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90后的户口观:追求户口的热情从未降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7日 16:45   上海壹周

  安全感

  标签印象:他们从小物质丰富,又逢网络时代全面来临;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更淡定的心态。

  还有一面:80后单女27岁才担心“剩”,90后踏入2字头已经焦虑“恐剩”;80后都不那么在意的户口,90后却为之放弃喜欢的工作。他们理应是不需担心的一群,实际却又严重缺乏安全感。

  截至采访结束前,第一批90后的实际毕业季已经收尾。在上海针对应届生的各大招聘会也渐渐稀少。无论是工作、出国、读研、考公务员(微博)、或者干脆结婚嫁人,90后应届生们的去处大多已经尘埃落定。

  尽管对公务员考试录取把握十足,但小p仍然拿着另两个本专业的Offer以备万一。Lena的落户事宜基本搞定,但随后她抬头看到的是上海居高不下的房价。叶琳和周静有时也会产生“是不是太早定下来”的犹豫,但每当她们看到自己才读研一的师姐,在23岁的年龄因为“恐剩”焦头烂额就功利地找一个男朋友时,便禁不住早早安了“不会当剩女”的心。黎洮跟随考研(微博)大军,暂时不用面对就业压力,但在心中,仍然对三年后的去向隐隐担心。不久的将来,kk和高凯就将踏上留学(微博)的旅途,但彼端国外的大学正在传回“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已经没有国外学习环境”让他们有些暗暗的质疑。《上海统计年鉴》显示,1980年,上海市出生人口迎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高潮,此后一路上涨。1982突破20万。从1980年到1989年,整个上海80后人口出生都维持在15万-20万的高峰,由此带来的是白热化的入学竞争、高考(微博)竞争、就业竞争。

  与此相反,90后则带着天然优势。1990年,第一批上海90后的出生人口是13.12万人,此后不断减少,1992年跌破10万。到1999年时,上海出生人口仅6.56万人。但同时,经过1998年开始的高考扩招,90后进入大学的比例大幅上涨。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出生成长在物质丰富的年代,赶上了老天给的好时代,90后含着金钥匙,什么都不缺。似乎应该做什么都很悠哉,没什么紧迫感。“你们就算担心房价,也是大学毕业了之后才意识到吧?你们担心成为剩女,起码过了25岁吧?”有90后采访对象这样反问记者,“可是我们从懂事起就在感受这种压力,你们还有没心没肺的学生时代,可是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2002年,中国楼市开始增长,这一年80后踏上社会,而90后刚刚读初中。房价、物价、股价、贫富差距、剩男剩女,80后们走过嘻嘻哈哈的大学四年,从成年开始感受到的压力,90后们无一例外提前领会。他们理应是不需担心的一群,实际却又严重缺乏安全感,这不仅仅是90后的焦虑,而是整个社会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心情写照。

  户口

  标签印象:户口似乎是长一辈人更在意的事情,80后都不是那么在意,特立独行的90后应该更无所谓吧?

  还有一面:追求自我,但也有很强的集体意识,会受到自己所属圈子意见的左右。落户相关政策在收紧,但90后追求户口却从未降温。

  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紧缩,外地生源的本科生想在毕业时落户上海,也越来越困难。“我们学校2011年成功落户的本科生不足百人。”应届生Lena告诉记者,“很多外地同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都选择了放弃。”Lena来自北方,她的落户旅程大一下学期就开始了,“当时有一门必修课‘VB程序设计’,老师告诉我们,外地的同学如果想落户,一定要好好学这门课,因为考证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她所说的证书,指的是“文科类专业计算机省级二级水平”证书。根据相关规定,上海市应届生毕业的本科生只有拿到这样的一张证书,才能获得落户评审资格。那次考试成为了一道落户的分水岭,“一些同学当时忘记报名了,后来也没有补报,就失去了落户资格。”

  类似Lena这样决定在上海发展的外地生不少,但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户口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一些同学了解到落户的难度后,都放弃了努力。但Lena一直秉持着一个信念:户口很重要!“我想到将来我的孩子。”谈起落户的最大动力,今年只有22岁的Lena语出惊人,“我们老家高考实在是太苦了,我不想让孩子像我当年那么辛苦,如果有上海户口,就轻松多了。”此外,上海户口的诸多好处——办准生证方便,办护照和签证方便,工作后缴纳的保险和五金比较多——这些都增强了她落户上海的动力。

  在研究并尝试了多种落户途径后,Lena反而没了把握,“这几年落户越来越难了。”一筹莫展之时,Lena在无意中从一个专门讨论落户事宜的论坛里找到了加分的突破口:专利。“一般人都觉得专利离自己很遥远,那是发明类专利,而我申请的是外观设计专利。”并没有相关经验的Lena和室友只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就准备好了所有申请材料:“其实就是对录音笔的外观做了一个非常小的改动,反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查阅文献上,因为我要证明这种设计是我们首创的的。”

