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考终极密押卷:申论一(2)

2013年11月13日16:25  华图公务员 微博   

  申论终极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答案提示

  1.公租房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公租房是在政府的公共政策下,由政府直接负责提供或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机构、企业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二是公租房的所有权归政府或者公共机构所有;三是公租房的租金低于市场价;四是公租房的对象范围是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但又不够廉租房条件的“夹心层”群体。

  2.“夹心层”群体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够廉租房条件,而且这一群体目前暂时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解决住房问题,因此,政府提供一定的帮助,通过建设针对中低收入者的公租房,以满足这一群体暂时的住房需求。过一段时间,当这部分群体有支付能力了,他们就会离开公共租赁住房,到市场购买或承租住房。

  (二)答案提示

  我国在发展公租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覆盖面问题。覆盖人群还比较窄,公租房资源有限,房源布局不合理,无法突破户籍门槛。

  第二,观念问题。人们受“居者有其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宁买不租,公租房遭受冷遇。

  第三,资金问题。政府用于公租房建设的财政资金短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且公租房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故其建设推进缓慢。

  第四,监审问题。对公租房监审不力,导致“优先配租”现象出现。

  第五,租金标准问题。住房租赁市场不规范,公租房租金跟着市场跑,存在“被涨价”的隐患。

  (三)答案提示

  鉴于我国公租房建设的现实,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应该努力把“为穷人建房”作为自己的责任,加大对公租房的投入力度,通过改扩建本地拥有的厂房、仓库等来增加房源,通过调整房源布局等来实现“全兼容”的目标。第二,鼓励市民转变居住观念,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有其居”转变。第三,政府出台相关的鼓励、优惠政策来吸纳社会资金,如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投资返点等。第四,建立健全公租房申请、审核、公示、配租和租后管理等制度,加大、加强对公租房的监督管理。第五,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发挥公租房的政府引导作用。

  (四)参考范文

  公租房建设势在必行

  当前,商品房房价畸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也只能是小面积“救急”,并不能大面积地“保障”。特别是“夹心层”,既买不起经适房,也享受不到廉租房,处在住房体系“空白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2010年6月12日,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也使得公租房成为公众及广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大力发展公租房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

  建设和发展公租房是解决各类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有效措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在小范围内解决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但对于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刚进入社会的毕业学生或打工白领来说,他们处于暂时性的购买力不足阶段,需要过渡性的租赁型公共住房以满足短期内的居住需求。作为目前覆盖面积最广的保障性住房,大力发展公租房建设有利于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有助于实现其“有所居”的需求。

  建设和发展公租房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体现。公租房是在政府的公共政策下,由政府直接负责提供或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机构、企业提供的保障性住房,这就决定了其租金要低于市场租金,并且其租赁对象有其特定的范围。而增加公共租赁住房数量,降低公共租赁住房入住门槛,不仅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管理。

  建设和发展公租房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我国的住房从以售为主向租售结合过渡,从强调对房屋所有权的保障转向对房屋使用权的保障,公租房制度丰富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层次建设,作为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我国政府破解当前房价调控困局,而且还有助于建立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公租房作为我国保障性住房中一种新的形式,政府在其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出台的一种政策措施,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住房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建设和发展公租房是政府“为穷人建房”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的住房矛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的需求,更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因此,建设和发展公租房势在必行。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