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考申论热点标准表述与命题预测之社会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5日 15:34   中公教育微博

第五篇  社会建设

专项十九  教育问题

  关键词  农民工流动子女义务教育  入园难  教育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教育事业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 背景表述

  一、当前状况

  (一)学前教育事业的当前状况不容乐观

  教材使用混乱,加重了幼儿及家长的负担。多数园所除使用省教研室编写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之外,又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各种渠道的教材。教材使用的混乱,造成幼儿学习负担加重,出现幼儿惧怕上学、不愿上学的现象。有的园所书费数目惊人,书费严重超量,给家长造成了过多的经济负担。

  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由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办园条件简陋,教师业务能力不强。有些园所布局简单,条件简陋。室内布置单调,没有各种自然角,幼儿手中缺乏必要的玩教具、动手材料太少。建议室内养一些植物及花草等,不但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为幼儿提供自然教学依据。部分园所教学秩序比较混乱。有的是因班额过大或者过小造成教学混乱,班额大的造成纪律混乱,班额小的很难有教学气氛。

  (二)中国农民工流动子女义务教育现状

  成本高与户籍限制给农民工流动子女的义务教育带来的巨大障碍。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无法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造成农民工流动子女入学难。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流动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

  农民工流动子女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城市流动人口是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户籍”农民,却又是“编外”市民。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他们比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经历得更多,有着与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使一些农民工流动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问题非常突出。农民工流动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

  义务教育体制出现真空地带。农村的义务教育由乡镇级人民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农民征收,农民工流动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经费,我国义务教育体制出现了真空地带,受害者就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的下一代。

  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存在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限制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一是农民工在城里的地位低下,多数城里人看不起农民工,这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孩子;二是农民工的孩子由于从小就缺少学校教育,在接受知识方面自然不如城里孩子;三是生活条件的差异,农民工孩子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均不如城里的孩子。因此很多农民工子女有一种被歧视的恐惧。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愿意去公立学校就读,而宁肯选择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缺乏合法性。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学校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处于“三不管”的半地下状态,招收的学生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开办十分简单。招聘教师也没有什么标准,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当。学校往往缺乏一些基本的教学器材,等等。学生在很简陋的条件下学习。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

  (三)目前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我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不够优化,同时口径也偏狭窄。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企业改制变革,人才市场发生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出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距离拉大的局面。

  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比例失调,与产业结构不一致,特别表现在现存的专业设置已无法满足第三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理科偏多,专业结构也严重失调;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大量重复设置,造成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极低,使本就很紧张的高等教育经费更加紧张。

  学风不正,道德失范。现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和旷课的为数不少,课后不复习,上网、玩游戏占掉了大部分时间的也大有人在。不少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四处寻求就业门路,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生为了找到好的工作,制作假的学历和荣誉证书。教师的学术风气也不尽人意。有的教师为了谋取高职称、高学历,热衷于写论文,以致肆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有的年轻教师浮躁,教书不认真,搞科研又静不下心来,这些严重影响了教研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制约着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缺陷,直接制约着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观念和现代教育意识有待更新,需要充分摆正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角色意识,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师资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下降。一是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比例有较大幅度增加,但远远滞后于在校学生的增长;二是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讲课质量普遍不高;三是少数教师治学态度不好,对自己、对学生要求不严,教学效果差。

  实践环节削弱,理论脱离实际。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已被严重挤压减少。由于学生数量剧增,实验设施、场所明显不足,许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测试、实践,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进一步被削弱,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应用的培养和训练。

  二、政策方针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 对策表述

  一、基本措施

  (一)针对幼儿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业务的幼儿教师队伍。定期搞好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基本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因材施教,减轻幼儿学习负担。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坚持以幼儿为本,关注个别差异;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严禁给幼儿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得有“小学化”和“学科化”倾向。

  加大教科研力度,完善各级教研网络。进一步充实县、乡、城区幼教教科研领导小组成员,形成合理的教研网络,选拔聘用一批县级幼教兼职教研员,真正使教科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要求每位园长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研究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办出一批高质量、有特色、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幼儿园。巩固好原有示范园的示范作用,鼓励更多的园所加入到示范园中来。希望比较有潜力的幼儿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快、更好地发展。

