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死在编制里”太死心眼

2013年01月15日09:23  荆楚网    

  2012年10月中旬,在哈尔滨市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的考试中,29名研究生报名,仅7人被录取。研究生专业是教育的王洋未入围,但他依然坚持对编制的追逐,只要是带编制的工作,即使是清洁工,也在所不惜,“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1月14日《华商晨报》)

  一份过去看来并不“体面”的工种,之所以千人争万千挤,是因为这个岗位是带编制的,而且“3年后择优转为管理岗位、解决哈市户口”。应该说,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不应该提编制,按岗定责、按劳分配就行。可现实中,有无编制的内外差别较大,有编制的,住房、车贴样样福利受照顾,没编制的临时工,活没少干,却缺少保障,同工不同酬。

  而且越是效益好的一些垄断企业和事业单位,往往这种现象越是严重。有了编制,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如此用工双轨制,既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容易让体制内的高薪职工无形中产生优越感,养尊处优,失去进取心。而按身份决定薪酬的做法,不仅对单位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而且因收入分配不公,更伤害到公众对社会公平的期待与信仰。

  事实上,与其说普通人择业看中的是“编制内”的高附加值,不如说是担忧“编制外”的保障差。提起“同工不同酬”,最有发言权的是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干的是产业工人的活,却缺乏社保、医疗、子女就学等基本保障和权益。“死在编制里”,与其苛责人们求职理念的错位,不如正视各种或明或暗的“同工不同酬”现象,用合理的收入分配保障普通劳动者体面劳动。

  甘蔗难得两头甜,“编制里”有时也未必能编制出人们理想中的幸福与安全。同样是编制,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职级越高,编制人数越少,“天花板”现象就越普遍,不要说这些考上的大学生环卫工中,能优先转管理岗位的只是少数,而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语境下,没有背景的普通人,上升渠道依然逼仄。鱼入水,鸟入云,才能不受网之绊羁,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青春热血,又何必因为一个编制局限了自己的天地呢?树挪死,人挪活,非要在编制这棵树上吊死,一头“死在编制里”,确实是将人生的活力给锁死了,不值得!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