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白领男人的职场困惑:工作狂老板让我身心俱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2日 11:37   FT中文网

  我经常会听到身边的哥们抱怨,他的老板是个“工作狂”,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还老爱叫上一帮员工集体加班。

  事实上,在这位老板身体力行的带动下,我这位哥们也成了一个“准工作狂”,不但工作时间拒接私人电话,周末聚会也总是不见人影儿。你要问他是痛还是快乐着,他一准儿会告诉你——这生活简直不是人过的!可是,就是这种“不是人过的生活”,他还是上足了马力卯着劲儿,有滋有味地过着。难道,“工作狂”也是有瘾的?

  我觉得,很少有人天生想当“工作狂”,基本上都是被逼出来的。比如一个餐馆小老板,每天早上6点开张午夜12点打烊,关了门还要算账数钱到手抽筋——他倒是想歇着呢,但可能吗?熬啊熬啊,小老板的生意越来越好,资金越来越多,还雇到了得力助手——这个时候他是不可以放个大假晒个太阳了呢?没戏!人家正忙着踩点考察,张罗着开一家分店呢。就算他成功地开了一家分店,他也歇不下来,有第一家,就有第二家,只要小老板没有丧失事业心,他就摆脱不了“工作狂”的命运。

  人的事业心源于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渴望,换句话说——不是为了理想,就是为了钱(咱不用“名”字,别把理想庸俗化)。

  可是,事物总在不断变化发展。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红色一代,要么在坚持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螺丝钉精神,要么吃够了贫困的苦头一切向“钱”看。七十年代的人还怀着那么点校园诗人的情怀,总是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为工作表现不够完美而懊恼。

  现在,越来越多八十年代的孩子们也走上了工作岗位,和前辈们相比,他们吃过的苦少了那么一点,享过的乐多了那么一点,又被剥夺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可能就随意了那么一点——少了点理想主义,多了点个人主义;少了点奉献意识,多了点享乐精神。

  前一阵子,我看到Universum做的一个有趣的就业调查。在完成有效问卷的16168名中国重点高校大学生中,超过半数者认为毕业三年后要实现的职业目标是——“平衡个人生活和事业”,只有35%的人选择“进入管理阶层”。

  高校大学生?应该是85后吧!看来,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追求生活品质,越在乎“付出”和“得到”之间的平衡。当年的摇滚女孩罗琦曾经唱过一首歌——《该得到的我都要得到》,这句话可以送给我们的80后。

  如果调查对象是70年代的师兄师姐,我打赌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管理层”——因为70后小时候多是艰苦朴素过来的,看的是没有闭路线的黑白电视,吃的是酸菜稀饭窝窝头,课桌上刻的是“早”或“勤”字,笔记本上抄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懂得管人永远比被管强,他们衡量成功的标准往往是事业而不是生活。

  我发现,我居然和他们很相似。虽然毕业三年后我并没有进入管理阶层,也没有变成工作狂,但是,每当祖国和人民召唤我的时候,我都会挺身而出,哪怕家里的粥还在火上热着,电表里的字已经到了负数,我,还是选择奔向公司加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