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公务员言语理解:教你学会阅读理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5日 16:26   中公教育微博

第三章教你学会阅读理解

◆ 本 章 导 读 ◆

  阅读理解是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包括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两种题型。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虽然考查方式存在区别,但均是考查应试者对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能力,其主要考点都为主旨归纳、细节理解、语意连贯、词句理解、寓意理解和标题提炼。

  本章前六个专项对阅读理解的考点进行梳理,介绍了各个考点的基础知识,并深入挖掘了各自相应的解题技巧。鉴于文章阅读的特殊性,本章单设了一个专项对它进行讲解。

专项一主旨归纳

  ■基础深度提升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了解主旨观点型题目的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

主旨观点型题目的题型特点
主旨观点型题目的错误选项特点
主旨观点型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主旨归纳是公务员考试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一个考点,与之对应的题型则是主旨观点型题目。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段整体的把握能力,包括归纳文段的中心、主旨,判断作者的态度、观点等。

  知识点一 ——主旨观点型题目的题型特点

  1.材料特点

  主旨观点型题目的材料来源以主流媒体的时评性文章为主,截取的段落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脱离了文章的语境依然可以表达完整的含义。其中比较典型的情况是截取其中一个小标题下的一段文字,或是删去起提示作用的首句或末句的一段文字。在做题过程中可联系选材上的这一特点,对文段所处的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以帮助确定答案。

  【例题1】  社会公正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抽象概念,而是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是不同的。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

  这段文字说明(    )。

  A。社会公正是具体的                                          B。社会公正是历史的

  C。社会公正是相对的                                          D。社会公正是有阶级性的

  解析:以上这道题目的材料选自2011年2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文章《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该文中阐述了社会公正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应A、B、C三项。而材料中的这段取自关于社会公正历史性的阐述,即B项。A项社会公正是具体的,说的是社会公正在具体领域、具体人群、具体问题上有区别;C项社会公正是相对的,说的是社会公正要承认差别,杜绝平均主义。

  2.提问方式特点

  主旨观点型题目的提问方式灵活,常见的有“这段文字的主旨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旨在阐明”、“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等。无论以何种方式提问,此类题型的核心考点都是考查考生对文段整体的把握能力。

  【例题2】(国家)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我们已有的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可持续性越来越小。农业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只有通过强农惠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才能全面扩大内需,推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最有效的途径应是大力发展农业

  B。世界经济危机可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

  C。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D。强农惠农政策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主旨观点题,应从文段整体入手分析。文段先介绍了已有的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可持续性越来越小的现状,然后指出了经济转型的思路,即通过强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农村市场需求大升级效应全面扩大内需,从而最终实现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由此可见,文段的主旨在于论述如何实现“经济转型”。A项把落脚点放在“扩大内需”上,首先排除。B项经济转型的契机不是论述重点,排除。C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文中没有涉及,文中主要谈的是强农惠农政策对农业整体实力,尤其是对农村市场的开拓作用。本题选D。

  3.正确答案特点

  作为阅读理解题目的答案,其本身的表述首先必须是正确无误且经得起推敲的,否则便违背了公务员考试的基本宗旨。除此之外,与文段的契合性也是考生在做题时需要考虑的,也就是说,对主旨的概括应建立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不能天马行空、凭空捏造。但是契合文段并不是说要完全局限于文段,不能有丝毫的引申。事实上,在有些主旨观点型题目中,主旨的表达是比较隐晦的,这就需要考生结合材料内容进行适当的推断和引申。

  【例题3】(国家)  湿地指的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那次长江大洪水使人们终于意识到湿地(尤其是和长江相通的许许多多湖泊和沼泽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可是许多湖泊因为围湖造田的需要而被人为地隔离了,只留下一个很少开启的水闸和长江相通。于是,这些自然形成的水网被拦腰斩断,遇到洪水便无能为力了。

  这段文字说明(    )。

  A。围湖造田是一项弊大于利的错误行为          

  B。占用湿地是造成长江洪水的重要因素

  C。人类应该反省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D。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湿地的重要作用,然后以“1998年那次长江大洪水”为例,更明确地指出了湿地对洪水具有缓冲作用,而当前一些“围湖造田”的做法却使湿地无法发挥缓冲作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应当改变现在的做法,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A项“错误行为”的表述过于绝对,围湖造田这一行为的正确与否要综合考量,不能由文中的例子便轻易断言此行为错误。B项本身表述错误,由常识可知,长江洪水是降雨量过大引发的,占用湿地并不会造成洪水。C项“对环境的破坏”范围过大,脱离了文段“湿地”这一论述对象。本题选D。

