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新浪网友:三只钉子 “网络是什么?”这类问题充斥耳畔,甚至于去环卫所面试的时候,那位白发苍苍的老所长这样也微笑着问我。于是我想,我得编一个动听点的说法。可喝了三杯白开水,过了一小时之后,我不得不害臊地说:我得去趟厕所。 回来后,我总算支吾着把这个问题绕了大圈子,听上去好象不错,其实没啥内容;可他身后的秘书,一个不算漂亮的年轻小姐转过头来问:“网络文学是什么?” 我感到很绝望,头上不住地冒出豆般大小的汗珠;看到他们脸色越来越平淡,瞳人中越来越没有我的时候,我终于轻轻说了一句:靠。 这份工作算是没找到。 为了避免再次在这种毫无关系的场合碰到这类问题,我上网查了一下,搜索结果中有关“网络文学”的大约有几十万条,说什么的都有。在失望之余,我想求人不如求己,那我就再给它加上一条吧。 可是这个过程也很麻烦,鉴于对词语的敏感性,仅仅是“网络文学”的结构就让我忙了一个晚上,列出很长的清单。其中最重要的有: 网络文学=只能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 =内容与网络有关的文学作品? =在网络上首次发表的作品?(意味着后来被传统媒体发表) 究竟是偏重于网络还是文学? 我被自己问得头都大了。舍斯托夫说不要询问概念性的东西,因为没有人能给你满意的答案;奥修接着说:尽情哭吧! 我在一首诗里说:哭也无用。 我就像《愤怒的拳头》里的拳头一样愤怒了。网络文学到底是什么?是一朵长满了小虫的玫瑰?是一条横亘沙漠的肮脏的河流?是一只长满牛皮癣的脚丫子? 是一块被嚼得发苦的口香糖?是鸡肋乎?是一碟可口的青豆?或者干脆就是一条正在蜕皮的前途光明的蛇?到底是冬眠的牛蛙呢还是春天的蝌蚪?或者如“自然与人”里说的,春天来了,披上新嫩软毛的麋鹿? 我在长时间的愤怒和天问中抓住了一点东西,我认为我应该和老所长正面阐述这个问题。“网络就像一辆拉粪车,而所谓的网络文学,正如其中满怀期望去丰富土地的东西。” 我想那位小秘书肯定会睁大眼睛,恐慌地看着我了;老所长则必将为我这个接近生活的譬喻所震慑,这有利于我作以下的滔滔雄辩: 文学自然是文学,不会因为它发表在哪里而成为别的东西。这同“中国文学” “美国文学”等以地理概念来划分的,或者“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以时间概念来划分的不一样,网络文学的对面只能是“发表在传统媒体的文学”。有一类文学叫做这个吗? 网络文学只是一个简捷的代名词而已,而且也是懒人喜欢用的含糊不清的概念之一。它只能叙述这样一种现实,即该文学作品的发表地点在网络,但绝不意味着该文学作品就带上了特殊的印记--正如区分“古代”“现代”是有意义的--该文学作品无法突出一种特殊的理念。网络对文学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工具,一辆写着标语的快车,最多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助产婆--但婴儿决不会以助产婆的名义来命名。 文学自然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大多数人,平凡人,对文学有着兴趣的,并对它表示敬意的人,基本上倾向于狭义的概念。也就是说,文学是一种艺术品,有值得玩味的内涵,而不是那种广泛见于各论坛或各文学网站的糟糕的东西。并不是随便码几个字就可以被称为文学的(说到码字,小秘书点头笑了笑),要知道即使是孔子的《论语》、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归类于哲学去,它不能和文学混淆。有许多被冠名以网络文学的文章也同样不能算文学,就好象大街上平庸的画师给你画的一张像,它还不能被称为艺术品,同样的,传统媒体上的文章也大多如此。 从狭义来看,网络文学这个名词实在并无存在之必要,它存在的理由就是人们惶惑,不知道如何定义这类鱼龙混杂的作品;而且习惯于这种叫法的人,往往将传统媒体上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网络上发表之文学作品的价值分得很开。这个问题更复杂,我只能说,传统媒体能给你钱,给你名声,因此它诱惑力比较大;而我等平庸的爱好文学的人也只能在这个快车上玩一些游戏。如果网络发展得足够强大,资金足够雄厚的话,那支付作者稿费是正常的--有些甚至能开出和传统媒体一样的高价来。这些暂且打住,总之狭义文学已经没有“网络文学”这个名词的立足之地。 如果在广义文学的概念上开看,“网络文学”更无存在之必要。因为如果你认为这是文学,它便是文学了,与网络毫无关系——即使它从不发表,只停留在你的日记本里,它也仍然是文学。 我对面的两个人相视一笑。 当然,我还是没得到这份工作,因为他们认为“网络文学”是一个特殊的、有意义的概念。 好吧,你们坚持你们的,我依然坚持我的: 网络对文学来说,现在是、将来也只能是一种工具。它不能代表文学的某个特殊的现象或者观念--比如美国文学和英国文学的比较--它和传统媒体上的文章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大多数都是垃圾。 “网络文学”这个词语,若不定义为“内容与网络有关,并只描述网络上发生的事件与情感”的话,它必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换言之,贪多不得,这个词语不缩小自己的应用范围的话,它必然毫无意义,只能被人唾弃。 请作者来信与我们联系。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文化艺术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