  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奖优罚劣。扎实推进保教并重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年底评估中加重平日听课、参加会议及培训情况、日常管理等过程性评价的分值,并将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及幼儿综合能力测试做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评价。

  (二)解决打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建立符合社会现实需求的教育管理和户籍管理服务机制。在教育管理服务机制上,“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农民工流动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在户籍管理服务机制上,加快推进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制度体系改革。要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实现机会、权利平等,减少给农民工带来的各方面困难,从而使农民工流动子女得到更好的义务教育。

  针对借读费用偏高问题,严格实行“一费制”,推行“一费制”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管理、减轻负担、治理乱收费、确保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缓解农民工流动子女心理压力。在学习上,应更加严格地管理他们,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度,加强德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生活上,应付出真心,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完善九年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营造一个公平对待农民工流动子女的良好社会环境。保障农民工子弟合法权益,除学校努力之外,全社会也要大力关心支持,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歧视现象,给农民工子女一个公平的待遇,与城市的孩子一视同仁。

  兴办和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以及经济型标准化学校。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流动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

  (三)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

  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高校应该狠抓教学质量,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应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相联系。在具体调整中要求适度、稳妥,既从社会长远发展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考虑,也注意到学科、专业向新兴学科和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方向倾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支柱力量,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大师级的教授更为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必须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海外归来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第二,延聘、返聘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身体健康的老教师继续任教;对外出读博、读硕和进修的教师实行计划管理;实行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制度。第三,积极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通过自培、委培、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建立起具有知识结构新颖、专业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

  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踏实勤奋的学风。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人文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到贫困地区了解当地青少年受教育的状况,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情况等,使其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树立起踏实勤奋好学的学风。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势在必行。必须在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方面下工夫。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对于加强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必须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尤其应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始终树立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二、国内经验

  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是辽宁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辽宁“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着重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政府主导,先县域,后市域,再为全省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的发展目标。

  因地制宜,均衡各地区办学条件和师资。投入资金10亿多元,改造了960多所薄弱学校。沈阳、大连等主要城市,在2006年至2008年,分别交流教师超过5000人,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师资源相对均衡。实现了“两免一补”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100%全覆盖;实施了“师范类毕业生农村从教计划”和以整体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春晓工程”,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实施“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至今共公开招聘5000多名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不仅大大缓解了农村师资匮乏问题,同时有效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区、市)创建工作、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等。努力推动全省所有县(区、市)到2015年前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区、市)建设标准,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面普及。

  以“减负增质”为宗旨,努力打造学校优势学科的教学优势。努力塑造出“学校有特色、校长有理念、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形态,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国外经验

  韩国颁布了“新的国家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自治和自立能力的人才,引领信息、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具体措施有:帮助学生建立自我领导的意识,使他们能够迎接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挑战;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方针,以适应学生能力、兴趣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确保地方社区和学校在课程计划和开设方面的自主权利等。

  日本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计划”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增强情商教育”,把学生培育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第二,建立一个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并能给他们多样选择的学校教育体系;第三,建立一个尊重学校自主权的教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分散教育行政权利,提高地方自治,在学校层面上,实施独立的校本管理。

  美国在教育方面颁布实施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这是美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开端,而后,又提倡各州对高中课程和评估方法进行改革,并建议各州实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此外,美国总统布什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提高美国竞争力工程”,计划在未来10年累计投入超过1360亿美元加强教育和培训。主要措施包括:2007年财政投入3.8亿美元,用于提高各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高中课程改革的提案将要求高中采用更高的课程标准,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提出的标准接轨;增加对当前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投入项目;“国际安全语言”项目着重解决通晓与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关键外语(如汉语、阿拉伯语等)的人才短缺问题。

  ■ 命题预测

  教育问题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础,同时教育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是党、政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因此,教育问题必须得到合理妥善的解决。综合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情况看,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试卷就考查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009年上海市考查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 典型事例评析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不少家长如此感叹!事实也是,“入园贵”、“入园难”已经成为困扰年轻家长的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从2007年起,学前教育的资源出现了严重紧缺,一直延续至今。