专项二细节理解

  ■基础深度提升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掌握细节理解型题目的常设陷阱
学习内容 细节理解型题目的七大常设陷阱

  “细节”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细小信息。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能力。

  知识点 ——细节理解型题目的七大常设陷阱

  细节理解型题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段表述进行的同义转换或近义替换,有的是对文段细节、概念的理解或引申,有的是根据文段内容进行的推断。

  1.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指的是命题人依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

  原材料:①网络媒体是一个新兴的传播工具,发展势头非常迅猛。通过网络,可以反映各个方面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和看法。

  设错示例:②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发展速度。

  点拨:①句中并没有将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发展速度进行对比,②句中的“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发展速度”属于无中生有。

  2.颠倒黑白

  “颠倒黑白”是将正确的说成错误的,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一种设错陷阱。

  原材料:①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哲学、美学及各种艺术形式始于此,西方的音乐文化也由此开始。

  设错示例:②西方的音乐文化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不相同。

  点拨:②句颠倒黑白,明显与①句意思相悖。

  3.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命题人将题干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

  原材料:①天文学家日常所分析的照片多数都是黑白的,我们在杂志和其他彩色印刷品上看到的五彩缤纷的天文照片,其实是通过把多张望远镜拍摄的不同波段的黑白照片加工合成而来的。

  设错示例:②五彩缤纷的天文照片是靠不同波段的彩色照片加工合成而来。

  点拨:①句将②句中的“黑白照片”偷换成了“彩色照片”,属于偷换概念。

  ■阶段练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判断后面结论的正误,若不正确请指出具体错误。

  1.在癌症的治疗中,最令医生感到棘手的不是原发性肿瘤,而是扩散到病人体内其他器官的癌细胞。癌症发展到扩散阶段往往意味着病人不可救治。而肝脏是肿瘤最易扩散的器官,肺癌、胃癌和肠道癌在晚期都会扩散到这里。

  ①原发性肿瘤都是良性肿瘤。                                                                  

  ②扩散肿瘤都是恶性肿瘤。                                                                                                                  

  ③癌症晚期癌细胞都会扩散到肝脏。                                                                                                      

  ④癌细胞扩散到肝脏,病人已不可救治。                                                                                              

  2.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①狭义的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②物象的形态变异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③艺术上的“变形”往往是指广义的“变形”。                                                                                          

  ④“变形”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参考答案

  1.①错误,其内容原文未涉及,属无中生有。

  ②正确。

  ③错误,原文只说了“肺癌、胃癌和肠道癌”在晚期都会扩散到肝脏,③将这三种癌症替换为“癌症”,属以偏概全。

  ④错误,原文只说“往往意味着”,④用“已不可”,混淆了可然与必然,属“混淆时态”。且原文说的是“发展到扩散阶段”,而④中说的是“扩散到肝脏”,属于偷换概念。

  2.①错误,属偷换概念,“狭义”应改为“广义”。

  ②错误,属颠倒黑白,由原文可知,物象的形态变异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③错误,属偷换概念,“广义”应改为“狭义”。

  ④错误,属以偏概全,“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是指狭义的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而不是指所有的“变形”。

专项三语意连贯

  ■基础深度提升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掌握语意连贯型题目的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 保持语意连贯的三个基础条件
保持语意连贯的七大原则

  知识点一 ——保持语意连贯的三个基本条件

  所谓语意连贯,就是指语句表达要前后勾连、衔接和呼应恰当。要保持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语段条件

  它是指必须围绕一个统一的话题。共同的话题使语段中的句子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句子都围绕同一中心进行阐述。如果没有形成统一的话题,必然东拉西扯,语言的连贯性就会遭到破坏。

  2.逻辑条件

  它是指必须形成合理的句序。合理的句序反映了说话人连贯的思路,反过来说,说话人的思路又成为排列句子顺序的线索。一般来说,人们把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作为基本语序。在实际运用时,几种安排句序的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3.语言条件

