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网络文学> 不吐不快> 新浪文教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文化乞丐杂谈

http://edu.sina.com.cn 2000/08/29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南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味道比较浓厚的一个朝代,不光是文人执政,文人带兵,甚至连乞丐也出现了一种文人式的,当时叫文乞,也叫文丐,大约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文化乞丐吧,还有一个比较带有侠气的名字,叫丐士。陆游有一首诗,说的就是这些丐士,这首诗名字叫《赠丐士》,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宋朝的文化乞丐的状态及文人对他们的看法。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志士宁闻毕世穷,此间从古混蛇龙。尚能忍耻墦间祭,安用追惭饭后钟?

  一般的乞丐总是蓬头垢面,沿门托体的形象,丐士则不然,他们大多衣履整洁,满腹经轮,出入大人先生之门,只是一时未遇,穷困潦倒而已。从陆游的诗中可以看出,宋朝一般的文人对丐士是同情的,普通的认为是才志之士,绝不会潦倒一身,所谓鲛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有时为了生活,只好忍耻去吃墦间的食物,这里的墦的坟墓的意思。《孟子·离娄》中有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人,经常外出吃饭,每次都是醉饱而归,他妻子问他去那里,他就说是富贵人家请他吃饭。一次他的妻子就暗地里跟着他出去,结果发现他是在偷吃坟墓上摆的祭祀的食物,这一处吃完了还不够,又到下一处去吃。战国时侠义甚浓,出去偷食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孟子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什么有文化的人,但他也耻于承认。而宋朝的丐士则公然把这样的偷食当作一种生存手段而不以为耻,反以忍辱负重来开脱,可见到了宋代,以往那种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古风早以荡然无存。

  宋朝的丐士除了偷食,还有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是到寺院里趁食,陆游诗中饭后钟讲的就是这样的事。这些丐士经常带了寺院后已经听到了寺里的饭后钟,不过他们也不觉得有什么惭愧,照样厚着脸皮去要吃的。王保定的《樜言》有一个故事很有名,讲的就是丐士在寺院混饭吃的事。有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叫王播,其实也就是文化汽丐,他在扬州的一坐寺里趁饭,寺里的僧人比较讨厌他,一次就故意吃了饭才打钟,王播听到钟声赶到时,饭已经吃完了,他就在寺里题了一首打油诗:上堂已了各东西,惭愧者黎饭后钟。不过这个故事后来落入了才子佳人似的俗套,这个王播后来登弟迁官,出镇扬州,故地重游,看到了这首诗已经被和尚用碧纱拢上了,他就续写了两句:二十年前尘扑面,如今始得碧沙拢。当时和尚们的狼狈惶恐和王播的志得意满可想而知。

  其实和尚们没什么可惶恐的,倒是曾经来这趁食的王播之流应该惶恐才是。不过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当时的文人地位是很高的,和尚们能够容忍他们趁食,大概也是看上了他们以后能飞黄腾达,所以做一种投资。这些丐士一般是有文才的,但往往出身贫寒,在怀才不遇的时期,也只好放下架子去趁食偷食。自唐朝开始,中国就一直存在这样的文丐,他们的生存方式有三种,一是到寺里趁食,一是沿街卖文,还有一种是以诗文“干揭”权贵。这三种都不是什么光彩之事,相比之下,前两种似乎更有骨气一些。

  到寺里趁食是最常见的。佛教徒四大皆空,势利眼较少,不少的文人就寄住寺院读书,顺便也趁食渡日。在宋朝读书人和僧侣的关系很密切,很多著名的文化人都和僧人有良好的朋友关系。和尚受到十方供养,布施回施,都是很正常的事,他们在和尚吃饭的时候,就一起进食,被称为赶斋,和别人一起排着队领取事物,叫罗斋,一般来说寺里对赶斋和罗斋是来者不拒的。三国时的吕蒙年轻时由于父母不和,他和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就跑到寺里去罗斋,罗斋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洛阳白马寺。

  沿街卖文也很多见,特别是在话本戏曲里常能见到这样的描写。古今小说有一篇《赵伯升茶肆遇仁宗》,其中说到:赵伯升孤身旅邸,又无盘缠,每日里上街,与人作文写字。元曲《破窑记》有一段唱词:那厮每日长街市上,朔笔为生。这些话本和戏曲大多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可见卖文为生是很常见的。

  还有一种叫“干揭”公卿,其实也就是拿着自己写的诗文主动去找一些达官贵人,如能得到欣赏,大多能得到一些资助,有的甚至可因此而摆脱贫困,做这些富贵之家的幕僚或教师之类。不过这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其实得不到什么赏识,反要含羞受辱。宋朝有一首打油诗,就是专门讲的这类事:昨日厨中乏短供,妻儿啼哭饭箩空。阿娘摇手向儿道,爷有新诗交相公。破落文人的窘迫和尴尬,尽在其中,个中滋味,真是不堪了了。

  不过宋代毕竟是一个对文化人还算宽容的时代,文人的生存也还不是太大的问题,到了后来,文丐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象孔已己这样只懂得茴字有四种写法的文丐,已经难被称为丐士,和真正的乞丐已经没有区别。而在明清之际大量出现的师爷和幕僚,其实也是文丐的一种,不过他们的堕落也是惊人的,比起春秋战国时四大公子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他们更少了侠气而多了奴颜媚骨,前辈文人的气息早以荡然无存,不过,他们终究还是一种文丐,仰人鼻息,连沿街卖文的勇气都见不到了。

  现在还会这样的人,经常能在街上见到卖文卖字之人,现代文丐的景况要比他们的前辈差得多,所幸他们趁食的机会也多了许多,寺里是不行了,不过做些“干揭”之类的事还是轻车熟路的,更别说抹杀良心搞一些高级的卖文勾当,充当舆论打手,很可以做到五子登科,只是境界上就没法和他们的前辈相提并论,这也算世风日下的一点具体表现吧。

  作为文化乞丐,煮字聊饥未可厚非,只是如此自暴自弃,永远也脱不了文丐之名,文人的悲哀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俄罗斯核潜艇沉没北冰洋
马明宇登陆意甲
2000高考专栏
悉尼奥运神秘特使降临北京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