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特级教师、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
导语
周建华校长实实在在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他始终坚持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狠下功夫,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一路追寻更美好的教育。正如他本人所阐述的,也是他真真实实在教育中所实践着的。
正文
家长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多年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在人大附中的教育实践来看,优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出来的。而且父母的陪伴的保鲜期也就是十余年,孩子的8岁至18岁左右。因此,一对好的父母要胜过200多位好老师,为什么说是“200多位”呢?因为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大概要接触200多位老师。
第一件事 帮助孩子认识“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引导孩子逐步确立人生目标。因为有了人生目标,孩子才会有学习的目标,它明确了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这样孩子长大了以后才不会得“空心病”。特别是孩子进入大学,“空心病”的现象越发严重,这个与我们在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没有对孩子进行“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的教育、没有引导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思考是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实际上简单来说就是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我们经常说三句话:有德无才干不成事、有才无德干坏事、德才兼备干成事。因此,要成才,先成人,要教育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父母实际上是孩子的底片,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要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那么父母首先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我们的孩子要面向未来的社会的,那么未来社会有什么特征呢?未来社会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未来具备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培养孩子接受未来社会不断的变化、要适应变化、要主动去应对变化。当然如果你能够成为一个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的人,那么还要引领这种变化;我们要培养孩子学会树立正确的目标、学会正确地树立目标;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极容易学的好,有情趣的家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件事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的良好的习惯有:按时作息的习惯;认真听老师的课,认真思考,认真记笔记,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及时订正,化错为对的习惯;与同学交流、质疑、探讨的习惯,;限时限量完成作业的习惯;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习惯。在人大附中,孩子们经常说:“优秀是一种习惯”。第一要刻苦,要舍得花时间,每天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养成习惯;第二要讲究方法,要少走或者不走弯路;第三要咬牙坚持,千万不能松劲;第四要创造好的环境,可以几个人约定,也可以班级倡议,大家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第五不找借口、不逃避;第六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习惯于为他人服务。
第三件事 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了好的习惯以后,还要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许多家长陪伴孩子的时候往往比较粗放,实际上在有效的陪伴时间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其实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一种陪伴,也是对家长的要求最高,也是最精细化的。
第一,我们要让孩子喜欢学习。在人大附中,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浓的,因为他们经常讲:“因为喜欢,所以不累;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喜欢,所以快乐”。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动手实践、讨论情境,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经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就非常有启发。第一,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为学生在学校的大量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学习兴趣他更多的在课堂上激发,也在课堂上外显。第二,我们在课堂要更多地采用动手实践、学生讨论、启发、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第三,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会学习。既要听中学,从教师处获得间接经验,又要做中学,在练习中获得直接经验。会学与不会学是存在差别的,会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想学的前提下,如果会学,就会学的好,就会更想学,后期会更容易走向成功。那么反过来,如果一开始不会学,比如说我们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就面临着一个学习方法的重大转折,他一开始不适应、不会学,但我们家长和老师介入帮助和改变学习方法以后,孩子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但是如果孩子不会学,我们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及时的介入,这样的孩子就不想学,因为他学的很难,不想学以后就更不会去学,这样就有可能走向失败。所以,会学习是很重要。
