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方面,基层公务员[微博]难和烦需要制度纾解,另一方面,公务员个别不负责的案例挑战舆论神经。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下周日,全国152万考生将征战国考,争夺1.9万个饭碗,其实,这种状况早在1931年就出现了,不妨回头去看看。
【一页历史】
民国“公务员”考试连考7天
1931年7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也就是首届公务员考试。民国的第一次“国考”在原中央大学、南京中学(今东南大学[微博]、宁海中学)进行。
当年的考试院大门口也有警卫,不过警卫并非荷枪而立的士兵,而是身着古典服装、身佩宝剑的武士。
跟现在的国考一样,民国公务员考试也十分火爆。考试院规定“大学毕业,均可应考”,即在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毕业的拿有毕业证书的大学生都能考。不过,当年的报考程序要比现在复杂得多,要经过报名、体检、资格审查等。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这场考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赶考,共有近3000人报名,但最后仅录取100人,淘汰率高达97%。据记载,这100人中,曾有工作经历的占到40%,平均年龄在27岁到28岁,合格者中没有一名女性。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只有一天的时间,而当时需要连考7天,凌晨4点就进考场,6点开考,每门考3小时,一天考两门,在考场内每天要坐上6小时,一连7天均是如此。
考试内容更是复杂,比如普通行政人员,要考12门,包括国文、民法、刑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财政学、劳工法等;外交官领事官还有专业科目测试,要考英语或法语。除了笔试,还有口试,考生要进行两次或一次专题演说,每次以15分钟为限,目的是测试这些人的口才、态度和担任管理、领导工作的才能和经验。
【一种声音】
人民日报:基层公务员因负面个案被污名化
对上,他们要承担硬任务,一件都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对下,既要约之以法,更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于是,“难”成了普遍的工作状态。
因为难,所以烦。一面是工作的压力,一面是冷嘲热讽;一面是飞涨的物价,一面是不高的工资;一面是攀援的渴望,一面是逼仄的升职空间……此外,还有基层公务员喟叹,自己有时是上级机关的挡箭牌、群众发泄不满的出气筒,有时是突发事件的灭火器、危机公关的牺牲品。尤其是那些刚入此行的年轻人,飞扬的青春要面对琐碎的现实,机械的重复工作难免带来内心的徘徊,“烦”有时成为他们的一种心态,也就并不奇怪了。正因为这样的难和烦,少数基层公务员陷入价值迷思,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而个案又让一个群体在舆论场中被脸谱化,甚至被污名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给基层公务员以理解而不是误解;以尊重而不是漠视。
【一种选择】
最牛丈母娘:“我的女儿只嫁给公务员”
“我和小刑(化名)是准备结婚的,但提亲却被准丈母娘回绝,小刑怀孕都快3个月,但11月10日她妈突然把她拽去医院要做人流。”11月11日,济南的小张向记者哭诉了自己的遭遇。玩网游的小张给记者出示的存折显示,他并非不务正业,相反比大部分济南本地白领,甚至公务员收入还要高。记者通过小张联系并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丈母娘刘阿姨,但她拒绝接受采访,只留下一句话,公务员多好,我的女儿只嫁给公务员。 刘阿姨表示,女儿一定要堕胎,不能留下这个祸根。在济南地区贴吧上,记者看到有不少网友对此事非常气愤,建议要“人肉搜索”出这位阿姨。
据新快报、人民日报、新消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