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谨防“公考降温论”误导决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8日 15:57   东方早报

  熊丙奇(微博) 教育学者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审核工作已于10月26日18时结束。据统计,今年最终报名人数为1415138人,在报考人数连续多年持续攀升之后,今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有专家分析称,出现人数首次下降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考试,考生报考的心态更加理性,另一方面,就业大环境的转好也分流了部分考生。(10月28日《扬子晚报》)

  在我看来,专家上述观点大可商榷,要警惕这些专家观点会误导政策。

  我并不赞成“公考降温论”以及由此得出的“就业环境好转”分析。诚然,从数据统计上看,今年通过审核的公务员报考人数确实比去年的146万人少4万多。但依据减少4万人,就能得出“考生报考心态更理性、就业大环境好转”的结论吗?

  我认为,今年通过审核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减少,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岗位明确要求报考者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这无疑提高了“经历门槛”。此前还有媒体报道,一些单位在报名审核时,就对报考者进行委婉“劝退”,提醒后者他们的经历没有竞争力。因此,如果没有“经历门槛”提高的因素,2011年公务员报考人数,极有可能再创新高。而公务员报考的这种局面,反映出就业环境依旧困难的现实。

  那么,为何有专家却急于得到考生心态更理性、就业大环境好的结论呢?这让我想到,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教育部证实有84万学生弃考之后,随即就有专家表示,这是一种好现象,表明成才路径已经多元化。如果成才路径真正多元,考生可以不上大学也有不错的出路,那确实不错,可问题是,高中毕业生弃考,是因为有更多的成才选择,还是无奈呢?而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主要弃考原因是选择境外高校、大学学费太贵而就业难、(为提高升学率)被老师劝说放弃高考、自觉高考无望而放弃。

  对公务员报考人数“首降”一事做出上述分析,与有关专家对高考弃考的评价,十分类似,即那都是领导们喜闻乐见的观点。

  这样的分析,如果随便说说、自娱自乐倒无妨。问题是,这类观点往往由于很对一些领导的胃口,而很容易被采纳,甚至成为决策依据,研究者也由此成为领导的座上宾,能获得各种好处。

  在我有限的认知中,就见识过多起这样的事例。某高校一研究生班总共30人,毕业时实现就业的学生只有5名,但在就业座谈会上,找来发言的是已经就业的学生,且被老师关照要往好里讲,于是,领导听完之后得到的大体印象就是: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么差。近年来推出的诸多大学生就业措施,客观上说,都存在十分严重的应急问题,但从下到上,问题逐层衰减,让领导们感受到自身决策的正确,进而继续坚持以往的决策。

  人们因此爱批评这些专家、学者没有道义感和良心,但其实,这更是决策机制和评价机制的问题。从研究角度说,结合一些现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是研究者的自由;他的研究观点,被决策者采纳、吸收,责任也不在他。而研究者一味迎合领导,是因为领导掌握决策权以及资源配置权。

  要防患片面的信息左右决策,不在于消除片面信息(这是学术自由的必然),也不在信息的充分(再充分的信息,也可能被领导者过滤,只采信自己喜欢的,而不待见不喜欢的),而必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国考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