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词语,是耶非耶 ?
http://edu.sina.com.cn 2000/04/21 解放日报
也许当你步入校园,与中学生们交一会儿朋友,便会听到许多新语新词,便会发现自己对语言的认识及想象力是多么
“贫乏”了。
不信就让笔者摘录几句给你听听---
“他是个286。”---这里的“286”自然不是一个数字概念,而是名词。“286”原指运行速度较慢的一
种电脑型号,这里是用来指人反应迟钝。
“后起之秀”---一些住校的学生现用这句成语来戏称爱睡懒觉,总是最迟起床的同学。如“他是本寝室的后起之
秀。”
“甲A、甲B”---这也被借用了,指同一年级中的快班、慢班,或成绩有明显落差的两群人。
“金钢钻”---同学们爱用坚硬无比的金钢钻来比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生。如“他是块‘金钢钻’,考不倒
。”
“软着落”---学生现借用这句飞行术语来形容某某同学补课后成绩稳定了,或安然度过了某一难关。如“某某有
惊无险,总算软着落了。”
……
在某些校园,在部分中学生口中,这种诙谐、调侃、戏谑的新语新词,层出不穷。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笔
者采访中发现,对这种校园语言的趋新势头,有人喜欢有人忧。
赞赏者认为:校园新语反映了当今中学生敢于想象和创新的精神。如东海大学的孙晓明老师说,校园新语一方面静态
地反映了当前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则动态地为学生寻找到了一条学习之外,发泄、放松的途径。当然需要分析和取舍。但用
歌名《半睡半醒之间》来形容“早自修”,将歌名《解脱》比喻为“体育课”,我看都很生动,没什么不好。至于像“酷”、
“最近有点烦”、“哇塞”等等流行语,使用一下也没什么妨碍,也许还可看作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表现。
但是,表示担忧者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工具,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文化标签”。对某些词语绝不能因其新颖、新
奇而忘却了其中的不健康成分。崇明中学退休教师俞达珍老师说:有些校园新语表现的是一种玩世不恭、游戏学习、游戏人生
的态度和一种非语法化的倾向,必须加以关注和引导。据笔者归纳,眼下对“校园新词语”的担忧,计有三条:
其一,中外夹杂。
这是指说话中常夹带外语的语词和语调。如“寝室物语”,“物语”本是日语中“故事”的意思,“寝室物语”即“
寝室故事”之意,但能听懂者有几人还有“笨得像pig猪,蠢得像ass驴”;用“yes”、“no”来表示“是”与“
否”更是司空见惯。其实,对此类语言现象,钱钟书先生早就戏称为“牙缝中夹菜叶子”。但如今在有些场合,言者竟不觉尴
尬,听者也不觉怪异。
其二,趋于粗俗。
曾见一些学生把同学请客叫做“吃大户”,背后称校长为“老板”、班主任老师为“主管”、叫班长则为“领班”。
还有,一位老师生气地告诉我,她听到一个寝室的男生竟把“女同学”称作“tissue”卫生纸、纸巾等。这类语言有的
颇为不雅、不得体,有的则说明部分中学生被社会功利诱惑而产生的一种消极认同。
其三,非语法化。
比如,在一些中学生的口头乃至作文中,你会听到看到许多诸如“很受伤”、“好拒绝”、“某班地很风景”、“十
分青年”等等语词。虽则这种语词时下不局限于校园,但正在从事汉语语文修辞的中学生也“染”上这些新语词,毕竟让老师
感慨不已。还有许多省略和短语,像“班干”班干部、“时模”时装模特等等,从语法上讲都是不规范的,也是叫人听不懂的
。
笔者在采访中也请教了一些学者专家,他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校园新词语之所以能流行,说明了年轻学子喜欢“标
新立异”的心态。语言总是发展的。但是这种发展也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要讲究科学性,要避免低级粗俗。当然亦不用大惊小
怪,视某些校园新词语为“异类”,而加以一概排斥。但是,引导和提高,是师长们的责任。因为中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
、并且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应当是规范、健康的。值得注意的是,眼下加强对中学生语言规范的引导,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正
如上外附中的几个学生所讲:“许多新语怪词都是我们从影视、媒体、广告中学来的。”由此可见,我们的语言学工作者、教
育工作者,还有包括家长、媒体从业人员都要有敏感的、正确的认识,对中学生的语言规范、语言纯洁、语言健康多多关心,
不忘引导。
(司马平华)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