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三个月突破计划

2015年08月31日13:58  中公教育     收藏本文     

  对于国家公务员[微博]考试笔试环节的两大测查科目——行测、申论,励志成“公”的有为青年,多数是早早便开始着手行测刷题,希望通过仔细到位的练习提升自身的行测成绩。但是对于申论写作,考生或者认为没有练习的必要,或者是无从下手,致使申论一直是众多考生的“国考拦路虎”。其实,只要有科学的复习方法、坚持复习的精神,在短短三个月内,申论成绩便可以得到突破性的提升。

  一、第一阶段(备考前40天)

  本阶段是申论的入门阶段,需要夯实基础、培养各基础能力、积累素材、强化申论思维。

  经中公教育[微博]专家研究发现,很多考生对于国考有着投机心态,或者过浓的功利心态,容易盲目去追求一些申论作答模板、万能套路,以图通过简单的背诵默写来提升自身的申论成绩,但最终纷纷在成绩面前败下阵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习也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从点滴做起,夯实能力基础,才能够逐步提升申论作答能力。

  1.理论学习

  考生本阶段最核心的任务是要掌握申论作答基础理论与基本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认真练习来达到转化理论能力为实践能力的目的。考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习惯及接受能力,选择购买书籍自学或者报考培训班次。

  2.实战演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理论知识习得后,需要考生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来消化吸收理论。考生必须明白一点,做申论练习题目并不是简单地答题及核对答案,更不是拿到参考答案或者一篇范文后,记忆答案的框架结构甚至全篇背诵。考生练习题目,是为了能够通过练习去消化吸收理论知识,因此需要分析并学习的应是参考答案与范文的思维、思路、语言的运用。此阶段,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以按照申论所需要的专项能力(如: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等)进行训练,每天至少保证做两道题目,每周保证完成一整套申论题目。

  3.练字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字迹便是申论书写的“利器”,此阶段,考生需要坚持练字。字迹对申论影响虽然不能明确量化,但是可以在潜移默化间影响考生的申论成绩。很多申论阅卷人反映说,对于字不好看的试卷,其秉持的是能扣分就扣分原则,因而必须保证字迹整洁、漂亮。考生在此阶段需要坚持每天花费半小时时间练习硬笔书法。

  中公教育专家温馨提醒:练习硬笔书法,入门一定要正,认准权威机构的字帖,从楷书开始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张弛有度。

  二、第二阶段(中间40天)

  本阶段是能力提升与模拟演练阶段,是建立在前一阶段打好了扎实基础之后,针对考试进行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因而本阶段需要重点完成的任务便是真题练习。

  历年真题是备考阶段了解命题趋势和命题规律的唯一来源,所以考生要去认真演练真题、分析真题,把握题目命制的特征:包括主题的选取、材料的组合方式、材料来源、设问的规律等,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全方位认知申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而,在此阶段,考生可以每4天一套真题的速度完成练习,每当作答完毕后,需要对比答案找出自身的不足,巩固理论知识、调整作答思维,这样坚持,便可以在40天的时间内完成10套真题的作答及详细分析。

  在本阶段,由于需要仔细对比研究真题的答案与自身作答,因此,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选择正规机构和出版社出版的真题书目,避免因答案质量不高,影响自身申论作答思维的建立。相信广大考生有了真题演练的积淀,后期模拟一定能够有所突破。

  三、第三阶段(考前10天)

  本阶段是冲刺阶段与巩固回味阶段。

  这一阶段,考生的首要任务便是调整心态,经过前两个阶段高强度的复习备考,加上本就临近考试,此时考生的内心压力较大,而这样的心理状态不利于考生在考场上发挥正常水平。因而,考生必须要调整心态,将“毕其功于一役”的得失心放平和,以平和而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

  同时,这一阶段,并不建议考生大量刷没有练习过的新题,而是需要总结回顾之前自身在作答环节出现的问题,逐一加以破解,力争不将问题带入考场。

  中公教育专家相信,有了“听说读写”全方位的练习与三个阶段分工明确的练习,考生一定能够马到成“公”!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公务员考试国考申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