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调查公务员学生时代:无择校的童年很愉快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9日 15:07   金陵晚报微博

  公务员(微博)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成功”的职业。公务员们的小时候,有没有择校呢?他们对择校有什么感受?金陵晚报对10位南京籍的公务员展开了调查。

  配合调查的10位公务员来自税务、教育、人事、管理等岗位,分处于不同的年龄层次。5人为80后,3人为70后,2人为60后。

  他们中,小学阶段择校人数为0。初中阶段只有1人曾经择校,另有1人通过考试选拔考入初中,其他人都是就近入学。

  他们的学生时代

  从选修课和社团中获益最多

  1988年出生的欧悦小升初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一所名校,也算是一种形式的择校吧。她告诉记者,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土壤和载体,一个好的环境确实很重要。

  欧悦的初中比高中还要辛苦。初中三年,她接受的是标准的应试教育,“初一开始就要写作业到晚上十点,每次考完试后感觉脑袋都疼。”

  高中,她考上了金陵中学,明显感到轻松很多,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开设了很多选修课和社团,每周三下午,上完两节课后,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活动。

  当时,欧悦参加了英语社团,与南大留学(微博)生一起交流活动。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政治、地理选修课,当时的老师非常博学,还有过援藏的经历,经常为他们介绍不同地区的热点时事,就像是一个人的“百家讲坛”。

  在广播电视与普通话的选修课上,她还做了一次“电台兼职主持人”,学着采访、写稿、自己录制新闻。

  欧悦把金中的教育模式戏称为“放养”,它还时间于学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而这一点,也帮助欧悦更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在现在的工作中也很受用。

  “好老师”有时不在于教学

  除了学校的环境,好老师也是大家择校时追求的目标之一。

  今年29岁的蔡俊小升初直升入南京第27中学,在那里度过了6年的中学时光。那时,在大家眼里,27中不算“好学校”。很多人考试或择校去中华中学。

  高中时,因为偷懒不背单词和课文,蔡俊的英语成绩一度下滑得很厉害,越是考得不好就越不想学,很快,他就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一上英语课就烦,不想碰任何与英语有关的东西。

  当时,他们恰好换了一位英语老师做班主任,她发现了蔡俊的情况后,主动要求他课后一有问题就去找她,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他的成绩提高得很快,从之前的60多分到90分,高三会考中也顺利拿到了A。

  高中时,蔡俊经常到图书馆借阅课外书,文史哲、理工科类的都有所涉及,综合知识的积累为他以后的公务员考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一次,他因为在课上看《福尔摩斯》而被班主任没收了,下了课,他来到办公室准备挨骂时,班主任却笑着对他说:“你现在才看这个有点晚啦,我初中时就已经看过了。”随后,他们还共同探讨了书中的故事。

  没有“择校”的童年很愉快

  “60后”的小时候,字典里根本没有“择校”这个词。他们的童年很愉快。“那时候哪有人戴眼镜啊,但凡碰上一个我们就‘二饼、二饼”地喊,因为那根本就是异类。可是现在呢,有几个人不戴眼镜啊?”身为“60后”的王先生回忆自己的上学时光,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上的是北京路小学,在一溜平房当中只有一幢二层楼,夏天雨一大就淹水,淹了水就停课。小学时,作业很快就做完了,自己就和同伴变着法地玩,爬树、逮人、玩泥巴,“九华山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的脚印”。

  “75后”尽管有“择校”,他们所说的“择校”,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所在学区内选择学校。当时,李先生就在南航附中和三中两者中选择了前者,那是南京市重点中学。“当时的重点中学是名副其实的,可不像现在,到处都是重点中学。”

  1979年出生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那个时代的择校,与现在有很大差别。“择校”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利。要么离家近,要么离父母单位近,很少有人会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上学。因为他们那时候的学校没有现在这么多,而且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是很大。他自己当时就是就近上了瑞金北村小学。

  择校赞同派

  大环境中只能“随大溜”

  已为人父母的70后,在面对择校问题时,对记者大倒苦水。孩子正面临小升初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正为孩子跨区择校,已经投了十三中、科利华、玄外三所学校,但至今没有下文,为了保险起见,她还给孩子签了家门口一所中学的实验班作为“保底”。

  “择校,进对了‘大门槛’,还要进对‘小门槛’。” 李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班级的氛围非常重要。“平行班”不行,参差不齐,实验班的“底子”好一些。

  “奥数只适合1%的小孩,为什么99%的小孩都在学?”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在四年级前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当初也不愿意让她学奥数,但择校都得考,不学实在不行。在大环境之下,她也只能“随大流”,自己其实非常无奈。

  她还总结了当年择校盛行的原因:首先,家长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只要对孩子有益,家长“不差钱”;其次,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有差异就会有取舍,“现在连买衣服都看牌子,何况是孩子上学呢”。

  不择校,有时也需要勇气

  作为即将为人父母的80后,一些人表示不一定会跟风择校。但也有个别人表示,将来一定会为孩子择校。“从幼儿园就开始择吧,环境很重要,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嘛。”

  “不一定让孩子择校”的80后欧悦坦言,好学校无非是师资好、环境好、生源好,但是,这些“软条件”是否能真正起作用,一切因人而异。

  蔡俊表示,择校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就像做菜一样,食材一般的情况下,按常规方法慢慢熬,也许终能成为一锅美味。但如果速成,味道反而煮不出来。”

  道理都懂,可在有条件择校时,坚持不择校,依然需要勇气。李女士表示,自己的孩子才上幼儿园,婆婆已经在为以后孩子择校做考虑了。如果自己坚持不让孩子择校,岂不是要造成婆媳关系紧张?

  择校反对派

  满足了面子,加重了包袱

  “亲朋好友见了面,谈到孩子,就只问三个问题:在哪个学校啊?考试怎么样啊?班上多少名啊?”

  记者此次调查中唯一一个曾经择校的魏先生坦言,自己当初的择校很大一部分出于父母的“面子”问题。仔细回想,他也不知道择校给自己带来的利弊,哪个更大,“学校环境可能是好一些,可是竞争压力也很大”。

  他认为,在现今环境下,孩子的教育成了父母之间攀比的焦点,“孩子考不好,家长先崩溃了”,王先生认为,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并不适用于这个时代,相反地,每个人都是人才,360行行行出状元,才是现在家长应有的心态。

  对于现在的“择校风”,王先生坚持“不为择校而拖累”的态度,他不赞成跟风择校。可以让孩子去择“好学校”试试,参与一下选拔,感受一下竞争的气氛,但对成败要抱无所谓的态度。

  培养好性格,家庭很重要

  “良好的性格和习惯的培养能够让人终身受益,而这两样东西,绝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完成的。”60后的赵女士坦言,择校不是万能的,学校只是提供孩子成长的相对环境,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好学生的标准不能只是好成绩,更要有好品行、好素质。”王先生告诉记者,他的一个朋友的儿子曾经被班上的“好学生”打耳光,老师对此竟然不闻不问,后来还是“好学生”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给他的儿子上门道歉的。这样的“好学生”即使择校去了名校,也不可能真正成才。

  “如果说选择学校是给孩子选择‘平台’,那么,也只有地基牢固的平台上才能盖起高楼大厦。”

  王先生认为,“平台”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性格、习惯和品行就像是搭建“平台”的基础,只有夯实了地基,楼才能盖得高、盖得稳。(南理工实习生 徐雯 记者 郝也)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公务员学生时代 择校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