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近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
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针对孩子的孝心培养问题总结出了“孝心培养适龄化,孝行养成生活化,过程家庭参与化”的孝心培养工作思路和“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的培养模式,吸收了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了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从养礼仪、育孝行、养感恩、拓智慧入手,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使孩子在动中学、在学中动。
相关评论
@媒体特约评论员耿银平:对于“中华小孝子工程”,更应用积极心态去看待。全面实施“中华小孝子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作为一种生活观念,我们不仅要通过课堂培养,更要注重生活熏染、现实身教。[1]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团(微博):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现在却成了稀罕物,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当今中国出现了很多道德问题,孝道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孝文化的失落是整个社会追求“金钱至上”的结果。要重新找回孝文化,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一起行动,应该倡导青少年志愿意识、独立意识的培养。
@中国社科院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伊密:用培养孝子的方式医治当代病,可以借鉴,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对当代青少年应加强感恩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感谢哺育、培养、帮助过他的人。至于老年人的生活应该通过不断健全的法制加以保障。传统道德不可能通过强制手段为今天的大众所接受。对青少年的培养应该找到符合时代特征,更愿意让当代人接受的理性方式。[2]
@《培养小孝子是形象工程?》:第一,孝道与其他道德品质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和个人的本性有关,可说是一种天性;第二,孝道并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更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法和标准;第三,孝道的宣传和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通过准确的时间来进行量化,所“生产”出来的所谓“孝子”也很难用确切的数字来量化;第四,究竟该把哪些孩子作为百万孝子的培养对象?那些没被选中当作孝子培养对象的孩子是不是就不是孝子甚至是逆子?[3]
@四川营山干部唐伟说:真正的孝子计划,当着眼于全民,着眼于完善规则,并从制度顶层设计入手。否则,孝子即便在“实验室”中成功,但又如何经得起社会大染缸的侵蚀?不可沽名育孝子,尽管愿景足够美好,结果或难遂愿。[4]
[1]来源:中国法院报《用积极心态看待“中华小孝子工程”》
[2]来源:北京日报《中华小孝子工程引发热议》
[3]来源:北京晨报(微博)《培养小孝子是形象工程?》
[4]来源:重庆晨报(微博)《“培养百万孝子”被指搞形象:看对病开错方》
模拟题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孝顺长辈。在这种背景下,某部门启动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将利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实际效果恐怕未必尽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养工程的确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当下确实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第二,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素养,必将影响将来的人生轨迹。“孝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该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养”、“应在什么阶段培养”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体问题,却又需要更深层、更系统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用统一标准要求孝子,既不合实际,也背离科学,“孝”有许多统一的标志与行为指征,以一个“中华小孝子”的名号来涵盖孝道显然过于武断。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孝”乃发自内心,表于言行的一种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果说存在“培养”这种“方法”的话,也是一个漫长的示范与模拟的互动过程,是长期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因此,仅靠办学习班进行短期培养,是完全不够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强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实际问题更是“孝子培养工程”所解决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养针对的是人们灵魂的锻造和升华,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得到引领。
其次,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总之,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产。只有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才能真正构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热的儿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