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模块大致可分为四类题型:图形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逻辑判断。该模块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考查范围相对较广,并且解题技巧性很强。因此,很多考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下面华图公务员[微博]考试研究中心将根据以往授课经验,对考生在该模块解题中的常见误区予以总结,并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图形推理
(一)题型概述
图形推理又被称作“全民文化公平测验”,此类题目并非考查考生知识点的丰富程度,它更多的是考查考生做题的一种视角,技巧性较强。该题目包含数量类、样式类、位置类、空间重构类四类小题型。
(二)常见误区
图形推理中包含的小题型较多,解题方法的针对性较强,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中,题型判定乃是关键一环。但是,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并不重视题型判定,只是盲目的凭感觉做题,缺乏效率且错误率较高。
(三)解决方案
考生做题前,首先应该根据给出的图形特征判断出所属小题型:
1.如果已给图形中元素组成多样,内容丰富,并且局部的某个元素数量变化特别明显,说明是图形推理中的数量类题型。对待这类题型考生一般习惯于“乱数”,其实解决此类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应该观察已给图形的特征,发现它们的共性元素,某一共性元素将会是此类题目的考点。比如说,已给图形都含有点、直线、角,那么考生就应该直接排查这几个共性元素,通过数点、数线、数角,发现存在的规律。
2.如果已给图形元素组成完全相同,但是位置有变化,说明是位置类题型。对待这类题型,考生习惯于单纯用眼睛观察,凭空想象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但是这样会导致做题速度减慢,效果也不理想。建议考生借助工具(笔、手指),分别摆一下图形的位置,模拟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题目自然会迎刃而解。
3.如果已给图形元素组成相似,说明是样式类题型,而样式类题型主要有两个考点:遍历和运算,考生需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四)习题演练
1.
解析:此类题目是一道图形推理题。首先,应该进行题型判定,我们发现给出的一组图形,元素组成凌乱,并且某些元素数量清晰可数,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道数量类的题目。再根据给出的四个图形,都含有点,直线两个共性元素,我们可以挨个排查。先数点,发现没有规律;再数直线,发现直线段的条数呈现依次递增的规律,由此判断出,这道题目考查的应该是直线段的数量变化规律,已有图形的直线段数目为1,2,3,4,推测出待选的图形应该是由五条直线段组成的,答案是A。
2.
解析:首先判断题型,我们发现给出的八个图形元素组成相似,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道样式类的题目。这类题型一般有两个考点:遍历、运算。我们通过仔细分析,发现第一行三幅图共有六种元素,而第二行这六种元素又全部出现了一遍,由此判断出,此题目的考点是遍历,所有元素在每行都遍及经历了一次,那么推测出第三行也应该含有这六种元素,对照第一行、第二行,发现第三行还缺少一个黑色的大菱形,说明它就是要选的答案,答案是D。
二、类比推理
(一)题型概述
类比推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事物关系的辨别力,此类题目会给出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到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切或相似的词。
(二)常见误区
很多考生在做类比推理题时不够细致,只考虑了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相互对应,却忽略了词性、词色之间的对应。
(三)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可以发现,类比推理这一题型难度已经逐步加大,开始考查词色、词性,但这恰恰是容易被考生忽略的考点。词性是指一则词语的属性,例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有些考生认为词性不好判定,在这里教给考生一个好方法,用词造句子,比如:“费解”一词,很多人认为是动词,但是如果造个句子“这件事情是令人费解的”,我们会发现,其实“费解”是一个形容词。通过造句子,我们会很容易辨认出一个词的词性。词色是指一则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中性。词色较容易判定,根据感情色彩区分即可。
(四)习题演练
1.费解∶理解
A。难看∶漂亮 B。组合∶合并
C。坚固∶塌陷 D。疏忽∶忽略
解析:通过对上文造句子,我们得知费解是形容词,而理解是动词,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个选项(前者为形容词,后者为动词),答案是C,坚固是形容词,塌陷是动词,词性相互对应。
2.后果∶结果∶成果
A. 信心∶信念∶信仰 B. 妄想∶遐想∶理想
C. 反动∶反对∶反思 D. 思维∶思想∶思绪
解析:我们会发现后果、结果、成果意思相近,但是词色不同,后果偏向于贬义,结果是中性,成果是褒义,而观察四个选项,只有B,妄想是贬义,遐想是中性,理想是褒义,所以选择B。
三、定义判断
(一)题型概述