  此一难题凸显的大背景就是,这些年来作为义务教育外的幼儿园教育受到政府重视程度严重不够。近些年来,在急速市场化的背景下,各地纷纷把幼儿园像甩包袱一样甩给市场,国家的财政投入、公办幼儿园的数量一直处于不可遏制的下滑趋势。时至今日,公办园仅作为样板存在,学前教育的主体是社会办学,幼儿园的公益“身份”已渐行渐远。

  加上近年来,适逢人口出生高峰,各大城市学前教育学生数量猛增,有的大城市近几年入园人数以每年2万人的幅度增长,这意味着,每年要新增约50所中等规模的幼儿园才能容纳。幼儿园入读供需矛盾突出已是不争的事实。常有的情况是,平均招收100余人的一间幼儿园,而报名人数却近千,十比一的比例丝毫不足为奇。近几年,幼儿园报名的疯狂景况在全国多个城市上演。

  以入园难最为突出的北京为例。

  北京昌平区工业幼儿园门前的“壮观”场景,让许多家长记忆犹新。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宝贵的入园名额,一百多名家长,搬来了帐篷、行军床、躺椅板凳,在门口排成了长龙日夜坚守,来得最早的煎熬了九天八夜,但很多人却依然未能如愿。

  家住北京宣武区的刘先生,准备在附近的一所普通公办幼儿园给孩子报名。他告诉记者,这所幼儿园亲子班和小班共招收130名孩子,家长手中的排号编到了600名之后,报名要过“四道关”,依次等待叫号,并接受众多老师查验户口本及询问一些基本问题,最后“面试”孩子。“我没有给孩子择园,上的也是离家近的一个普通公办幼儿园,怎么还这么难?”刘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大城市普遍存在学前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的问题。北京市幼儿园总量已从1996年的3056所减少到2010年的1266所,下降58.57%,其中一级质量标准幼儿园(即优质园)383所。

  ■

  近年来,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不当、教育投入比例过低,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

  当前学前教育缺乏独立和明确的政府投入机制。在北京,对公办园的财政投入在各级各类教育总投入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7年的1.92%,有的区县学前教育专项投入仅80万元。由于学前教育涉及教育、财政、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致使一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难以解决。

  公办幼儿园公益性差,对非本地户籍幼儿设置高门槛;而一些民办幼儿园迫于运营成本压力,难以扩大规模,不能添置教育用具和设备,正规的幼儿教师大量流失,民办幼儿园得不到信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公办民办并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政府成为学前教育的主体,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学前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有关教育专家表示。

  教育专家建议,国家应当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城乡居民子女的“入园”需求。

专项二十  就业问题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于4月27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在会上指出,要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 背景表述

  一、当前状况

  当前,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为:

  201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人,比“十一五”期间压力还大。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看,大部分省份用工缺口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个别地区有所下降。2011年将有660万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的630万人多了30万。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结构性失业

  2010年,国家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发布了许多政策措施。控制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改制传统企业、兼并重组部分企业等措施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结构性失业。如何确保企业平稳退出、职工妥善分流,降低岗位流失、促进再就业就成了2011年就业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带来的周期性失业

  从2010年经济发展形势可以看出,尽管世界经济逐步回升,但仍处在不确定时期,后危机时代也在不断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尤其是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出口减少,外向出口型企业发展困难,从而带来周期性失业。

  (三)劳动力供大于求带来的失衡性失业

  2010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超过2400万人,新生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全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1200多万个,供求缺口十分巨大。从供求总量看,目前全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二、政策方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2011年的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对策表述

  一、基本措施

  (一)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010年4月7日,人社部、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2010年5月20日至26日,人社部举办“2010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近110万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2010年6月4日,人社部推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0年全国自主创业的应届毕业生总人数接近上年10倍。人社部等部门还组织实施了“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二)化解农民工群体就业难问题

  2010年,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可谓是“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就业和权益保障问题,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为了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了推进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保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2010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为了适应农民工的流动,国家对农民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衔接问题作出制度性安排,并尝试解决农民工的看病难问题。其中,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中尤其以“服务进城务工,帮助就近就业,扶持返乡创业”为主题,以帮助农村劳动者通过异地流动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等渠道,以实现转移就业为重点的“2010年全国春风行动”效果最为显著。

  (三)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

  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3月10日,为了依法维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切实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四)其他促进就业政策措施

