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近日,甘肃天水师范学院的小杜想上网报考公务员[微博]时,竟然发现自己已经被他人报了名。这个消息在其班级里炸了锅,随后班里35名同学里,有28人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更让他们惊讶的是,找回报名序号后发现,信息被盗的28人中,有20人都“被报考”了同一个单位——“徽县财政局”。随后,学生们向派出所报案处理。(6月5日《鲁中晨报》)
【中公分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报考公务员,成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的一个出路。然而个人信息被盗用,导致他们无法上网报名。故这些大学生们想追问的是,到底是谁盗用了他们的个人信息?他们的个人信息是通过何种途径盗用的?谁该为此事负责?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还有待公安机关进一步侦破才能揭开。公务员招考,为什么会大量盗用他人信息予以“假报考”?
在新闻报道中,那些信息被盗用的同学认为,“盗用他人信息的人,并不是想直接冒名顶替,而是用他人信息报考与自己报考相同的部门和职位,造成这一岗位报名者很多的假象”。这种猜测,还是颇有道理的,不然,信息被盗的28个同学中,为有何20人都“被报考”了同一单位——甘肃徽县财政局。那么,一个的新问题又来了,某些人为什么要刻意制造某些岗位的“报考虚高假象”?
在甘肃省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处相关人士看来,“不排除一些人恶意干扰报考秩序”。在以往的公务员招考报名过程中,确有个别网友进行恶意注册、虚假报名,恶意干扰报考秩序。但像天水师范学院这般,恶意盗用那么多学生的个人信息,岂止是“恶意干扰报考秩序”能够解释的?泄露或盗用个人信息,可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何况如此大面积地盗用个人信息,十之八九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为。
那么,为何要有组织、有预谋地制造“报考虚高假象”?目的恐在于,以此假象迷惑报名者,干扰报考考生正常的职位选择。比如有报名者看到“徽县财政局”岗位报名者众、僧多粥少,就可能不再报该岗位。这就像企业搞“围标”,通过限制竞争,排挤其他投标人,使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所以,这件事看起来颇有“萝卜招考”的嫌疑,“被报考”的学生只是被用来“陪标”、掩护关系户的道具,从而将“萝卜招聘”合法化。
由此观之,甘肃28名学生“被报考”公务员,首先不光要查谁大量盗用了他人信息,还要查28名学生“被报考”背后,公务员招考有无暗箱操作、徇私舞弊、利益交换。对待此事,我们不只是取消这个岗位的招考,更要一查到底。
其次,这件事也警示公务员招考必须强化信息审核,从技术上补好报名程序漏洞,保护好考生个人信息。否则类似闹剧还会上演,从技防上杜绝这样的“被报考”的可能性。
最后,这也需要公考报名中建立一种审核机制。比如,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全社会对于公务员考试的监督。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