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长辈们总爱问在哪儿工作,紧接着就会问是国企还是民营?我说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大多数人还是听不懂,最终就是简单告诉“私企”,收获一些“现在私企也不错”犹如安慰的评语。
老公家在陕北一个小小县城,虽然靠近因“房姐”而名声大噪的神木县,却无煤无工业,大多数年轻人都会在外面的城市找工作。一个表弟在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工作女朋友都不错,眼看要结婚了,女方家长[微博]一定要表弟在国有企业上班,否则不答应。
表弟目前上班的地方是民企,每月能挣五千,还可以接点小项目赚外快。现在只好辞了找了家国营的不知几级单位,月工资只有两千。另一个表妹,在西安一个民办大学当老师,本来觉得呆在大城市挺好,还是在家里人的要求下考了老家的社区的公务员[微博]。还有一个侄女,在家长的安排下直接进了政府机关,据说干几年就可以直接转为公务员编制。
若问起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触角已经深入到了全国上千个像老公家乡这样的县,为什么大家对国家机关、公务员乃至事业单位仍然趋之若鹜?用老家人的话是:“稳定,福利好,有保障”,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则是“既得利益群体,社会保障双轨制,权力寻租”。
中国应届生毕业生七成首选当公务员,不一定为了权力寻租,当官好干事;更不会是为了治国抱负,干事好当官。大部分人看重的是福利和社保,并且努力想跻身既得利益群体。
比如一个在老家事业单位的同学,在城市白领眼中绝对没什么野心或者说上进心,唯一的爱好是在家里打DOTA。在被调到一家地矿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工作后工作也很清闲,准时下班回家DOTA,中午还可以回家吃顿饭再打会儿。办公室里的气氛也很融洽,以至于他这个单身男人对喂奶、妊娠反应、甄嬛传等妇女话题门清。单位是财政拨款,二十来个人就干脆平均主义,大家都很满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分钱”。
然而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事业单位改制已经实行,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中,大批下岗职工成了牺牲品,4000多万的事业编制人员,是否会重蹈覆辙,那些不在编制却又在岗的人呢?
不过上述的哥们暂时是安全的。事业单位转制一直在搞,却还未到他们头上,领导们也没啥忧患意识,也不去开拓新领域。这个同学竟然还成为了副科长的苗子,朋友调侃他“有官运”,他笑呵呵地说想走技术职称,懒得去管人。
社科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郑秉文在最近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说,事业单位改革五年来还处在分类改革阶段。他甚至怀疑“估计当时文出错了,出的文应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是这五年做的是分类改革。说先分类改革,后进行社保制度改革。那么事业单位改革一直不动,公务员的这个改革就更遥不可及了。”
社保改革卡在了事业单位上,双轨制不破除,什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改革、延长退休年龄,都提不上日程,一提就会被广大网友骂回去。
为什么改革只停留在表面?正如张维迎所说,谈改革要先问三个问题:想不想改,敢不敢改,怎么改。我们仍然抱有希望,在下月能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