  2010年,政府为了稳定回升的经济态势,保障和改善民生,还发布了许多其他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维护就业权利方面,尤其是保障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问题,国家高度重视。人社部、卫生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比如在促进留学生回国创业方面,人社部于2009年9月下发《关于实施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的意见》,正式实施“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比如在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方面,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组织727万人参加各类职业培训。

  二、国内经验

  浙江省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入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在“就业优先原则”的前提下,基本上形成了就业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态势,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第一,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所谓“就业优先”,一是劳动力市场发展要优先于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二是劳动者利益要适度优先于资本利益,三是降低失业率的调控政策要优先于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四是有利于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政策要优先于其他财政支出予以安排,五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就业岗位的增加要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政府的决策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就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据有关专家预测,浙江省在未来几年只有保证每年能净增5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才可能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因此,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关键。

  第三,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一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就业;三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四是配合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通过促进乡镇产业优化和升级,特别是以创办工业园区为载体,不断拓展就业新领域。

  第四,大力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有效供给。一是在坚定不移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鼓励发展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入手,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二是对未能进入高中、大学的新生劳动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三是要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四是在完善现有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

  第五,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政府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促进就业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级各类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第六,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实行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统筹兼顾,既要妥善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被征用土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也要努力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同时,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行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比如税费减免政策、小额贷款政策、社保补贴政策、免费职业培训政策、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等。

  第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社保安全网。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配套措施。要根据不同就业困难对象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办法。对下岗失业人员,完善他们的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办法。研究解决“青年失业人员”、“长期失业人员”和“农村失土转为城镇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他们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搞好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衔接办法,充分发挥“三条保障线”的重要作用。

  三、国外经验

  (一)通过加强立法解决就业问题

  通过加强立法来解决就业问题,这是许多国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的一种强制办法。近20多年来,美国为解决就业问题制定了不少法律,其中颁布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立法就不下几十个,重要的有:《人力开发与培训法》(1962年)、《职业教育法》(1963年)、《就业机会法》(1973年)、《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1974年)和《就业培训合作法》(1983年)等。这些法律的实施达到了全社会重视并支持职业培训的目的。英国政府促进就业对策的特点是立法比较完备。工业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3项有关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法案。1964年,他们又通过了《工业训练法》,以保证为工商业的所有部门提供充分的、有技能的工人。1973年又通过了《就业和培训法》,把劳工市场所有的主要服务机构合并在一起以保证按照雇主、工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利益进行管理。1988年、1992年又先后颁布了“教育改革法案”和“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法案”,这两项法案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失业人员的开发和利用。

  (二)加大财政直接投入解决就业问题

  财政优惠政策是一种财政间接投入,与此相对应,西方国家还普遍采用财政直接投入以解决就业问题,如政府对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失业保险基金提供补助,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投入等。德国政府1997年度财政预算用于弥补失业保险基金赤字为41亿马克,由于失业人数增长,不得不追加到150亿马克。还有一些国家对于没有能力缴纳失业保险费或领取失业保险金到达规定期限的失业者建立失业救济制度,由政府预算安排所需资金。如法国,1994年政府财政用于失业救济的支出达1200亿法郎。

  建立完善、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为失业者真正实现“市场就业”提供条件,这也是摆脱政府直接安置失业者的有效办法,西方国家政府每年预算都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劳动力市场建设。瑞典就业系统的年费大约为700亿克朗,都来源于政府财政。西班牙政府1988年通过一项若干年的就业计划,打算到2000年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并将失业率降到17%,为推进这项计划的执行,国家将投入160亿美元的资金。

  (三)通过低息贷款、减税等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渠道

  从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来看,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远远大于大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作用突出。美国小企业在历次经济危机中都吸收了大量失业人员。日本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日本工业总劳动力的74%。芬兰政府以减税和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德国政府对符合政府补贴政策的中小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最低的资助为总投资的5%。对在落后地区兴建的中小企业,政府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减免税收,并设立中小企业开发促进资金,对中小企业科研开发给予补贴。

  ■ 命题预测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实现这个美好愿望,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2003年安徽申论考查了大学生就业,2007年山东选调生申论考查大学生就业问题,2007年内蒙古申论考查了大学生的就业态度,2009年上半年四川申论也考查了大学生就业。由此看出,就业问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方向,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重视。