  它是指必须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若句子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照应、铺垫,跳跃感太大,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连贯性。

  ■阶段练习

  请根据相应的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举世瞩目的风云人物。当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统先生不无感慨地表示:这完全得益于中学时代的一次总统模拟活动。         

  A。从小立大志,定能从此走向辉煌

  B。学生时代的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实在重要

  C。要想把理想变为现实,就一定要经历生活的磨难

  D。多方面开展模仿活动,对人的成长不无裨益

  2.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一定的历史观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体系的集中体现。历史是发展的、前进的,历史人物、事件终究会依其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地位,而打上是非、美丑、善恶的烙印。          。把本来十分清楚的历史评价错误地颠倒过来,就会搞乱社会公众的道德评价体系。

  A。这种评价是主观的,但决不能说和客观没有一点关系

  B。这种评价是历史的,但决不能说和现实没有一点关系

  C。这种评价是现实的,但决不能说和历史没有一点关系

  D。这种评价是客观的,但决不能说和主观没有一点关系

  3.将以下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①学术研究从来都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眺望,因此不可不对脚底下的肩膀心存敬畏。

  ②写作也好搞学术也罢,哪些东西是人家的,哪些东西是自己的,这个本来就该清清楚楚。

  ③更何况,西学东渐已有百年以上历程,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术规范,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④否则以后别人踩在你的肩膀上却吭都不吭一声,恐怕自己也会觉得受到了侮辱和损害。

  ⑤把他人的学术成果当作“垫脚石”,总该做个记号表示致敬。

  A.①②③⑤④                                                  B.②①③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②①⑤④③

  4.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横线前面的句子主要谈及的是成长经历这个话题,根据话题统一的原则,后面也应该与经历相关。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此要求。“立大志”、“磨难”在原文段未涉及,排除A、C。D项的“模仿”是对原文“模拟”的曲解,且表述也欠妥,排除。

  2.【答案】B。解析:分析文段可知,划横线部分的句子是文段的过渡句,在文段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前文主要谈论的是用历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故可推知这种评价必然带有历史性。启下:颠倒清楚的历史评价,搞乱社会公众的道德评价体系,阐述的是这种评价与现实社会中公众的道德评价体系的关系。根据前后照应原则,本题答案为B。

  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适用承启恰当和合乎逻辑原则。分析句意可知,⑤与④联系紧密,应放在一起,且顺序为⑤④,排除C项。另由①的“心存敬畏”与⑤的“表示致敬”可知,⑤应排在①的后面。由“否则”和“更何况”可知④和③应该相连。综合起来,顺序便是①⑤④③,与此相符的为D。

  4.【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适用承启恰当和前后照应的原则。⑤句句首出现指示代词“这”,不能放段首,排除A。⑤句开头的“这种关系”对应③句句尾的“关系”,故⑤句应紧接③,排除B。①句与⑤句形成顶真结构,④、②、⑥分别是对①句“谅解、定势、求美、求新”心理因素的分析,故顺序为③⑤①④②⑥,本题选C。

专项四词句理解

  ■基础深度提升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了解词句理解型题目的主要考点
 

  学习内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指代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尤其是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是把握文章旨意的前提。因此,词句理解型题目也成为公务员考试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

  词句理解型题目的考点主要有三个: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指代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知识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指的是那些与文段的整体内容或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的词语。对于这些重要词语的理解是理解整个文段内容的基础。

  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

  (1)与写作对象或文段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2)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词语;

  (3)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

  【示例】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他的躯体上一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人们感受到李陵灵魂里的冰雪。

  点拨:分析文段可知,“冰雪”一词与文段的主旨密切相关,且临时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冰雪”在文段中有两层含义:①“冰雪”暗示了李陵远离故土,最后客死在北方;②李陵一直生活在叛国的阴影中,这是“一个蒙羞的灵魂”,“冰雪”象征着他所承受的冷眼、指责和叛变罪名。

  知识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指代义

  重要词语的指代义可分为代词的指代义和非代词的指代义。

  1.代词的指代义

  要分析代词的指代义,首先要了解代词的用法,再结合具体语境去寻找相应的指代内容。

  【示例】  当下有些报刊文化品格极低。其一是过于看重时尚,娱乐要摩登,明星要刺激,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来找话题。其二,炒作公众人物,将平凡的公众人物神秘化和庸俗化。细看近几年一些媒体(包括文学批评界)的热门话题,有许多走时尚的路子,唯独与民众的生活远了。我在《媒体炒作下的文艺批评》一文中,谈到了这一点。有时想想,作为报人,我们多少有些责任的。

