,后来又去了一家日资公司。换工作的经历大同小异,别人介绍牵个线,简单跟对方谈了谈就基本定了。 其实,这么多年来,大家找工作标准一直都没多大变化,比如钱多,轻松不要太累,最好还能有人求着你办事,中国人都喜欢这种感觉,觉着自己是个爷,有附加好 处。比如那时我干货运,航线紧张,很多货主都会主动找我送东西请吃饭什么的。

  现在的毕业生,选择工作时可能还会考虑是否稳定,因为竞争和压力太大了,但我们那会确实都不考虑这事。我们的父辈也都是刚刚经历从保守转向开放 的变革期,不过他们对子女的跳槽并不担心,因为工作机会确实很多,我们父母手上都有很多可以就业的机会,再不济还有个“顶替”(子女接父母的班)。当时我 父亲在上海手表二厂,我想进去很容易,不过他自己都觉得没什么意思,外面的工资这么高,为何不去闯一闯呢?

  虽然跳槽很频繁,但当时办人事手续还是比现在复杂得多。原单位一般都不会让你走,但大家也都有办法,狠一点就是旷工、跟领导吵;软一些的办法是给领导送礼,请他放行,因为要经历很多折腾,不少人还是担心自己的档案上可能会有污点。

  其实,单位不想顺利地放你走也有情可原,你想想,那个时候大学生本来就很少,好不容易从学校把你要过来,基本上都是被当作培养对象的。如果你听话,在单位窝个5年,不出意外都能混个一官半职。

  不过,即便手续复杂,体制外的诱惑还是让你没法拒绝。你只要想想这个场景就会动心的:国企夏天的办公室,没有空调,五六层楼梯爬上去一身臭汗,破破的老式办公桌,端着个破茶缸子泡水喝;外企那边呢,电梯,空调,阿姨帮你泡好了的咖啡。你能不心动吗?

  风水轮流转

  差不多到2003、2004年左右,跳槽狂们基本都消停下来了。主要是我们年纪大了,三十五岁左右的人了,都结婚生子了,职场选择的余地自然也就变小了。差不多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国企和机关单位,开始变得吃香起来。

  国企的工资慢慢加上去,账面上也不比外企低。养老保险,国企是按最高限额交的。奖金更不得了,各种消费卡,年终奖几万、十几万都有。以前外企工资是国企好几倍,现在不一样了,而且外企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性价比已经明显不如国企了。

  有次同学聚会,听说有个同学当了街道办主任,据说年薪二十万,这还是公开给他的,隐性收入就不得而知了。我们都有点感慨,毕业那会儿街道居委会是什么地方,那是只有老阿姨才去的啊!现在他就是地头蛇,多少人都要求着他办事。?

  还有个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毕业时分配到港务局下属的一个企业,单位很远,主要是跟码头工人打交道。2007年左右他做了科长,之后就是个拐 点,国企开始学外企,科长开始改叫总监或部门经理了,听说改名字是为了跟国际接轨,自然待遇也会提高,由之前3000元一月变为年薪制二三十万,差不多是 10倍的增长。读书时他是个很幽默的人,现在大家再聚会,他却不苟言笑了,嗯、啊什么的,我们都觉得他变化得太大,幽默也没有了,可能是一直在体制内混的 缘故吧,变成了这个腔调。

  现在回头看,好多从体制内跳出来的人,他们嘴上虽不说但不少人心里其实都挺后悔的,能看得出来。有个过去在外经贸委当科长的同学,1992年左 右辞职出国打工。那时候在国外当一天苦工,比国内做公务员(微博)两三个月挣得还多,可谁能想到国内会发展这么快呢。其实他挺可惜的,如果再坚持个两三年,像这种 外经贸的收入就会呈几何式增长了。?50多岁的他,在澳洲开了一个杂货店。?现在聚会时他会说国外空气好、水质好、小孩教育好之类,但心里多少有点后悔, 只是大家不点破罢了。

  有后悔的,自然就有庆幸当初没跳出来的。我们有个校友,是电力局的,1990年代同学聚会时一看,周围所有人都从体制内跳出来了,就剩他一个。 原本他也准备跳槽去三菱,但他看到三菱经常让员工出国,最终没有动。我跟他说幸亏没跳,那时候你要是跳槽了,那现在真的要跳河了。

  我还有个移民(微博)去澳洲的同学,现在还开玩笑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个在国企当副总的姐夫,这样就能混个一官半职了。其实他在澳洲是个正儿八经的白领,但还是向往国内的体制内生活。

  现在我们看着体制内的人感觉好得不得了,其实他们也是苦尽甘来。并不是体制内的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现在的成果,倒霉的也有很多,很多在国营的大厂工作的,比如纺织企业,后来也都下岗了,生活得也并不好。

  越来越窄的路

  最近几年,同学间的聚会逐渐也多了,倒也不是互相利用,打听下谁在税务局一起搞搞事业啥的,上海人不喜欢这样,大家还是遵循“刺猬原理”,尽量 保持些距离。但聚会时大家也会打听下现在对方拿多少钱。原来可能还会有点难为情,现在到了这个年纪,也不拐弯抹角了。其实也就是问问而已,彼此都明白各有 各的路,各有各的命。以前看人还会有些羡慕嫉妒恨的,现在也没那些想法了,这个年纪也不大可能再改变自己了。

  那些之前混得差、现在“翻身”的同学来聚会时,大家会开玩笑地说“你这傻冒现在混得不错啊”。大家也都无所谓,因为混得好可能也就这一两年,以前十几年聚会混得不好时还不敢来呢,他们已经承受很多代价了。

  小时候记得爷爷辈的人,在殖民地时期工作过,他们见多识广,总说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所有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都会改变的。中国现在是三年一转, 外企吃香,过几年就被国企赶上来了;国企吃香了,过两年可能也会不行,就像搓麻将。谁敢说国企会一直好下去?一会儿并一会儿分的,在里面个人也永远是不安 定的状态,混日子都不容易。

  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就机会而言,我感觉现在还是远远比不上二十年前。尽管现在的社会,看起来机会比二十年前多得多,其实少了不知有多少倍,不然名校怎么能三成的人都找不到工作呢??其实,很多表象都是不可信的。

  网上有人说上世纪90年代是火红得年代,只要肯努力,做什么都能成功,那个时候是没有定性的。现在也说中国充满了机会,却是不靠谱的,你的专业 你的背景,就基本上决定了你能干什么。我们那时候学的背景和专业,是真的可以跟工作完全不相干,对人才唯一的要求是你的外语要好;现在的专业对不对口是逼 出来的,?80后和90后们基本上是拼爹了,路越来越窄。

  我们毕业的那个年代,社会就像火山喷发,遍地都是机会。我们当时想这样的时间起码应该持续个六十年吧,却没料到不到二十时间年里迅速降温,我们本以为熔岩还要流淌,就像血液一样滚烫呢,没想到马上就凝固了,动不了了,变石头了,五颜六色。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