  ■ 典型事例评析

  江苏徐州籍25岁农民工苗晴说:“公司给我上了四险,我自己也贴了钱,但这样的保险我觉得一点都不保险。我算过一笔账,不论上多长时间的保险,一旦离开这座城市,还是照样享受不到医保,拿不到退休金。”

  在北京做了9年保安的山东籍农民工孟令升说:“除夕夜提着灭火器在京城居民小区里巡逻守护,元宵节吃不上团圆饭在小区门口站岗,维持小区停车秩序却无故遭到业主谩骂甚至脚踢,还被人说成是‘看门狗’……这是这几年做保安给我留下的记忆。我不怕自己薪水低、工作苦、生活难,让我不能接受的是得不到城里人的尊重,得不到社会认同。”

  浙江来京打工的24岁小伙子黄华:自己高中毕业,在工友中算是知识分子。来到北京,在建筑工地做了一名施工员。工余有时候会打牌、看电视,有时候会看书、去网吧上网。“我原来学过一阵子室内设计,现在想继续学习,就买了这方面的书自学,偶尔去网吧上网看看最新的设计动态,希望以后能有机会继续在这个行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户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依旧是就业工作的重点。

  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权益维护方面存在着整体收入偏低;劳动合同签订质量、执行情况差;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远不及城镇职工,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知情度不高;职业安全隐患较多等诸多问题,职业规划欠缺以及迫切的情感诉求都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大障碍。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和情感归属,营造理解、尊重和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职业技能方面来说,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体和责任不明确,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过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的内容与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和个人兴趣脱节,缺乏实用性;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形式单一,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围绕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政府要明确教育培训机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职责任务,要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组织的作用,与用工企业进行对口培训、协作,实现就业、考核、服务一体化,拓展教育培训的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大型企业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职工学习、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

  新一代农村流动人群的出现和壮大,已经让城市没有多少时间去享受流动人群的“红利”了,继续靠农村流动人群的廉价劳动维持繁荣和发展的余地将越来越小。只有给予农村流动人群以基本的市民待遇,让他们分享城市改革、发展和繁荣的成果,一个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和睦,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专项二十一  住房问题

  2010年一部反映住房难的电视剧《蜗居》红遍了大江南北。“买房难”,尤其是广大中低收入人群“买房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街头巷尾群众们热议的话题。21世纪是我国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当前,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我国房地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房价飞速上涨、住房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投资性住房需求旺盛、城市居民购房压力加大、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

  ■ 背景表述

  一、当前状况

  目前我国住房市场体系还存在以下五大问题:

  (一)公积金制度建设尚未完善,保障范围小,保障偏离度大

  目前,我国的公积金覆盖率非常低,公积金缴存对象范围窄,公积金运用效率低。职工提交的公积金根据缴存比例、应付工资、公积金最高上限额来确定,且不计入所得税收入范围。因此,工资越高公积金越高,避税额度越大,所享受的住房货币保障程度越高。而在低收入群体中,没有纳入公积金缴存范围的家庭也不少,即使享受公积金制度,所受到的住房货币保障也很有限,远低于高收入者。目前的公积金制度,倾向于高收入者,实际上拉大了贫富之差。

  (二)经济适用房制度监管和退出机制不完善

  经济适用房供给政策在缓解住房供需矛盾、抑制房价方面做了一定贡献,但是因监管不到位、退出机制不完善也遗留了很多问题。比如,经济适用房面积过大、分配不均、一人拥有多套经济适用房、通过经济适用房操作获取暴利等问题,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三)廉租房制度建设缓慢,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

  到2007年6月底,586个城市建立了廉租房制度,占89.3%。截至2006年底,通过廉租房制度改善居住环境的低收入家庭有54.7万户,占2008年底目标的5.5%。大部分城市,没有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单亲家庭和日益增多的老龄群体中的空巢家庭纳入廉租房政策的保障范围内。1998年至2006年全国累计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仅为70.8亿元,2007年1月至11月全国投入资金仅为83.2亿元,远远没有满足“十一五”期间每年近500亿元的廉租房资金需求。

  (四)住房保障形式单一,与人均收入分布不匹配

  普惠性的公积金覆盖率低且倾向于高收入者,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和廉价房均有收入门槛,而各种保障性住房之间的门槛值不连续、差值较大,并且保障形式单一,导致夹心层的住房困难。

