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高考计划的下达,今年的高考进入了新一轮备战,记者就今年高考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计划数与报名数比为1∶1.45
据教育部及市教委计划部门初步汇总,预计今年普通高校在北京招收参加全国统考考生的招生计划约为43300人左右,比去年的计划增加4870人,约增长12.77%。目前初步预测全市报名人数62892人,比去年56003人增加6889人,增长12.3%。计划数与报名数相比大约为1∶1.45(去年1∶1.46)。
在62892人的考生中,文科18584人(去年16806人),理科44308人(去年39197人);应届生为53475人(去年50287人),往届生9417人(去年5716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单独招生的计划为6272人;面向中专、职高的师资班的计划为224人;面向中师的初等教育师资班为800人。合计为7296人。
-高职专科与其他专科同批录取
今年高职专科将与其他专科均按专科一个批次录取。在单独招生考试部分,高职将进一步探索完善“3+X考试模式的改革,对“X部分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考试时间均由学校自主确定。专科录取将只有一个批次,不再分专科I和专科II。今年由于进一步放宽报考年龄的条件。取消“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未婚”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加分奖励面加大
今年保送生名额进行了压缩,但新增加了市级优秀学生评选,以及见义勇为者的加分条件。市级优秀学生在录取时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定录取。市级三好学生的照顾政策不变。对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人员,在录取时,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对于事迹特别突出的,还可在学校同批控制分数线下20分以上,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
-三种志愿填报方式各有利弊
北京教育考试院吴凤臣主任介绍说,2000年录取工作结束后进行了多层面、多形式的座谈和调研;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进行了综合分析。部分考生家长及多数大学、中学、区县招办呼吁调整为考前填报志愿。同时大家认为2000年尊重多数考生的意愿,安排在通知考生分数后填志愿是个有益的大胆尝试,但是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应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恢复高考以来的20多年,本市基本上都是考前填志愿,只有1989年、1999年和2000年为考后填报志愿,其中1989年、2000年的考生是在知道自己分数和全市分数线的“相同背景”下填报的。两年录取结果反映出志愿分布的不平衡比其他年份更加突出,一方面,考生容易“扎堆”,另一方面,招生学校容易“断档”,这都损害了考生的利益。二是通知成绩后填报志愿,考生往往认为心中有数,但只知个人分数,不知整体情况,忽略了整体分布的复杂性,最后还是很盲目,结果依然不满意。高校无法向考生提供负责任的相对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三是使考生家长受煎熬,特别是给考生家长增加过重的心理负担。孩子考大学总想早点进入角色,5月份开始咨询,7月底填志愿,为期两个多月,战线拉得长。
吴凤臣认为,三种志愿填报方式都各有利弊,这个问题本身不是理论问题,只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从“知己知彼”的角度说,考生在考前填报志愿基本上能做到“知己”。实践证明各区县多年来形成的高招志愿辅导服务体系较为成熟;“知彼”即是考生想知道自己选报的学校在全市报考人数的多少、录取分数的高低,而这一点无论在考前、考后或知道分数后都是事先无法准确知道的,只有考生填完志愿,全市做出统计后才能知道。
-考前报志愿是高考科目改革的要求
从高考改革的走势看,今年教育部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在录取时一般不得调整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总量,同时原来部分高校2%的计划调节权已收回。面对不可避免的“考生扎堆”现象,学校靠增加计划来调节的能力受到更大限制,如继续采取“公布成绩后”填报志愿,可能会由于高校无法通过调节计划“消化”高分考生,使1989年、2000年表现出的情况更为突出。另一方面,近几年要出台的高考科目改革,增加了高校和考生的选考科目,必将使考后填志愿的试验中断,从而缺乏了连续性,丧失试验的意义。
-保送生资格变严
今年保送生的招收工作中,按照教育部“缩小规模、严格标准和严格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政策调整。保送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方具备保送生资格:⑴市级优秀学生;⑵在高中阶段获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北京市赛区一等奖和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⑶根据原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在北京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举办的“三年制高中理科试验班”中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牛金荣)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