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3

导语

  迈下三尺讲台,执掌教育集团。

  李晓辉担任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已近1年。交谈中,他没有刻意掩饰对讲台的深深眷恋,在那里他足足度过了27载春秋。“凡是我教过课的学生,我都希望他叫我老师;我没有教过课的学生,我希望他叫我校长。”

  如今的李校长似乎也已适应了掌门人的快节奏生活。每天在开会、听课、应对各种问题……的无限繁杂中度过。他坦言:“这比之前更累了。”但一有闲暇时间,他还是保留了“琢磨事儿”的爱好,琢磨这场没有终点的“求真”实验要如何继续?

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作客新浪教育《校长来了》栏目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作客新浪教育《校长来了》栏目

正文

  【不逾矩、有勇气,守住一所百年老校的底色】

  北师大实验中学成立于1917年,前身为师大女附中,1978年之后正式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实验中学”这个名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而来。历经沧桑,它犹如一条奔涌着的河流,至今仍源源不断地为现代教育输入深厚的文化力量。

  在李晓辉校长看来,厚重的文化积淀正是学校的“财富”。融会贯通先贤的智慧,承前启后做更具时代特色的教育。在2017年百年校庆时,全校教师一起梳理了实验中学的文化传承,总结出“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包容、担当”六个关键词,这便是实验中学的底色。

  再细细追问,最能代表实验中学理念的是哪个关键词?答案是“求真”二字。“谁都不敢说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符合规律的,但是我们要按照教育规律做教育,其实就是在追求教育本真,是求真。”

  “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从“求真”到“实验”再到“真理”,三者之间天然的逻辑关系让生物教师出身的李晓辉意识到了一所百年老校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是一所“老年学校”,在传承与变革的激荡中,它要保持青春与活力。

北师大实验中学百年华诞庆祝活动,校友云集共享喜悦北师大实验中学百年华诞庆祝活动,校友云集共享喜悦

  而接下来的求真实验,着实要考验一位掌门人的勇气与魄力。外界不少人知道,实验中学对高中阶段有个大胆的教育模式叫“二一分段”,即在高一和高二时,学校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上,但到了高三这一年,目标非常明确:专注于准备高考(国际班则准备留学申请)。在最合适的时间,遵循常识与规律,做最合理的安排,这是属于实验中学的“大型系统工程”。

  不为了“应试”让学生苦行僧般地消耗三年时光,也不单纯为了“素质教育”而牺牲掉选拔性考试的成绩。在这场非此即彼的艰难博弈中,最终要实现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李晓辉校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更像是一位心思缜密又大胆的将军,不放过教育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细小问题,仔细分析、个个击破;同时又大胆放权,他非常欣赏任正非的一句话,“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显然一线老师们最能听见炮火声,把权力分给他们,教师才有了自由施展的空间,教育才有活力。

  但问耕耘,也问收获。谈及成绩,实验中学高考文理科成绩一本录取率常年保持着百分之百的通过率,国际部近年来97%以上的毕业生被美国前50名大学录取,或许就是这场“实验”结果的侧面证明。

  【捕捉生命的律动,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生长】

北师大实验中学学生自导自演音乐剧《妈妈咪呀》排练中 北师大实验中学学生自导自演音乐剧《妈妈咪呀》排练中

  当然,成功的教育是不单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校长面前的重要课题。李晓辉校长十分清楚,“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这背后隐含了一个意思,即使没有教育,人也一定会从自然的生命体变成适应社会的生命体。学校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影响孩子,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80年代的实验中学将“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作为育人目标。何为英才?李晓辉解释,“最朴素的理解,便是在学生未来所处的领域中,是领军拔尖人才。”

  发展到今天,实验中学将培养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完成阶段性的现实目标——升学;第二个层次,为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即培养孩子“四会”(包括: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第三个层次,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的发展,培养能够起积极引领作用的英才。

  除了引领学生取得优异的阶段性考试成绩,“教育应该是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李晓辉校长简单概括,认为这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三件事”:带领孩子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认识自我。因为孩子们对实现自我的冲动和要求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压制的。教师的价值,就恰恰在于用宽广的知识和经验来引领孩子,并在可能性和结果中理解他们,在与孩子们的思辨与笃行中帮他们认识自己,遇见那个更好的世界。

