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来解开“公务员殴父”的道德困局(图)

谁来解开“公务员殴父”的道德困局谁来解开“公务员殴父”的道德困局

  当一个个有违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事例,不断地在我们身边发生,刺激公众的神经,身处社会转型期间的每个人都该深深地反思: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对于“孝子工程”,我们害怕这又是一个数百人集体给父母洗脚、老师给学生布置孝心之类的孝顺秀。

  上周,湖南郴州籍深圳“殴父”公务员廖天野跪在了父母面前,指责他是不孝之子的舆论终于欣慰。同一天,由伦理学研究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团体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委员会,也意外地将自己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当日在北京盛大启动的、旨在倡导道德倡导感恩的“孝子工程”,没有赢得一片叫好声,“面子工程”、“借道德之名敛财”的指责充斥网络。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廖天野事件”以及此前的“小悦悦事件”等,让人们似乎走进了一个巨大的道德困局。这个困局谁来解,怎么解?这是个很复杂的命题,但值得探讨。近日,本报记者就“公务员殴父”和“孝子工程”采访了有关人士。

  “公务员殴父”背后有难言之隐?

  10月24日,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公务员廖天野,因积存的婆媳矛盾等,暴打父亲、辱骂母亲,后被媒体曝光,廖天野不知所踪。

  在这个正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国家里,廖天野的成长轨迹是很多乡镇青年的轨迹。

  在廖天野的家乡湖南郴州农村,孩子们从小被教导:专心读书考上大学是改变个人乃至家庭命运,从社会底层上升到中层的唯一途径。记者走访过不少郴州市的县和乡镇,那儿的老百姓朴实而又现实,他们埋头赚钱只为两件事情:供小孩读大学和盖新房子。每年高考之后,无论是乡镇还是县城,有孩子考上大学的家庭总是以放鞭炮、摆酒宴来庆祝。

  廖天野原本被家人取名“廖爱学”。这个名字从某种程度上寄托着父母对他的期望。1999年,廖爱学第一次高考失利,复读时自己改名为“廖天野”,意为自己的世界像天空和原野一样广阔。

  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廖天野的亲人们举全家之力来支持帮助他。2000年廖天野考上天津财经大学,后又被保送读研。有媒体报道说,“廖天野的大学学费,也是他姐姐廖爱丽出去打工赚的。”

  随后,廖天野毕业,考取律师资格证,进入知名企业工作,通过考试成为深圳公务员。历经寒窗苦读和社会打拼十几年,终于实现了农家孩子“鲤鱼跳农门”的愿望,在现代大都市安下家、立下足。

  父母和家乡人都相当肯定,这个孩子,曾经是他们的骄傲。

  但是,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面对各种现实的压力,廖天野内心深处的焦虑在聚集:才工作、收入也不高,在高消费的城市里,结婚、买房、养孩子都必须依靠自己。在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带孩子,还面对着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妻子的情况下,廖天野将积聚多日的压力以暴力的形式宣泄出来。而对象居然是从郴州老家来帮忙带孩子的父母。

  舆论哗然。这糟糕的宣泄立刻成了一个社会事件。当人们还沉浸在对“小悦悦事件”的痛苦反思中时,“廖天野事件”又再次拷问着这个社会的道德神经。在记者调查中,70%以上的人认为,公务员廖天野“殴父”让人感到“社会道德滑坡”。

  但来自廖天野家乡的网友“不吃鱼的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是以非常复杂的情绪看待廖天野事件的。“这个顶着‘公务员’和‘高知分子’光环的青年人,这个从湖南农村一步一步走到大都市的‘凤凰男’,内心深处的巨大酸楚和痛苦却不能为人所道。那些躺在蜜罐里长大,一切都顺理成章拥有的‘富二代’、‘官二代’或许体会不到这种情绪。”

  11月4日,湖南师大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其实,该反思的不仅仅是廖天野一个人。“当一个社会不能给人提供一个从容的生活环境,当整个社会过多地重视经济建设成就而忽略伦理规范时,身处社会转型期间的每个人都该深深地反思:我们到底该怎么做?”这位哲学系老师说。

  孝子也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吗?