  在上海某高校“2012届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专利公示”的网页上,很多人和Lena采取了同样方式——和专业相关的申请中,其中和专业完全不搭界的“外观设计”专利:有法学专业的同学申请毛巾的专利,也有国际关系专业的申请笔筒的专利,还有环境管理专业的申请猪头形尺子的专利。无论旁人怎样看待这些专利,它们的申请者已经成为了落户打分的“赢家”。

  今年,上海落户政策出了一个“新政”,即与派遣公司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不享有落户资格,于是一些同学倾向于找大型国企,以求稳妥,可谁知,一家知名国企今年却刚好改变了签约方式,所有新进员工都采用劳务派遣制聘用,这让一些已拿到Offer的同学又犹豫起来。

  雇主:为90后改变

  去掉考研的、出国的、嫁人的、考公务员的,最终仍然有一部分90后应届生要在毕业后进入社会找份工作安身立命。面对这些被标签为“自我”、“任性”、“特立独行”的新鲜人,雇主也正在试图调整自己的步伐。当年小心翼翼踏入社会的70、80后们,如今坐在办公桌的这一边,以HR的视角重新认识面前等待工作的90后。

  国企人事科:“迎合”新员工

  “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站在时代的交叉点上,小时候既接受过那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又有自己的想法,总体还算比较单纯,更好管。而90后的员工特点可以归纳为两句话——‘组织观念弱,法律意识强’,他们更懂人情世故,会‘看山水’,遇到问题最反感领导们上纲上线。”上海烟糖集团的人力资源副总王明鹤这样向记者分析。

  在今年的校园招聘中,应届生预期薪酬整体上涨,是现场同事反馈的一个变化。“不知道因为物价上涨了还是其他原因,今年大学毕业生‘开价’高于往年,涨得还挺明显。”王明鹤说,以前的应届生,更注重一个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的规划和上升空间,而今年的应届生,更关注精神层面——是否有自由自主的时间,是否能有成就感、自我价值感,“他们希望企业能来匹配自己。”过去就业前,老师叮咛嘱咐:不鼓励张扬个性,不能只关注自身价值,而现在,“他们更强调满足个体的需求。”

  早在第一批90后本科生毕业前,就陆续有90后大专生进入了工作岗位。“我们招过两三个。”想法多、学习快、创意新,是这批新员工的特点。但同时,对他们的管束也不同以往,“位高一级压死人”的俗理在他们身上更是毫无作用,“用制度、体系、流程这一套来约束他们是没用的,他们不怕挑战权威。只能就事论事。”

  甚至作为用工方,王明鹤所在的HR部门也要改变措施来“迎合”新一代员工。“方法上,传统的课堂式培训他们不喜欢,那就引入网络课程,让新员工可以自主、灵活地安排时间,分段学习,既生动也避免了老师的说教。”

  身为80后,王明鹤觉得之前的几代人更注重私德的培养,而90后更有公共道德意识。“比如前几天看樱花展,我们很随意地想去摘一朵玩,朋友的儿子就叫:‘别摘别摘!丢死人了。’”所以,即便是国企也得放弃思想政治教育那一套,与时俱进,“以理服人”。

  外企HR:想不通的辞职理由

  “90后很自我,不太考虑别人感受,而且被宠坏了。”日企HR总监林小姐言辞中的不满表露无遗。“真是说不得他们一点,当场反驳的也有,直接走人的也有——家里没钱的也是这样。”林小姐所在的企业属生产型,前几年所招的90后操作工大多是三校生,偶尔有大专的。这些员工所表现出的自我意识令她压力很大。

  “今年我们要招几百个人,大学本科和三校生都要,但应届生没那么多,占10~20%吧。”她自称现在的用人单位已经是“弱势群体”了,“对90后员工没特别要求——也不敢有要求,乖一点,听话就好了。”

  雍厚申是一家中美合资保险公司的HR总监,他接触到的90后员工很有活力,且个人能力强。“他们普遍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人也聪明,比之前的70后、80后更活跃、更具创新想法,令人羡慕。”雍厚申觉得,是社会大环境造就了90后的一些“特点”,不应该归责于个人,或贴一些标签。

  不过在今年的校园招聘中,他也确实体会到了应届生的自信与洒脱。“公司今年要招精算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价位挺高。根据一家数据调查公司的数据,这个行业目前新晋人员的平均月薪是三千多元,而学生的要价是五千多。”那些条件好的学生,雍厚申愿意给出六千元,“但他们还不愿来。一方面是考研结果没出,一方面还要在多家公司间挑挑。”70后的雍厚申纳闷:其他专业还好说,精算师这个专业很局限,左右不过这些职位,怎么给这个价还不满意呢?

