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南等地方政府纷纷表示,将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呼吁社会各界不再使用“农民工”这一词汇,代之以“城市建设者”等其它词汇。引起了各界广泛争议。对此,你持什么观点?
【命题意图】考察考生的理论政策水平,以及运用理论政策,分析特定社会现象的能力。【命题陷阱】
陷阱一:片面质疑——要站在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如果站在孤立的、静的角度来看,取消农民工称谓可谓是隔靴搔痒,实际意义非常有限;但如果站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众“出现——发展——瓶颈”的演变过程来看,“取消农民工称谓”实际上也是下决心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积极信号。
所以,如果考生在回答过程中,侧重于强调这一政策的消极性,或者说是做表面文章、意义不大,则违背了“政府角度”这一公务员面试根本原则的要求。
陷阱二:就事论事——凡片面质疑的,一般都是就事论事(坦率地讲,就事论事的话,是否取消农民工称谓意义确实不大),看不到取消农民工称谓,只是党和政府解决农民工问题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引子,或者说是一个开始。
本题命题比较宏大,考察的问题也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的重大问题,要求考生必须能够在结合具体问题的同时,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进行分析。
【背景链接】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农民难以流向城市,城乡二元结构完全形成和固化,全社会一潭死水,农民终其一生也只能“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死于农村”。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自由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产生了“农民工”群体。1984年《社会学通讯》首次提出了“农民工”这一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词汇。
2000年以后,农民工在为城市快速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模式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城市却拒绝了农民工——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户籍等几乎所有公共服务领域,农民工都成了惨遭歧视的特殊群体,甚至在不少城市,歧视农民工也已然成为普遍的风气。而二代农民工的出现,则让这种矛盾更加尖锐。加上农村经济的持续改善和中央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城市逐渐失去了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大量农民工选择返乡,结果是——2004年,民工荒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走上了新闻头版头条。城市,终于为它的歧视政策开始付出代价!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在充分肯定农民工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之后,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总体思路。
2011年,中共中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谈到农民工问题,强调:
1、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
2、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3、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
【解题关键】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有以下三个解题关键:
1、充分肯定党、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和努力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决心。
2、阐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积极意义。
3、就如何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对策或思路。
【参考答案】
各位领导,很多人都认为取消农民工称谓意义不大,其实不然,取消农民工称谓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坚强意志,应当充分肯定。
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历史贡献的同时,受户籍制度等多种限制性政策的影响,农民工合法权益却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一直比较差。甚至在一些城市,农民工甚至成了“低人一等”的特殊群体。
因此,取消农民工称谓,是要向全社会特别是城市市民发出明确的信号:农民工并非低人一等,并非只是城市治安问题的破坏者,而是和市民一样,也是城市的建设者、劳动者,也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就必须和市民一样,成为城市的主人,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为彻底破解农民工困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位领导,取消农民工称谓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仍然要紧紧围绕“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逐渐打碎农民工身上的政策和制度枷锁,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让所有农民工都逐步转化为城市职工,融入城市。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