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预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3日 10:37   京佳公务员微博

  最近一些焦点新闻,共同的逻辑起点是民众对公共事务近乎“敏感”的关心:在北京,市民对于方便大家出行的“一卡通”会不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有所怀疑——尽管“输入卡号查询用户位置”并没有包括实名的信息;在深圳,市民对于地铁站安检机会不会造成辐射泄漏有所怀疑——尽管X光线行李安检机造成的辐射泄漏、空气中臭氧浓度提高“两者数值并不高”,有可能“达到豁免水平”;将偶遇的“疑似公车私用”拍图上网进行监督,将对出行的安全忧虑付诸公众议题……

  对上述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京佳参考答案】

  京佳认为,哪怕最后证明民众的忧虑是“小题大做”,是“虚惊一场”,我们都有理由给予关注与掌声。因为如果心态对头,处理得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结果一定是使公共服务得到大大优化,而不会恶化。

  而综观当下,很多善意的质疑、“找茬”,经常并不能够有效地助推公共服务的优化,甚至会形成顶牛态势陷入僵局,根本原因在于“监督与被监督”双方难以秉持善意、节制的心态。监督方有时会简单地贴标签定性,把一个有待改进的问题渲染成公权力的傲慢与偏见;被监督方有时会绕开问题简单地遮丑辩驳——都“用力过猛”,偏离“公共服务优化”的靶心,最后鸡同鸭讲,各说各话。

  第一,“公民找茬”有时候咄咄逼人,甚至在缺少事实证据之前,以受害者心理将事情定性为最恶劣的程度,监督“用力过猛”。这些话或许有人不爱听,“公民监督是不受谴责的”,“大家有权利往最坏处想”,这都没有错,但从监督效果而言,最有效的监督一定是有事实的支撑、有智力的辨析、有综合的判断,甚至包括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之后的克制,这样被监督者才更容易承受、从而接受,变消极躲闪为积极配合改进。

  第二,一些部门对公民的疑虑、质疑本能地反感排斥,这也是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被质疑后,要么夹着尾巴躲起来,任由你们评说;要么被迫面对公众,却“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连自己大名都不敢报上;要么是喋喋不休地强调自己的委屈、不易,却对民众忧虑内容的改进缺乏诚意。相关部门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三,事件“善后”是哪疼医哪,而未能举一反三。我们当下遭遇到的很多困顿,不是孤立存在的,多纠正一些个案诚然很有意义,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定会旧病不除新病又起。对于诸多问题,我们的体制之力不能陷入“打一鞭子动一下”的窘境,自我革新、自我改进的制度要求和内力派生,是绕不过去的命题。

  京佳认为,社会进步仍然需要具体的支点来撬动——公民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更加敏感地触摸身边的生活质量,“爱生活”正成为这个支点的逻辑起点。公民“找茬”,是为了有朝一日没茬可找,只要充分善待,自信面对,一同跨越这三重门槛,我们的公共事务就有可能通过渐进的改良,得到提升与优化,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