  “有点拿捏不准他们的需求和方向了,毕竟新一代人的观念有变化。”林小姐遇到的辞职事件他的公司里也有,而辞职理由早已不仅仅局限于通常的“薪水”和“职位”。“简直千奇百怪,有些想也想不到。”她以负责电话营销的大专毕业生辞职为例,“就因为竞争公司的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都比我们晚半小时,她说这样早上可以多睡半小时,就这么简单的理由,毫不犹豫就走了。”90后更看重个体要求,会为此而放弃70后、80后所重视的工作积累、公司职位等。

  在雍厚申的经验里,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应该要稳定,没三五年的积累千万别跳槽,“我是指呆在同一家企业,并非静止不动,可以在内部轮岗,多学习。”他认为职场的前五年是沉淀期,它帮助你形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样不管今后跳去任何企业,这种成熟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但90后员工的不确定因素更大,可能流动性会高。”他如此猜测。

  私企老板:你讲你的,我做我的

  集体观念弱,是几位HR对90后的普遍看法。毕业后自己创业当老板的钟先生也认同,“之前公司招过三四个大专生,对工作都挺随意的,不高兴上班就不来了,招呼也不打。交代一件很急的事给他,当面‘好好好’,等了一下午也没反馈。打电话问他,说是已经做过了——但那事没办好。他觉得自己做过了就好了,干嘛还要再告诉你一声呢?”

  有一次,因为订单出了问题,而新员工又不重视,没及时帮客户解决,引来对方投诉,差点影响到和钟先生公司将来的长期合作,他气恼不已。“而且他们的第一步没做好,负责第二步的同事怎么办?”

  钟先生说,工作能力可以培养,但没责任心就难办了。“有时做错了,表明上承认,下次继续犯,挺抓狂的。”当然每个年龄层都有这样的人,但在新一代员工身上比较明显——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遵循自己认为对的规则,“没关系,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他猜测,“可能他们的父母都是60后,条件一直还行,所以对工作和生活没有压力,无所谓。”这几位员工,现在都离职了,“有的是不能胜任销售和销售助理的工作,有的是做不下去自己走了。”

  正因如此,钟先生在招人时做了改变。“不招应届生,只招有工作经验的、那些在社会上历练过的人。”

  VIew 手记

  改变,和被改变

  确立这个选题时,一群70、80后的记者编辑们坐在会议室里,回想自己当年被标签、被争议,于是在整个采写过程中都小心翼翼,希望能够尽量客观真实地呈现这个正在进入社会的人群。

  然而在接触了众多不同专业、个性相异的90后应届生后才发现,我们所小心翼翼的,他们其实并不那么在意,“你们贴的标签,我们又不会因此改变,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care?”——和他们通常呈现的特点一致,出奇,但并不出轨;自我,但并不自私。他们遵守公共规则,同时,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虽然类似为了半小时上班时间就辞职的理由看起来莫名其妙,但这样的理由并不违反公司规则,既然如此,在这样的大框架下,随便我为了什么理由辞职,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70后小时候,被教育要听话,要随大流;到了80后,他们信奉“不妨碍他人,也不要来干涉我”;90后则更懂得利用规则、优势、和资源。说辞就辞,归根结底有下一份工作随时能找到;月薪开到6千仍然犹豫着挑挑拣拣,是因为他手里还真的有那么多其他选择供他挑选。毕竟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是人之常情,90后对雷锋式“不利己只利他”的纯道德化要求嗤之以鼻,而动不动就要求“个体牺牲”的那套在90后那里简直形同陋习,让自己生活得更好难道不对吗?对个体来说怎样才是更好的生活,难道不应该是由自己说了算的吗?

  前几年就已经逐渐显露的农民工用工荒,那些对薪水、待遇有越来越多要求的90后们逐渐替代他们的父辈进入这个领域,曾经强势的用工方不得不认真对待雇员,考虑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应有的权益。

  90后正在以他们随意而淡然的方式改变现实世界的已有规则。他们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别,但也有显著的共同点——注重个体,注重自我。当这样的需求存在于一定数量的载体,当这样的载体汇集,开始进入社会,逐渐壮大,发出自己的声音,直到从前看来不可改变的东西终于被动摇——从恢弘的欧洲文艺复兴,到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性解放运动,“个体”始终都是时代进步最重要的焦点。

  这个毕业季,90后正式出道,进入社会之初,或多或少会被改变;但同时,他们也在改变世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