  点拨:“这”属于代词。分析文段可知,“这一点”所指代的内容在前句中,即“细看近几年一些媒体……唯独与民众的生活远了”。

  2.非代词的指代义

  非代词的指代义与代词的指代义一样,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的。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寻找范围并不限于上文,一般在上下文中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述句。

  【示例】  表现生活的横断面,曾经被视为短篇小说区别于中长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是,文艺实践早已证明,描写人生的纵切面,同样可以运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茅盾比较主张短篇小说表现横断面的,但是,他正视事实,公正地指出“把主人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段生活概括地写出来”,也是短篇小说的“一种艺术方法”。

  点拨:本文段中的“事实”属于非代词。分析文段可知,“事实”一词所指代的内容是“描写人生的纵切面,同样可以运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阶段练习

  请指出下列文段中划线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1.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运用上从来没有苦闷,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过斗争,我敢断言:他不会是一个好作家。

  2.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象,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

  3.在旅游者途经和逗留的地方构成接待群体的居民,有权得到旅游者对他们的习俗、宗教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为这些都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他们有权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旅游资源,同时通过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得到尊重。

  这段文字中,划线部分的“他们”指代的是(    )。

  A。旅游地居民                                                     B。旅游者                        

  C。旅游资源                                                        D。人类遗产

  4.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象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奉上那唯一的特权!

  对划线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B。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失去思维能力

  C。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自己的特权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就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参考答案

  1.“斗争”本义是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但结合语境可知,“斗争”在此用的是引申义。它在此处是指为摈弃苍白贫乏的语言而追求鲜明生动的语言作出努力。

  2.分析可知,划线句子为点明文段主旨的句子,可根据对文段主旨的理解来解答该题。文段说的是在喧嚣的城市里对家乡的思念。划线句子中将“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比喻成“一剂良药”,即说明了思念家乡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躁心绪。

  3.【答案】A。解析:阅读短文可发现,划线部分的“他们”与前面的两个“他们”为同指,即所指相同。而由文段第一句可知,“他们”是旅游地习俗、宗教、文化的载体和承担者,指的是人,具体地说是指旅游地构成接待群体的居民,即旅游地居民。因此本题选A。

  4.【答案】C。解析:题干中说的“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和“特权”指的是人的思维能力。“奉上那唯一的特权”指的不是人类将丧失思维能力,也不是人类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而是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后,人类将不得不承认思维能力不再是人类的专利。故答案选C。

专项五寓意理解

  ■基础深度提升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了解寓意理解型题目的相关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 寓言与寓意
寓言的特点



  知识点一 ——寓言与寓意

  寓言是通过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寓言包括故事(情节)和寓意两部分。作者对故事情节、形象进行巧妙的艺术加工,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其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能悟出其中的真谛。从故事情节中抽象出来的道理便是寓意。

  【示例】  驴子背盐过河,滑了一下,跌倒在水中。背上的盐溶化了一些,它站起来时感到轻了许多,心里很高兴。后来有一回,它背着海绵走到河边的时候,以为在水里打个滚又会使负担减轻,便故意一滑。可是海绵吸足了水,他再也站不起来,便淹死在河里了。

  点拨:这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很简单,驴子两次背东西过河,第一次因背的是盐,盐溶于水,减轻了负担,第二次却因为背的是海绵,海绵吸水致压力增加,驴子便淹死在河里了。其中隐含的寓意便是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凭“老经验”办事,否则会适得其反。

  ■阶段练习

  请根据以下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烟囱从早到晚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是应该做的事,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而自吹自擂。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多渺小、多可怜啊!你那样一动也不动,不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板的木头……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么?你看了不觉得惭愧么?”烟囱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浓烟冷笑了一声说:“你这完全是妒忌我。但妒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变万化……”浓烟继续自我欣赏,继续在摇摇摆摆中腾空。他一边飞舞一边扩散,色彩越变越淡,声音也越来越微弱,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烟囱仍然沉默地矗立着,准备继续排出新的浓烟。

  ①在烟囱的回答中,哪句话击中了浓烟的要害?