  (五)缺乏住房普查统计数据,住房保障缺乏长期规划

  目前,我国不仅缺乏城市居民收入分布的统计数据,而且还缺乏住房普查数据。因此,很难准确地把握住房困难的实际情况而做相应的举措,也很难做长期规划。

  (六)很大一部分居民过于热衷把住房作为投资品

  许多城市居民投资性购房比例达20%,在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这种比例还要高。许多二次或多次置业者的购买目的纯粹就是投机套利,“温州炒房团”、“山西炒房团”等就是单纯投机套利的代表。

  (七)部分开放商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

  当前,我国建筑建设存在能耗高、质量低和性能差等问题,目前住宅使用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倍~3倍。开发商过于注重经济收益而不在降低能耗、提高质量方面下工夫,导致资源消耗高,居民居住成本高、条件差等问题的出现。

  二、政策方针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机制,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三、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意义

  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金融风险,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房价过快上涨的危害性,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采取坚决的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 对策表述

  一、基本措施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四项针对性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产议题上,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强调的是“积极”与“稳定”,今年则更强调“遏制”和“保障”。而房地产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从去年的投资类议题划入到了今年的民生类议题。

  措施之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今年中央财政决定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同时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第一条措施是从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居住权利的角度提出来的。当前住房保障方面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是保障对象问题。那些囿于滞后的户籍制度改革,虽无当地户籍却拥有正当职业的大量新市民多属住房方面的弱势群体,却被现行住房保障政策边缘化。他们照章纳税,正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如不纳入保障范围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最近有些城市已尝试解决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使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值得各地效仿。

  措施之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倡导住房租赁消费。盘活住房租赁市场。这第二条措施是从增加供给的角度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提出来的。需要地方政府的发展改革、财政、土地、建设、规划、房管等行政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将这条措施落到实处。

  措施之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这第三条措施是从压缩不合理需求角度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提出来的。由于近年来投机性资金往往瞄准中小套型住房,尤其需要地方政府出台具体措施,限制炒房者将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作为其投机牟利的手段。

  措施之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这第四条措施是从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土地收入管理角度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提出来的。建议地方政府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例如,将土地拍卖中高于起拍价的超额收益全部用于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租赁房建设等。

  二、国内经验

  2007年以来,广东省江门市各级房管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要求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能,完善住房保障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一)加大投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开展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江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五邑各市区房管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有序地开展安居工程建设。恩平市房产局争取市政府通过了在“十一五”期间投资1200万元,建设308套廉租住房的总体规划,以及建设廉租住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积极向省建设厅争取到廉租住房的专项建设资金;经过各方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首期96套廉租住房建设工程。

  (二)改造公房,增加廉租房房源

  把调剂、腾退的直管公房改造成廉租住房,一直是江门市各级房管部门开展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手段。仅2006年各市区房管部门就提供了96套公房用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安置。其中,市房产局提供了8套;新会区房产局提供了14套;台山市房产局提供了11套;鹤山市房产局投入了80万元,翻新、维修了63套廉租住房。

  (三)发放补贴,增加保障手段

  鉴于廉租住房的房源有限,实物配租无法马上兑现的情况,为了落实“应保尽保”的原则,市房产局2006年12月份制定了《2007年度江门市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住房补贴方案》,从2007年1月份起,对蓬江、江海两区年底登记在册的住房困难户实施发放租赁住房补贴,首批受惠的将有100个困难家庭。

  (四)减免租金,发挥公房的住房保障作用

  各市区房管部门还对租住直管公房的低收入家庭实施租金减免,共减免户数1800多户,金额100多万元。通过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为主,调剂利用腾退直管公房为辅,实物配租和货币配租相结合的方式,江门市已基本构建起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全市已全面解决了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并力争在今年内解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三、国外经验