  【教师,成了这所学校“成与败”的关键】

  对于一所学校、一节课堂而言,教育教学的生命力永远都和教师的“知”与“行”相连。面对一系列改革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李晓辉校长深知只有设计出更能适应动态变化的学校机制,制定出更加精细化的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带动全体教师发挥出更高的“人效”,调动全校资源发挥更高的“系统效率”,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未来。

  李晓辉认为,学校发展、变革的关键因素是人。然而,现在国内的师范教育,是没有提供给师范生足够的实验、实习机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拿到教师资格证之后,就会直接进入到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很艰苦、漫长的过程。”新教师如何认识自己、热爱教育工作、认同学校理念?这需要时间,实验中学在探索中找到了“实习制—— 职前培训——师徒制”一整套培养方案。

  “实习制”,同时也是学校与教师的相互选择环节,它所承担的任务不止于给优秀实习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平台。实习教师与在校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试讲、正式授课”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判断的过程,“我是不是真的适合当老师?”“我是不是能够适应实验中学的节奏与步伐?”与此同时,一起并肩奋斗过的正职老师还担任着“考官”的角色。他们也在默默观察实习教师适不适合在实验中学教书?能否融入集体?是否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以此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判断。“职前培训”,则是帮助新人快速、全面了解学校,认同学校的过程;“师徒制”,是新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碰撞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更多时候,教书育人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教育的过程常常是帆过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李晓辉校长似乎深谙其中奥妙,在激发教师成长上也“无为而治”了。“无为李校长”眼中,一名优秀的教师是要带着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认识自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学校文化价值的引领,教师群体见贤思齐的自我革新意识尤为重要。

  在实验中学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学生要给老师打分,但老师们的得分却不影响学校对他们的评聘。“打分如果低了,老师的压力得有多大?”李校长的反问着实让人不解。但他却坦然地解释,这个数据就是老师自己看,看这个班级的孩子对他哪个方面不满意,然后自己去改进。“我总是相信,其实所有人都是见贤思齐的,谁都希望个人的价值得到承认,而我的价值得到承认的一个大前提就是我的本领增强。”就这样,“见贤思齐”的文化价值在实验中学的校园四处飘荡。教师之间发现问题、改进、优化,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文化现象。

  当然,“无为”校长对老师们还是有要求的,他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是敬业、专业、有业绩的,但在孩子们眼中,一名优秀的教师或许应该是有爱心、公正、专业能力强的。两者并不冲突,共同组成了实验中学教师们不断追求的终身目标。

  目标之外,李晓辉校长还是有底线的。他对于教师的底线,只有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你要有本事,你就去激发孩子,努力激发不成就陪伴孩子,但别去毁孩子。”

  【一场“彻底而不留死角”的改革,悄然发生】

  比起惊天动地的重构,一个个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变化,足以展现学校的精神价值。说起教育改革的话题,不少人容易把它一般化了。改革的价值在于什么?李晓辉认为,“改革的价值就是在于整个的世界是变化的,原来的做法只可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正确,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可能就变得不正确。”

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畅谈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之路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畅谈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之路

  因此有人说“教育,一定要改革,才有活力。” 纵使这种变化对于学校中的每个人来讲,都需要克服惯性,而且有难度的。但属于实验中学的变化,正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发生着:

  ● “PARB分层教学体系”,解放人

  “与之前相比,由于教育政策的变化,教育均衡后学校内部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大,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要变革。”就这样,实验中学展开了一个叫做“PARB分层教学体系”的变革,P是Professional专业级,A是Advanced高级,R是Regular标准级,B是Basic基础级。 李晓辉介绍,面对大多数学生,学校开设的是R标准级(教学);在R级之下,开设一个B基础级教学;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就可以选A高级;如果学生甚至想参加学科竞赛、大学先修,就可以选P专业级。