  “在我们时代的这种价值偏向性选择中,经济中心与人文边缘几乎是同时发生并与时俱进的。而在当今的人文边缘化过程中,伦理学及其所关注的道德生活世界大概是最受挤压、最受轻视的了。”这是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先生在一篇学术论文中的感叹。

  几乎与“廖天野下跪向父母道歉”的同时,万先生所在的中国伦理学会也成为舆论焦点。这个“成立于1980年,由伦理学专业工作者以及有志于道德建设事业的社会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社会组织”,此前并未料想会以此种方式为天下人所知。

  11月1日前后,新华网、新浪、《新京报》等北京主流媒体,都刊发了一条篇幅并不太长的消息: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委员会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了一项旨在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工程,该工程将在五年内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更多孩子树立榜样。在这条新闻里,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透露了活动的初衷: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该工程将倡导家庭参与,通过礼仪、行为培养,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并养成孝行。

  记者通过主办方的官网发现,该活动的启动仪式非常隆重,不仅请来了央视名嘴主持,还有许多重量级嘉宾到场支持。

  这项旨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活动却引起了巨大争议,网民们尖锐的批评将孝子工程推向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五年培养百万孝子,孝子也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吗?笑话!”“原来孩子也可以流水线作业培养啊!”网络上对这项“工程”,几乎是一边倒式的激烈批评,甚至网民质疑,有人在借道德的名义敛财。

  11月2日,湖南师大从事家庭伦理研究的李桂梅老师对记者说:“孝确实是道德的最基本底线,而且目前在这一方面确实存在教育缺失。该学会出发点是好,但道德能否像培养智力那样培养值得探讨!”

  11月4日,记者拨通了活动主办方的办公室电话。虽然工作人员否定该“孝子工程”目前遭受了很大压力,但对记者的来电,他们已经持相当谨慎的态度。截止到本报截稿时间,记者向该会邮箱发送的采访问题并未得到回应。而记者以家长身份拨通该工程的全国统一咨询电话获悉,目前该活动暂时只肯接受网络报名,并且“暂时不收费”。

  在“廖天野事件”风波未平的情况下,在家庭伦理牵动着每个人的情况下,为什么对于“孝子工程”,网民丝毫不买账?北师大研究生伍颖俊的说法可能具有代表性:“之前各种名目出现的‘工程’伤害了民众,现在大家一听说又是工程,就像个刺猬一样,全身的刺就都竖起来了。我们害怕这又是一个数百人集体给父母洗脚、老师给学生布置孝心之类的孝顺秀!”

  平凡的善举撑起道德蓝天

  唾弃冷漠,也拒绝拿道德作秀,这是目前众多网友对待当前几个和道德有关的新闻事件的鲜明态度。当18名路人深深的内疚无法让小悦悦的生命之花重开;当廖天野情绪复杂的下跪无法让我们心底的悲伤完全愈合;当活婴当死婴的新闻再次击中我们脆弱的神经,人们不禁要问,道德困局究竟谁来解?

  在媒体做编辑的小易最近也被一种明显的新闻情绪主宰:“看见那些有关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受到挑战,心里就特别愤怒。而看见那些好人好事的新闻,就特别容易感动。”市民谭小姐11月4日路过长沙五一大道天桥,“见到一位穿着时尚的姑娘往匍匐在地上的老乞丐碗里放钞票,突然就觉得这个举动很具有美学意义。”

  这种情绪在全国各大媒体的版面上弥漫。比如,长沙读者发现,一位七旬老人摔倒被小伙子胡峰扶起并垫付医药费的新闻,连续几天以“谁说老人摔倒没人扶”为主题登上了市委机关报《长沙晚报》的重要版面。而全国的主流都市报,也纷纷以“平凡的善心”为主题开设栏目。

  人们通过微博、博客积极与这些媒体互动:“我们绝对不会相信,我们的心底已经干涸没有爱。”网友“默默”说。“冲破道德迷雾,不仅看别人,看社会,更看我们自己。”“小鱼儿”说。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学院来为你撑腰!”走红的“校长撑腰体”之后被种种版本演绎,比如,“你是长沙人,看到老人摔倒就去扶 他要是讹你,长沙律师免费来服务,律师援助团为救人被诬者撑腰”。最给力的是被演绎成“中国撑腰体”: “你是中国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要去扶。他(她)要是讹你,中国法律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中国道德良知公益基金会替你赔偿!”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