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表述
一、当前状况
(一)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各种方针政策都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倾斜,各种政绩评价体系都以经济发展的各项硬性指标为重要内容,造成在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上,乃至在国民的总体认识与具体实践中,都以硬实力(及其资源)作为比较、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综合实力基础之一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高。国家的战略方针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文化软实力角度增强国力的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各种腐朽、落后思潮纷纷涌现。而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也不断涌入。原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被边缘化,主流文化与各种不健康的亚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越发激烈。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潮和文化,这就造成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社会文化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各种主流媒体,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势宣传和直接教育。在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推动主体比较单一,而且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力量作用单向化。对这种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学院派作风严重,针对性不足,缺乏时代特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力不足,而且缺乏有效而又持久的发展动力。
(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赤字”严重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我国的文化产业还面对着发达国家文化输入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文化赤字”现象。在文化交往中,境外文化产品像“洪流”一样大量地涌入我国文化市场,而我国流向域外的文化产品却像涓涓的小溪。
(五)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
当前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尽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规划。忽视前期调研、论证和方案设计,使资源的整体优势、核心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二是盲目开发。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三是粗放开发。由于对文化资源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深刻的把握,一些地方仓促上马,低水平开发。四是无序开发。当前,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短期行为和随心所欲的做法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不强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六)缺少中西文化的“摆渡者”,中国文化难以走向世界
目前国内缺少国际文化传播方面的专业人才作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障碍。中西语言差别太大,没有一大批好翻译是绝对不行的。语言作为文化“摆渡”的工具,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国家有必要培养一批对中外文化都有较深造诣的语言专家,来从事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需要战略眼光,更需要时间,而当前我国社会浮躁之风太盛,甘于寂寞、具有十年磨一剑毅力的文化工作者委实不多。
二、政策方针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强调,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适应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交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产品的竞争、经济的竞争以至国家的竞争,越来越趋向文化的竞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深刻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以文化为核心体现的国家软实力,表现出与我国硬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明显不相称,在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化软实力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
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能为国家硬实力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没有思想文化的革命、制度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是有限的。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亦是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文化软实力可以激活硬实力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 对策表述
一、基本措施
(一)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种文化维持自身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主要是树立和更新文化创新观、文化权益观、文化安全观、文化产业观、文化人才观等等。
其次,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体制机制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再次,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要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及其他群众性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主旋律。
最后,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要不断拓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体系。坚持运用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网络等多种有效载体将文化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多媒体化。
(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
文化产业概念强调文化创造财富和文化增加价值,既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又重视市场文化化的趋势,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或创意产业。
首先,要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新形势、针对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新的文化产业政策要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内外并举。
其次,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这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应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应成为“主力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应成为“生力军”,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
再次,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丰富的人才储备是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三)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文化竞争力。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首先,要认真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和价值。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其次,要实行多元文化政策,增强国家内部凝聚力。一国内部不同种族、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群拥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只有制订和实施“多样性共同生活”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公民对社会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寻求“多样性中的一致性”,才能增强拥有多样性文化国家的内部凝聚力。
最后,扩大文化交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立足于时代,以全球化的思维和眼光回应文化交往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要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推陈出新,在人类文艺发展史上谱写绚丽多彩的篇章。在吸收他国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要主动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引入文化治理理念,推行分权化战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本国文化发展。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多向互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发挥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整体优势。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同时主动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发展改革、财政、社保、税务、工商等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职责,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