  为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韩国政府实施了一种优先为无房户提供住房的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是,无房户在购房前须至政府指定的银行存款,存款额度每年约20万韩元,约合1700元人民币;在银行累计存款两三年后,可获得购房资格。获得购房资格后,按先后顺序进行排队。政府提供给低收入者的住房一般都是两室一厅的房子。新住房建成后,购房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看房,房管部门根据排队顺序,安排购房。购房时,根据无房户的需要,银行可给予贷款。目前,“一户一宅”制已经成为保证百姓安居乐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但是,近几年来韩国利用多处住宅进行投机的现象日益严重。在确保继续贯彻“一户一宅”制的同时,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房地产投机的政策,例如,在进行住房交易中,实施“住房交易申报制”,征收高额的资产增值税等。再加上房产中介机构的手续费等,房主想炒房的梦想,几乎完全破灭。

  ■命题预测

  2010年、2011年的两会,百姓的住房问题仍然是两会代表们讨论的热点。房价已经成为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房价暴涨,百姓辛苦几十年住不上一套像样的房子,高价房让许多人沦为房奴。

  2006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和2008年广东公务员考试中都涉及到了住房问题,住房问题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的考查方向,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提高对其关注程度,尽量储备充裕的热点知识。

  ■ 典型事例评析

  近年来,随着住房市场化不断推进,住房价格不断上涨,人们“望房兴叹”,更使得许多中低收入群体遭受住房困难。为此,作为西部重镇的重庆市按照“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的原则,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构建住房供应“双轨制”,让中低收入群体“居者有其屋”。

  未来若干年,重庆市将建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从今年起的3年内每年建设1000万平方米,今后视社会需求再建1000万平方米或更多公租房。目前,重庆主城区鸳鸯、大竹林、华岩、西永、蔡家片区及西永园区6个项目陆续开工,主城区已开工建设750万平方米。万州、涪陵、合川、长寿、永川等远郊区县已开工建设80万平方米。年内,主城区茶园片区和远郊区县其他项目还将陆续开工建设。全年开工建设规模将达1150万平方米。

  据了解,重庆的公租房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城乡和内外差别,不设户籍限制。凡年满18周岁,在重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单身人士月收入2000元以上、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就可申请公租房。

  如火如荼的公租房建设,让越来越多“蜗居”一族的住房梦正在逐渐变为现实。听说政府建公租房的消息,来自北碚区农村、今年50岁的田金利十分高兴。他在主城区打工(当“棒棒”)已五年多了,可以说是个“准市民”了,可是城里的房子太贵,买不起,只得与其他12名“棒棒”一起在江北金岛花园附近租住了一处100多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房子,平均每个人的月租金为60多元,做饭、上厕所都要排队。同样,他的儿子也在主城区一工地打工,一家三口住在工地提供的住所里。田金利说,如果公租房建好,我会第一批申请。

  在房价高涨的背景下,重庆的公租房制度触及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是完善城市住房制度的重大探索。

  重庆市在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过程中,提出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调控思路,决定以公租房为“抓手”,构建新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特别是解决不属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又暂时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

  公租房作为住房供应“双轨制”的关键一环,涵盖了过去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并延伸到既不能享受廉租房,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实现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一体化。一方面,不再单独新建廉租房,而是包含在公租房体系中。廉租房居民与公租房居民住同一小区、同一品质的房屋,只是租金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公租房租满5年之后,可通过成本价购买。业主如果转让,只能以购房价加利息升值由政府公租房管理机构回购,再作为公租房流转使用。这就从根本上堵塞了经济适用房因退出环节失控而造成的利益输送和灰色交易通道。

  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公租房是调节房市供求的“缓冲器”。随着大量公租房逐渐上市,将会直接影响房屋租赁市场,进而抑制投资性或投机性需求,有利于遏制房价飞涨,稳定房地产市场。

  首先,大量公租房上市,会把“夹心层”人群吸引过去,有利于引导更多人转变住房观念,不再觉得“租房比硬着头皮买房生活得更好”。如此一来,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就会减少,从而抑制部分投资性或投机性购房需求,有利于稳定房价。

  其次,由于公租房的租金低,一旦面市,其周边商品房的租金势必受到影响,会刺激投资者形成看跌的心理预期。因此,保障性住房不但满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还将通过市场机制,深刻改变本地商品房供应结构,有效抑制商品房价格整体过快增长的格局。

  另外,公租房增加了住房供应类型,有利于调控房屋市场出租价格,抑制部分投资性购房需求,同时间接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从长远来看,公租房实行“租售并举”,可以有效缓解购房者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资金压力,促进整体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利于老百姓缩短购房期限。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