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卫慧--再看鲁迅及当代文学
http://edu.sina.com.cn 2000/06/07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wyz168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网上对卫慧小说的纷扬评论,其次是近来读了一篇文章,分析金庸小说为何如此鼎盛。这篇文章当然举了许多原因,其中有一句提到"金庸和张爱玲的小说现在那么受欢迎","而那些曾经在新文化运动中风骚一时的文章,现在却归于沉寂……"原文大意如此,我可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下面有许多分析,也不必多说。
这句话使我想起了王朔《我看金庸》中的一句话:"以前女人谈情调时总说琼瑶,现在好了,全改张爱玲了。"尽管王朔说了许多不讲理的话,这句话还是很让我觉得有趣而心会。《上海宝贝》、《告别薇安》、《纽约假日》、《上海的金枝玉叶》……或怀旧或虚幻,或在自我的空间中呓语。既然有人喜欢它们,这也说明至少它们也有自己的共鸣对象。
陈丹燕的小说,我喜欢她玻璃般流丽的文字,细腻的情节,很感动,但并不能感到震撼。印象中她很喜欢描述优雅,哀怨的,衰落贵族的,加上一些历史的沧桑,各式的优雅,只是通通经过了作者一厢情愿的拔高。
相比之下,杜拉只用几句话就写活了优雅,而且还不是她追求的主题。
看《上海宝贝》,看到一半就有些读不下去。张扬的文字里没有张扬的内容,想要惊世骇俗又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许我是以己度人了,或许四年前的我会喜欢这样的文字,敏感的想象再加上疯狂的作料,很可以做为叛逆的旗帜。其实性爱的描写只不过尔尔罢了,完全不值得大家说来说去。
至于《告别薇安》,看完后,第一个感觉是很喜欢。巧妙的情节,干净的背景。然后呢?然后就是什么也不记得了,不记得到底看到过什么。
过于精致干净的告别薇安,不在人的心上留下任何痕迹。
于是想到了鲁迅。
其实鲁迅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了很久。不少朋友对他已相当不屑,"没有生命力"一个朋友说:"只是政治应景文章。"
我没有异议,因为当时的我正恋着苦雨斋主的精致散文。我喜欢那种淡淡的哀愁,美丽的笔触,散淡闲适的文风。况且我早就对鲁迅尖言批判"人性说"很怀疑,五十年后的今天,流行的正是这些人性宜人的文章,而不是"横眉冷对"可是现在我却想起了鲁迅。
倒不是中学时代所接触的鲁迅。我还记得当时一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看到目录里的"鲁迅",让人厌烦。从初中到高中,每学期必有该老先生尊笔,好象全中国的文人都死光了!
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再到文章意义,再好的文章,一旦到了中学语文课堂上,就惨不忍睹。事物总是在宣传中丧失了其本来的面目。
可是今天,我却一再想起那个独坐槐树下,任由冰蝉一点点从树上落到颈里的峥骨书生。没有再多的言语,只是洗练的寥寥数语,可是每每读此,真有大哭三声的冲动。写老栓专心的走着,似乎已忘了周围的一切,如此的传神之笔。读《伤逝》是在看过电影之后,电影拍得平平,看书时一再感叹鲁迅能用如此枯冷的笔调写尽人生的种种无奈,希望,幻灭,伤恸,到彻底的麻木。在文字的运用上,如此老辣!
曾有台湾作家评说鲁迅、巴金、老舍。认为他们的小说之所以在当时非常受欢迎,是因为他们的笔直触当时的社会现实,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动荡时代,选择做隐士,逍遥书斋,以不变应万变;
还是选择面对现实,直视人生,在纷扰浑浊的世俗中,明知往往是非莫辩,但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在这一点上,我更欣赏后者所为。
也正因为此,我更加欣赏鲁迅,无论他是否曾经为了一支香烟而与胡适闹翻,也不论他的睚眦必报是因为早年受人欺凌,还是兄弟不和所至,当时当境,普通百姓需要的是尖锐的批判,辛辣的嘲讽,而不是磕瓜子、听芭蕉夜雨的闲情逸致。
倪匡评郭靖时说他的形象过于完美而接近虚假。其实郭靖完美在哪?
他资质平平,相貌粗大。所不同的只是他"侠之天下"的义气,而且因为不聪明,所以没有想到过象范蠡一样的泛舟五湖。也没有想得太彻底,反正天下恩怨是非难分,不如退隐江湖,自持清白。他老老实实的面对自己的责任,维护心中的正义。郭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也是一种意义上丰碑。
这和虚假于否无关,因为人性中有超越的一面。我不喜欢倪匡这句自以为聪明的评价!转载自e龙西祠胡同
时代变换,太平时期的人更喜欢读太平意境的小说,这也无可厚非。
但以此而认为直面现实的作家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不也是在以一时论英雄么?
突然想起了鲁迅,在看过种种优雅哀怨疯狂后,我想起了鲁迅。
我们可以拒绝高尚,但我们不能嘲笑高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