                                                                                                                              

  ②简要说说这段寓言揭示了烟囱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边来,于是他们将高度加到了30米。可是隔天袋鼠还是跑了出去,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将笼子的高度加到5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聊天,“你们说,这些人会不会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答案】①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

  ②烟囱排出浓烟,不声张,也不张扬,默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因此这段寓言揭示的是烟囱坚定的默默奉献的性格特点。

  2.【答案】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做到对症下药。

  解析:材料中动物园管理员们已经发现了问题——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开会讨论后确定了通过加高笼子的高度来解决问题。但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50米后,袋鼠还是跑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袋鼠和长颈鹿的对话道出了袋鼠跑出来的真正原因——管理员们总是忘记关门。由此不难看出,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做到对症下药。

专项六标题提炼

  ■基础深度提升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掌握好标题的“四要”
学习内容 好标题的“四要”

  一个好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看文章就像看人,一个人的眼睛反应了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状态,而文章的深度、可读性,也与标题息息相关。

  所谓标题的“四要”,是指一个好的标题要做到:紧扣主旨、简洁凝练、准确鲜明、新颖生动。

  ■知识点  好标题的“四要”

要点 释义
紧扣主旨 指标题要与主旨、主题息息相关,这是标题的基本要求
简洁凝练 指标题要简洁、一目了然,做到言简意赅
准确鲜明 指标题要措辞恰当,能够直击文段最重要、最有特点的精华部分
新颖生动 指在前三者的基础上,标题要形象、生动,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般而言,一个好的标题在兼顾其它要点的同时,会更侧重于某一个或某两个要点。

  【示例一】  法治是一个国家政治进步、制度文明的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生产力”。为此,应当尽快建立起包括法治指标在内的完整的政绩考核体系,树立起新的“政绩观”,让法治GDP成为推动中国法治事业的强大动力。

  点拨:材料的标题为《以法治GDP重塑“政绩观”》,它紧扣材料主旨,体现了作者的观点。符合好标题“紧扣主旨”的要求。

  【示例二】  处在“瘦肉精”危机中的双汇集团召开“万人职工大会”,集团董事长万隆再次向消费者致歉。这是双汇陷入“瘦肉精”风波后召开的第三次公开会议,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对于迎面而来的挫折,我们通常会说这是危机——既是一种危险,也是一种涅槃的机会,关键就在于如何应付、化解危机。双汇集团最近召开的几次公开会议,就可以看成是应对危机的具体公关。对于遭遇危机的商家来说,尊重消费者才是最好的公关。这种尊重首先应该体现在理念上。任何商品和服务的最终接受者,都是消费者。他们提供了商家所需要的购买力,他们提供了商家生存、发展的可能和空间。要想谋得长期发展,就必须把消费者放在心上,不瞒不骗。其次,这种尊重更体现在商家的行动中。理念可以通过口号喊出来,但理念是否可以落实却只能依赖于实际行动。若没有实际行动作为载体,则再好的理念也只是一种空洞的内容,根本无法赢得人们的真正好感。这就需要在理念传播出来之后,以人们可见的实际行动进行纠错和完善。只有建立在严惩上的完善,才能给人以信心。只有以诚意应对危机,只有以尊重进行公关,受损的品牌才可能得到修复。

  点拨:材料的标题为《最好的危机公关就是尊重消费者》。材料以双汇集团处理“瘦肉精”进行的危机公关为例,指明“对于遭遇危机的商家来说,尊重消费者才是最好的公关”,标题即点明了材料主旨。符合好标题“紧扣主旨”的要求。

  【示例三】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被长沙人称作“城市的绿肺”,该园不顾严禁占用绿地的相关法规,以解决职工住房困难的名义,变卖34亩公共绿地建商品房,一期开发以低价供植物园职工团购,二期开发拟均价7200元对外销售。城市公共绿地本属全体市民,作为守护者的植物园管理部门,竟把公共绿地当成了为小团体和个人牟利的资源。暂且不谈公共资源私有化,在绿地建房过程中,何以一系列制度会彻底失灵?显然,法规制度虽在,而相应的纠错和惩处机制却不健全。在纠错机制方面,不能单靠上级权力对下级权力的纠偏,在事涉公共利益的制度执行上,需要吸纳民智和接受公众纠错,而相应的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更不能无力。