  在李晓辉看来,这样的变革目的只有一个:“增强活力,解放人”。解放了人之后,人就具备了活力,个人有了活力,他的潜力就无限了。

  ● 成立“学生综合评价中心”,给教师工作做减法

  如今学校的整体生态与十年前的生态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传统的学校生态或者组织机构,来适应现在的情况是有一定难度的。以往的做法是做加法,新出现一件事情,就新增加一个部门。但当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之后,学校的相对固定信息变少了,于是李晓辉校长选择了“做减法”。他带领教师理顺工作内容,成立“学生综合评价中心”把教师的事务性的工作减少。

  这个“学生综合评价中心”,汇集了孩子的学籍、每次考试的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将会一直有“大数据”相伴。所有的数据整合到一块,不仅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精准的参考,还减少了教师的事务性工作。

  ● 升级“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增设学校“应变”机制

  从一个学校的角度而言,它不仅要解决日常教育事务,也要思考教育中的变化。如此看来,学校夯实基础业务,增设动态管理机制就变得至关重要。

  实验中学将传统的教科室升级为“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在研究院中除了传统的做教研、科研、课题管理等工作外,还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工作,学校将项目分成两类,一类叫常设项目,如学生成长指导项目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学校范式研究的项目组等,这些都属于常态项目。

  同时,实验中学还增加了一个动态项目组,要发现问题、攻关解决。这项工作可能是一个部门做,也可能是跨部门做,甚至可能借助社会力量来做。在李晓辉看来,“动静结合”的组织机制,将来会成为学校新的发展点、生长点,它将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 稳步慎行,探索集团化办学

  近年来,实验中学一直在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面对不同区域、发展到不同阶段的学校,要想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实验中学的策略是“稳步慎行”。

  “传统的学校是提供菜单的模式,学生到这儿就得吃菜单上的固定菜品,没法自主点菜,现在不同的孩子需求不同,学校其实也是一样的,不同学校之间的发展怎么可以按照一个方式来发展呢?”李晓辉认为,教育集团在做均衡发展、平衡不同学校之间关系时,应该走有各自特色又相对稳健的路线。

  2014年,北京市二龙路中学与实验中学融合,更名为北师大实验二龙路中学。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原来二龙路中学的老师,真正成为了实验中学的老师,他们依然在实验中学的讲台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育质量没有因为融合办学而下降;

  2015年,北京华夏女子中学与实验中学融合合并。由于两所学校空间距离较远,于是采用了“浸润式”的融合方式,保留女中独有的优秀特色;

  这其中的成功经验究竟是什么?李晓辉认为,关键还是教师。此前的两所学校融合办学,都采用了教师到实验中学本部临岗的培训方式,老师们直接带班级、上课,在实践式培训中完成教师的快速成长。

结尾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美丽的操场一景(素材图)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美丽的操场一景(素材图)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李晓辉非常赞同这个说法,但顶着“名校”的压力他还是打趣道:“放在我身上,是反着的,是一所好学校可能造就我成为一个好校长。”如果问他希望给这所学校留下点什么?他对自己的首要要求是:“学校的传统不能在我这儿丢了。”

  “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路。”已经在这所学校守候了27年之久的他,还希望能够把实验中学办成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学校范式。

作者手记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这句话放在李晓辉校长身上,别有意味。他是朴素的、真诚的、认真的,就在这场将近2小时的访谈结束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汗水浸透了李校长的衣袖。

  对待教育,他甚至是保守又敢于冒风险的,顾全大局但也不放过小细节,他要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教育环节、学校管理安排的丝丝入扣才肯罢休。

  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校的工作人员……他们都需要用爱呵护,然后静待开花、结果吧。

花絮:快问快答

栏目介绍

  校长来了,是由新浪教育重磅打造的校长深度访谈栏目。聚焦国内外校长,通过深度谈话模式,将前沿教育改革理念与现代校长人格魅力相融合,力图穿透中国教育发展的迷雾,全方位、真实、立体地展现校长群体鲜活与真实的一面,并为现代教育改革寻找独具影响的教育范式。

主创团队

  • 雷蕾雷蕾
  • 马欣马欣
  • 潘程潘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