此类题目会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然后列出四种情况,要求考生严格依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二)常见误区
很多考生潜意识里有一个习惯,遇到文字类的题目就会通读一遍,然后自己去理解,得出“我认为”,然而这样理解后去做题,往往会影响做题速度,并且很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影响做题效率。
(三)解决方案
考生在做定义判断题时,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全部读完题目,只需找到题干中的关键部分即可。因为出题者无非是从“谁”、“在哪里”、“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几个角度来给某个名词下定义,考生只需要在题干中找到主体、行为、方式状语、目的状语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四)习题演练
1.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根据以上定义,下面那种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
A。甲、乙双方在达成一项意见后双方私下签订的合同协议
B。微软公司制定的职工保密文件
C。交通局最近新颁发的一条交通法规
D。学校的学生守则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判断题,对待这类题目,我们应该直接去找题干中的关键词,不需要全读。首先找主体,题干中的主体是行政机关,通过观察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只有C选项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所以答案是C。
2.商业广告,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下列不属于商品广告的是( )
A。某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销量,自己印刷了很多宣传品,挨家挨户地把这些宣传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B。个体经营者孙老板在其摊位前大声叫卖,结果很多顾客被其吸引,纷纷掏钱购买他的服装
C。某企业集体向报社订了4000份报纸,报社给该企业一个整版位置免费让企业宣传其产品
D。某宾馆在电台大作宣传,说其房间价格如何低、服务小姐的态度如何好
解析:此类题目应该找寻关键词。首先找主体,定义中的主体是“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而四个选项的主体都符合,随后发现题干中存在 “通过”一词,此类词语后面跟随的乃是方式状语,即题干中的方式状语是“一定的媒介和形式”,观察四个选项,发现“宣传品”、“报纸”、“电台”都是媒介,只有“大声吆喝”不是媒介,根据题干要求,所以答案是B。
四、逻辑判断
(一)题型概述
逻辑判断是四类题型中难度系数最高的一类题型,它主要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其包含真假推理、翻译推理、分析推理、归纳推理及论证类(加强论证、削弱论证)六个小题型。
(二)常见误区
逻辑判断类的题目往往信息较大,并且包含影响考生主观判断的语句,很多考生在面对这类题目的时侯,会不知所措,难以做出清晰的逻辑判断,更是会常常忽略掉题干中给出的一些有效的信息,导致无法推理出正确答案。
(三)解决方案
首先,考生要保持心态平和,要在心里时刻告诫自己,题干给出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要认真去分析,不能忽略;更不能仅凭语感去理解,而是应该运用逻辑思维,逐步分析,先找到一个做题的切入点。然后,顺着这个点,一步一步向上推,就像爬绳索一样,最终会找到答案,切不可慌乱阵脚,多种思路并用。
(四)习题演练
1.三位男生张强、赵林、王刚和三位女生李华、秦珊、刘玉暑假外出旅游,可能去上海、杭州、青岛和大连。条件是:①每人只能去一个地方;②凡是男生去的地方就必须有女生去;③凡是有女生去的地方就必须有男生去;④李华去上海或者杭州,赵林去大连。如果上述断定都为真,则去杭州的人中不可能同时包含:
A. 张强和王刚 B. 王刚和刘玉 C. 秦珊和刘玉 D. 张强和秦珊
解析:首先,依据题干给出了多个主题,多个信息,判断出这是一道分析推理题。确定题型后,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做题的切入点,选择切入点有两大原则:肯定信息优先、信息最大优先。题干中“②凡是男生去的地方就必须有女生去;③凡是有女生去的地方就必须有男生去”这两条信息同时提到了两次男生和女生,根据信息最大优先原则,把它们作为做题的切入点,由第2、3条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男生必配女生的结论,然后根据“④李华去上海或者杭州,赵林去大连”这条信息,可以判断出赵林是男生,必定有女生要陪赵林去大连。而 “①每人只能去一个地方”这条信息,又说明了李华不会去大连,由此可以推出,剩下的两个女生 秦珊、刘玉必须有一个人陪赵林去,所以这两个人不能同时去杭州,选择选项C。我们可以发现,题干中给出的每一条信息其实都是非常有用的,不能忽略。
以上是根据我以往授课经验,所总结出的考生在判断推理这一模块中常会出现的错误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考生能够有所借鉴,在今后做题中,尽量避免上述错误的出现,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最有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