  点拨:本文段的标题是《绿地建房缘于制度失灵》,它简洁凝练,直接交代了湖南森林植物园绿地被占建房一事,让读者一目了然,“缘于制度失灵”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点出了问题的实质。符合好标题“简洁凝练”的要求。

  ■阶段练习

  以下两个文段,请结合材料语意说说它们的标题好在哪。

  文段一:

房价调控莫走调

  按国务院要求,各城市必须合理确定好今年本地区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在一季度向社会公布。但截至3月31日,不仅仍有城市噤声不语,而已公布的那些房价控制目标让舆论一片哗然——不少城市把房价控制目标设定在10%左右,还有一些城市目标模糊,解释弹性大。难怪有公众质问:这究竟是控制目标还是涨价目标?这样确定房价控制目标,合理吗?目前,房价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央下了最坚定的决心要把民众反映最强烈的房价上涨过快问题遏制住。平心而论,在当前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土地财政依赖症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想让地方“降”下房价调控指标,会很纠结也难实现。但这绝不应该成为有些地方在落实中央要求、解决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上走走样子、“调而不控”的理由。针对大部分城市制定的房价调控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听取民意,对已公布的房价目标酌情调整,“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这是再一次释放目标信号:调控目标要经得起今后的“达标问责”,但首先是现在经得起民意的认同。

                                                                                                                            

                                                                                                                                                                                                                  

  文段二:

  中德呼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利比亚危机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和德国副总理兼外长韦斯特维勒在4月1日举行的首轮中德部长级战略对话后共见记者表示,应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利比亚危机,而不应诉诸武力。杨洁篪说,中国与德国就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都投了弃权票,这说明双方对该决议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他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该决议的初衷是制止暴力,保护平民。中方对利比亚平民伤亡和军事冲突升级感到担忧。他说,中方希望有关国家、有关方面能够严格遵守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的规定和精神,尊重利比亚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关问题应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得到妥善解决。韦斯特维勒也表示,利比亚问题只能通过政治手段而不可能通过军事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必须开始政治方面的进程”。

                                                                                                                            

                                                                                                                                                                                                                

参考答案

  1.【答案】此段文字谈论的是房价调控问题,标题紧扣主旨,针对某些地方政府对调控房价走过场的问题,提出“莫走调”的主张,简洁凝练,观点鲜明,让人一目了然。

  2.【答案】通读材料可判断这是一条政治新闻,阐述的是中德两国对利比亚危机问题的态度,“呼吁”这一外交辞令的使用,表明了中德的立场,用词准确。

专项七文章阅读

  ■基础深度提升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掌握文章阅读的题型特点
学习内容 文章阅读题目的考查内容
文章阅读题目的做题步骤

  公务员考试的文章阅读主要形式是给出一篇400-1600字之间的文章,后面给出几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回答问题。阅读的材料以自然科学类文章为主,人文社科类文章为辅,所涉范围比较广泛。虽然自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片段阅读这一题型后,文章阅读这种考查方式逐渐在国考中淡出了考生的视线,但在一些地市级别的考试,如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吉林省、安徽省等地方的考试中,文章阅读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因此考生需对这类题型予以重视。同时,文章阅读涵盖了片段阅读和逻辑填空各题型,把握好文章阅读,对考生来说,亦是提高做题能力的一种途径。

  知识点一 ——文章阅读题目的考查内容

  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及对中长篇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所给文章涉及知识面广泛,要求考生立足于文章内容,借助自身的言语知识进行作答。虽然考查形式是大段文章,但有大量试题是直接针对字词、语句来设置的,换言之,文章阅读这类题型实际上融合了词语替换、语句表达、长句理解、逻辑填空和片段阅读等多种题型,是全面考查考生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综合性题型。

  分析公务员考试中曾出现过的文章阅读题目,可以看出其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文章中词语的考查

  词语的考查属于文章阅读中考查面最小的考点,考生只需阅读词语所在句子或段落即可获得答案。文章阅读对词语的考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一种是逻辑填空性质的考查。对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要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在具体的句子中,可根据词语所在位置的语法要求、内容要求、句子意思完整性要求等各方面确定词语的基本意思,同时还需结合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感情思想倾向来理解。

