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今天从北京市高招办确认:今年北京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时间恢复到考前。
据介绍,恢复高考20多年以来,北京基本都采取考前填报志愿的方式,只有1989年、1999年和2000年为考后报志愿。其中,1989年和2000年的考生都是在知道自己分数和全市分数线的“相同背景”下填报志愿的。
而这两年录取都形成“两极”结果:一方面,考生容易“扎堆”,另一方面,招生学校容易“断档”。志愿分布的不平衡比其他年份更加突出。
北京市高招办有关人士从考生、学校和家长三方面详细分析了考后报志愿的不利因素。
对考生而言,通知成绩后填报志愿,往往认为心中有数,但因为只知道个人分数,不知整体情况,从而忽略了整体分布的复杂性,最后还是很盲目,结果依然不满意。
对高校而言,无法向考生提供负责任的相对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
对考生家长而言,更是备受煎熬,尤其是增加过重的心理负担。家有考生的父母总想早点进入角色,5月份就开始咨询,7月底填志愿,为期两个月的战线拉得过长。
综上所述,北京市高招办又进一步阐明考后报志愿的好处。
从填报志愿的时间来说,3种方式各有利弊,只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从“知己知彼”的角度来说,考生在考前填报志愿基本上能做到“知己”。实践证明各区县多年来形成的高招志愿辅导服务体系比较成熟;“知彼”即是考生想知道自己选报的学校在全市报考人数多少、录取分数的高低,而这一点无论在考前、考后或知道分数后都是事先无法准确知道的,只有考生填完志愿,全市作出统计后才能知道。
从高考改革的走势看,今年教育部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在录取时一般不得调整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的总量,同时原来部分高校2%的计划调节权已收回。面对不可避免的“考生扎堆”现象,学校靠增加计划来调节的能力受到更大限制,如继续采取“公布成绩后”填报志愿,可能会由于高校无法通过调节计划“消化”高分考生,使1989年、2000年表现出的情况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从高校改革的趋势看,近几年要出台的高考科目改革,增加了高校和考生的选考科目,必将使考后填志愿的试验中断,从而缺乏了连续性,丧失试验的意义。(原春琳)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