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什么?“四环一步”学习法。四环主要针对上课,一步主要针对复习和总结。上课要抓住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梳理,作业,再预习。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环环推动。在预习阶段,要复习旧知识、查清新知识、找重难点、尝试课本练习;在上课阶段,要专心听讲、当堂弄懂、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在梳理阶段,要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看参考书,这个环节是可以事半功倍的;在作业环节,要审清题意、寻找思路、正确解答、题后回顾。在复习和总结阶段,有四个要求:融会贯通、查漏补缺、强化记忆、总结规律。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把“软件”变成“硬件”,比如习惯是软的,好习惯背后有好方法,他受益终身,所以好习惯坚持了,就会飞速进步。而好习惯与好的基本功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同学们就要追求:我亦无他,为基本功熟尔。因此,要将“软件”练成“硬件”,第一强调规范,养成规范的习惯,不留短板;第二限时限量训练到“软件”变成“硬件”;第三追求对规律、对思想方法对独特领悟,打造“长板”。
第三,善于学习,还要获得能力的支撑。因为会学是掌握学习方法,善学是提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我们通常分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五大类,通常指的智力因素往往也主要是这五个方面。第一,注意力非常重要。例如听课,我们要集中注意力,而且要调动有意的注意,分心就是学习的大敌。注意力可以比作“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不打开它,智慧的阳光就无法透进心灵,智力也无法得到发展。第二,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学习离不开观察。第三,记忆力。“记”是一个硬功夫,也是童子功,我们实际上遗忘是非常厉害的。我们要不断地去记忆,要把“软件”记成“硬件”,记“出错”及“纠错”的方法。第四,想象力。就是对已经获得的一些表象进行加工。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有意想象,不论学习哪一学科,对知识的理解和科学概念的形成,都要借助于想象力。所以,想象力是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第五,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可以讲是学习中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方法。那么,我们怎么样提高思维能力呢?学习中的三种思维活动,首先是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上。比如,数学教材,它可能体现的是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历史教材体现的是历史学家的思维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备课、上课需要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然后介绍给学生,学生要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去领悟科学家的思维,再形成自己的思维活动。
家长怎么帮孩子找到自己合适的方法?可以借助于老师,另外,家长也可以直接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交流,第一个要求是:要对上“频道”,在教学中、在与家长谈话中,经常对不上“频道”的情况很多。第二个要求是:就学习,进行亲子沟通。就三个维度:是否想学?是否会学?是否善学?从三个层面出发:学习的优势是在哪?不足和原因是什么?对策是什么?结合三个策略:引导孩子自己努力,家长观察孩子的状态,借助于老师的反馈,对效果进行评估。分为三个阶段:在小学注重培养习惯,在中学关注状态,在大学保持良好的沟通。第三个要求是:亲子在一起,与老师沟通,因为老师是最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的,有许多家长是第一次做初中孩子的家长,但是很多的老师是第N次做初中孩子的老师。
第四,家长要学会判断孩子的学习状况。可以分别从书包、课本、作业本、练习册、考试卷或者与老师进行交流来判断。
第四件事 帮助孩子在该发展智慧的时候不要发展恋情
初中阶段孩子们情窦初开,这是正常的。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热爱孩子。
处理早恋的基本策略。有效沟通,分析原由。对于由于是美好的感情,爱慕异性的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孩子,如何让自己做的更好;对于由于是随大流,是因为空虚,我们要引导孩子如何让自己更加充实、更有魅力。
因此,我们要切记“一棍子打死”,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将孩子物理分开。这些都是不理智的做法。
第五件事 让厨房有热气:让孩子爱劳动、有情趣
我特别重视这一点,我们说厨房有热气,就是有人间的烟火气,家庭才有温情、才有情趣。孩子将来长大了,我们要留住孩子的心,先留住孩子的胃,要有妈妈的味道,要有爸爸的味道。反过来说,一个厨房冷清的家庭,是很难培养出具有高幸福感的孩子的。厨房的背后,实际上我们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劳动,通过劳动来塑德,通过劳动来发展智力,通过劳动来健康体魄,通过劳动来帮助审美,通过劳动来创造。例如,做一份西红柿炒鸡蛋,能有创意的制作,能摆盘很漂亮,这就是有生活的情趣。
劳动至少有四类,有日常生活劳动、有服务型劳动、有生产劳动、还有创造性劳动。所以,生产劳动力有创造性的劳动,服务劳动也有创造性的劳动,日常生活也有创造性的劳动,所以劳动的面很广。通过劳动,通过厨房,我们要教育孩子弘扬劳动精神,保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形成四个观念: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总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一定要让孩子多动手。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劳动过程观: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劳动技能观:业精于勤荒于嬉;劳动成果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劳动关系观:认识劳动与经济、劳动与法律、劳动与职业、劳动与健康的关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呢?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讲,需要灵巧的手,会操作能物化;需要聪明的脑,善思维能创新;需要温暖的心,会交流能合作。
有家长下决心:“再读一遍初中!”我想,明天,您和孩子一定会感谢今天奋斗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