  2.对文章中句子的考查

  文章阅读对句子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上。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清除阅读中障碍,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环节。关键语句一般包括蕴含文章主旨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衔接、照应作用的句子,在句意上较隐晦难懂的句子等。对文章中句子含义的理解,仍需建立在具体语境的基础上。

  3.对文章中细节的考查

  细节信息是承载文章内容的信息载体,同时也是最容易被考生忽略的内容,在文章阅读这样的大段落材料中细节信息就更容易被漏掉。因此,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章阅读中的常考题型。

  4.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概括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的观点、把握材料中心思想等对文章主旨观点的考查是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的另一大考点。文章主旨可通过记叙文中的主题、议论文中的论点、说明文中的事物特征加以确定。而作者观点则要通过能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加以确认或快速排除干扰项。

  5.对文章标题的考查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公务员考试中对标题的考查形式为要求考生从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标题。

  6.对文章语意连贯的考查

  文章阅读对语意连贯的考查较少,其考查形式也以语句填充为主,在学习了片段阅读语意连贯型题目后,考生可对此有较好的把握。

  7.对文章隐含信息进行推断的考查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合理推断是文章阅读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考点。它与之前几种题型的最大区别在于前面几种题型都是着眼于文章本身,而此种题型则需要考生根据文章信息,结合相关知识,再运用一定的推理方法才能得出。由此可看出,此种题型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更大。

  ■阶段练习

  根据所给文章和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现代人看起来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生活,手脚不停,就好像在旅行,乘汽车匆匆忙忙地走过,没有时间回一回头,或者停一停步子,欣赏一下风景,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觉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美感有文学独特的万种风情,是独立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之外的美学范畴的概念

  B。文学美感是指作品具有美好的欣赏性,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能给人以美的情感体验

  C。文学美感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好的文学作品拍成好的电影或电视剧后,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D。文学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古代的则不能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施特劳斯从美国“逃之夭夭”,是因为受不了炮击般的击鼓声和汽笛齐鸣般的管乐声

  B。防止当代文学美感的“滑坡”,需要文学创作者努力,也需要提升“欣赏群”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

  C。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的进步,为文学美感的回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本文针砭了追求感官刺激和急功近利的时弊,呼吁文学创作者重视生活积累和哲学素养,期待文学美感回归

  3.第三段文字主要的意思是(    )。

  A。人们应懂得去欣赏美丽的世界

  B。人们除了工作外,对其他事情都不太感兴趣

  C。人们为了工作而无暇顾及周围世界的变化

  D。美丽的世界对工作繁忙的人而言没有太大意义

  4.对“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美感的“滑坡”,商业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生活节奏加快是主要原因

  B。文人哲学素养越来越低是文学美感“滑坡”的重要原因

  C。文学美感的“滑坡”是事实,但不能一味地找客观原因,还是要从文学本身找出路

  D。文学美感的“滑坡”,既由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限,又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

  5.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物质就越丰富,生活节奏也越快,而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却会越来越简单化

  B。因为哲学素养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所以只要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就可望诞生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

  C。文章结尾说“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可见解决美感问题的职责在于当代文学青年

  D。仅靠在形式上挖空心思,或在词汇上标新立异来体现文学美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并暴露出作者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的欠缺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中词语含义的考查。文章并没有提到文学美感的“时代性”,更没有涉及“古代的”文学。因此本题答案为D。其他三项都是对“文学美感”的正确理解。

  2.【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中细节的考查。精读原文找到对应的句子,“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通过比较可知,施特劳斯是因为音乐的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逃之夭夭”的,而非受不了“炮击般的击鼓声和汽笛齐鸣般的管乐声”。因此本题答案为A。

  3.【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第三段主要讲的是人们忙于工作,忙于奔波,没有注意到周围的风景,以致最后只剩下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作者意在强调的是要懂得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因此本题答案为A。其他三项明显不是第三段表达的主要意思,且有些表述违背常理。

  4.【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中句子含义的考查。“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说明文学美感‘滑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学自身,要提升文学美感还应从文学自身来找出路。因此本题答案为C。A、B、D三项的原因都属于客观原因,因此排除。  

  5.【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文章隐含信息进行推断的考查。精读找到对应的原文“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可知D项正确。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