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国考申论热点:莫言效应

2012年11月01日15:00  中公教育 微博   

  【背景链接】

  自从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几乎成了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莫言家乡山东高密也借莫言这个东风唱起了经济的大戏:计划投资千万种植万亩高粱,成立红高粱庄园,打造旅游区;巨资修缮莫言故居,成立文化馆、莫言文化体验区;整个山东的旅游口号由“一山一水一圣人”改成“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等等。

  如今,不少发展文化产业的冒进笑话还是人们的谈资:号称300亿元的中华文化标志城,最初声势浩大,最后落寂收场;曹操墓的“庐山真面目”还没搞清楚,搭车的经济开发就一拥而上,令人哭笑不得;虚无缥缈的“女娲”留下的“疑似”头盖骨尚无定论,旅游开发就“捷足先登”……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地方消费名人、大搞名人“故居热”本来无可厚非,毕竟,适度而合理地宣扬名人效应,对传播名人思想、发展地方经济,都有好处。但山东高密的做法,不仅让人反感,更让人觉得担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密政府出头搞点庆祝活动,尚属情理之中事情。若是中 公版权莫言因为获奖,变成了地政府唱经济大戏的舞台,这不仅会“矮化”名人存在的其它价值,也会“矮化”整个民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优秀的民族不仅要拥有先进的物质文明,更需要占有先进的精神文明。但是这种

  一是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

  近年来,地方政府盲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冲动屡见不鲜,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思维是,文化搭台,经济必唱戏,必须要体现出商业价值,人们对这种头脑发热、跃进发展的做法颇为担忧,对炒作概念、做表面文章的短视政绩工程深恶痛绝。

  二是既没有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没有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借助文化平台,发展经济本是个好策略,但是文化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展文化产业不能急于求成,文化产业也只能从当地的文化资源中生长出来的。从经济方面来说,当地种植红高粱已经是过去的历史,如今经济收益不佳的红高粱没人愿意再种植,赔本也要种植万亩红高粱,违背了百姓的意愿,给本就贫穷的高密百姓更增加了中 公版权经济和生活负担。到头来只能是经济文化两不收。这种失败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打造旅游城市,不惜牺牲历史文化古物建筑等,以致毁了历史文化的原滋原味,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一个非理性的“高热度”的“造神”,最大的可能是热度一过,留下一地无法料理的“后事”——劳民伤财的工程、遍地的“政绩高粱”。而这一切的一切却是严重违背诺奖的获得者莫言的初衷和本意的,

  [对策措施]

  一方面,政府决策时要坚持科学决策,理性论证。在决策中要少些冲动,多些理性论证,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在做法上,不能贪大求全,寄希望于投资几亿、“砸”几个大项目来发展文化产业,要知道,如果最初方向是错的,投资巨大的文化工程一旦仓促上马,最后背负的包袱会更重,经营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立足群众需求和文化民生,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等同于经济上的大项目、大投入,首先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立足文化民生,让百姓真心拥戴。这样的文化建设才能脚踏实地,这样的文化产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总之,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但是更应该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经济和文化本就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文化变味了,经济也不会好到哪去。不管是传承原生文化还是发展经济都要以人为本,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提升生活水平。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