其次,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
再次,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团体和群众自治组织的积极力量,发挥社区居委会、各级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的优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调动基层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这也是激发民间“横向”动力推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最后,加强与海外民间文化的交流力度,调动海内外各种华人组织和社团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五)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
要创新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合作、节目交换、引进国外人才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传播中国的声音。继续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活动,把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国际文化贸易结合起来,把政府推动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到境外兴办报纸、期刊、出版社、印刷厂等实体,拓展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化国际舆论引导,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积极扩大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汉语在互联网的使用率和影响力。
(六)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特别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平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及时地提出“和平发展”和“和谐世界”的理念,立刻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同。
二、国内经验
2008年8月8日晚,一个璀璨夺目的月明之夜,一个万众瞩目的节庆之夜,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了。盛大的开幕式绚丽多姿、美轮美奂,从铿锵的缶声、悠扬的管弦,到水墨丹青、曼妙歌舞;从远古的飞天梦想,到自由的太空遨游;从徐徐铺陈的精美画轴,到扣人心弦的点火仪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与当今中国的时代风采交相辉映,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手段巧妙融合,令人惊叹、令人沉醉。
盛况空前、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生动展示,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
北京申办奥运会以来的大量事实也说明,奥运会对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丰富多彩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培养了人们文明礼仪素养和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身心和谐、团结友爱、公平竞争、拼搏进取、重在参与、相互尊重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北京残疾人奥运会会徽“天地人”、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吉祥物“福牛”、北京奥运会火炬、文化活动标志、环境标志、志愿者标志、体育图标、纪念邮票等系列文化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正在通过奥运会这座桥梁走向世界。
三、国外经验
几经文化全球的传播和融合,从国家到地方、从国内到海外、从推广到资助、从就业到培训,英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全球文化教育传播体系。先进的理念和完备的体制确保英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在文化大国的前列。
通过确立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战略,建立合理的文化管理体制,削减管理支出,降低官僚成本,保持文化多样性,发挥王室凝聚力,力倡大规模对话,重塑了英国正面形象,保持了文化大国地位。
为了重塑文化大国形象,英国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主要采取适当管理与灵活决策的政策,以支持英国政府有足够的资源对外进行文化扩张和实施影响。在投资和管理上,采取鼓励地方实施更灵活的投资决策,促进文化主管部门发展与地方当局、地区发展议会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削减管理支出,降低官僚成本。“创造更多的文化发展机会,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开拓文化海外发展,增加对英国创意文化成就的赞赏。”
政府负责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提倡以创意产业为主导,建设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品,鼓励个体艺术创造,倡导新闻公正、版权保护,以此繁荣文化艺术创造产业,利用文化财富创造经济机会。
以文化艺术培训为手段,形成以政府为主、私人基金会为辅的对外文化交流模式。特别针对海外青年艺术家,开展大规模的扶持活动,吸引全球青年艺人到英国来学习交流,从而扩大英国文化艺术的影响力。
以英语教学为纽带,利用相关协会和商业部门,以免费或资助的方式推广教育培训,建立广泛的全球教育推广网络。通过语言文化教育传播英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价值观灌输。
■ 命题预测
十七大提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我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拥有丰富、先进的当代文化。因此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积极作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我国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文化软实力包括众多方面,不仅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还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公务员考试涉及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题材有:2010年春福建申论考查了文化创意产业;2009年陕西政法申论考查了中国文化产业等等。
■ 典型事例评析
2500多年前,孔子曾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其间“干七十余君”。2010年将迎来孔子诞辰2557年,孔子开始以千岁高龄再度周游列国,越洋过海充当起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使者。
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扑面而来,全世界看到了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至2010年底,全球已建成“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500所。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的兴建,孔子学院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评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张西平教授也认为,孔子学院已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认为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这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首先,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是中国向外界传递各类资讯的最主要的方式。建立孔子学院是扩大汉语的传播范围、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提高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发展定位中有大国意识,在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并适时加快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汉语国际化推广进程,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认识与认同,以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其次,汉语国际推广能以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一方面,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对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将在对外汉语教师供给、教材及其辅助教学用品等方面形成对外汉语教育产业。对外汉语教育产业会给我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伴随着汉语的国际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学习和使用汉语,这将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增加在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的彼此信任,降低成本,同时进一步扩大各国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再次,在国际交往中,可以通过文化学习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推广对文化的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语的形成和产生源远流长,是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孕育而成的。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同时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同时,全球日益升温的“中国热”,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软实力在提升,但是,我国文化产品稀缺,中华文化还称不上强势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文化外交现处于“入超”阶段,面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大举“进攻”,我们的文化产品非常稀缺,没有像美国大片、日本漫画、韩国连续剧一样的“必杀”文化产品。鉴于此景,中国必须寻找更多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走向海外,否则,只会在文化大融合甚或文化角逐的历程中扮演配角,“文化大繁荣”的愿望终将成为泡影。因此,不可对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