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的不败之道

2013年09月11日15:11  中公教育 微博   

  2014国家公务员[微博]考试距离开考为期不长了,考生们此刻也许正在焦急申论上升的缓慢步伐,中公教育[微博]专家建议考生有目标有选择地进行高效备考,以下的三个不败之道考生可以细细端详。

  1.公文练习

  近三年来,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强调对于公文本身的考察。2010年要求拟定一份关于将蓝色半岛经济纳入国家的战略规划的内容,还只注重公文的内在逻辑的规范性;2011年省级和地市以上分别让宣传手册的内容要点,与2010年一脉相承,而2011年地市以下申论则直接要求写一份公开信,由于公开信的性质,难度还相对较小。2012年省以上要求写编者按,2012年地市要求写一份宣传稿。2013年副省级第四大题则要求:假如你是平阳县的大学生村官,请根据“给定资料5”,为政府网站写一篇短文,向社会介绍鹤溪缸窑,以期促进缸窑的恢复与发展。2013年地市级第四大题:假如你是H县文化局的干部,要在有村官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上做一次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讲座,综合“给定资料8”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应该重点讲哪几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见,对于公文写作来说,离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对越来越远,而跟公务员日常工作越来越紧密,所以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同学们注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2年发布了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跟前一版相比,在分类和一些细节方面出现了不少的改变,比如原来署日期用中文,现在统一改为用阿拉伯数字。这些必然在今年的公文写作当中有所体现,考生一方面需要掌握所有公文的写法,另一方面也要格外注意这些变化,争取在公文格式和内容上,不丢分。

  2.平时练习中关注细节、注意卷面。

  与行测不同,申论说白了还是主观题,主观题分数的多少很多就涉及到阅卷者的心情和感受。为了给阅卷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申论作答当中务必做到卷面的整洁。卷面整洁与否,可能就不是一两个得分点的问题,严重者甚至涉及到一个得分档次的问题。因此,大家平时一定要多练字,多临摹,要求字迹工整,一笔一划,速度能够跟得上。不求字多么漂亮,但是一定首先不能勾画。

  3.多渠道学习申论 不拘一格提升能力

  考公务员并不总是一件昂贵的事,学习申论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不拘一格、灵活自主地开展学习,同样能提升能力、加大过线的把握。下面就介绍几种省钱又省力的快招妙招:

  一是教材与视频配合学。教材是要买的,但可以借;视频有收费的,但更多是免费的。可以把教材同这些免费视频结合起来,相互参照,综合运用,参考书上的答案和解题思路,活用老师讲授的方法、技巧,短期内就可以做到“有”师自通。

  二是求教于明师达人。公务员考试三人行,必有我师,有过考试经验的师兄师姐,就是最好的义务师傅,同他们交流心得,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与自己的课堂讲师、小组辅导教师、班主任和远程一对一辅导的老师、线上答疑专家建立长期密切的关系,有疑难求教于这些老师,不失为正规高效的途径。

  三是问道于网上。网上有大量的免费资源,不是找不找得到,而是能不能用心看、合理吸收的问题。申论的答题技巧在中公网上就有很多指导性的文章,有时间找出来,一个一个去浏览,去下载,把有价值的挑出来,记下来、存起来,经常看一看、学一学,再结合学习的心得去做题,会实现较大的提高。中公申论技巧点拨的链接:

  四是勤奋做题。口水多不如汗水多,与其浮在桌面上学,不如多花些时间俯下身子去做题。国家公务员考试练习,不必拘泥于试卷级别,做完省以上做市以下,做完市以下做省以上,交叉练、反复练,边做题边对照答案、用心领悟,当铁杵磨成针的时候,不怕功夫不深。

  五是借助于批改平台。网络批改系统是最方便、最有效提升申论能力的方式,也是最快速度、最低成本获取历年真题的途径。申论批改系统提供在班考生和在线注册考生两个入口,拥有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部真题和大量模拟题,名师领衔的批改团队,有两年以上的批改经验,运用国家公务员考试标准为考生打分、评估水平,提出改进建议,在互动交流中,考生还能获得大量实用的作答技巧、写作思路。百闻不如一见,百思不如一次实战演练。没有什么比批改提升更快、更扎实的途径了。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认真思考以上这些不败之道,做好步步为营且步步高升。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