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文教信息>文化漫步>中华读书报>内容




陈村周洁茹等作家谈上网

http://edu.sina.com.cn 2000/05/31  中华读书报

  2000年给人的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是:似乎在一夜之间网络逼到了每个人的面前。拿新闻业来说,不断得到谁谁被网站高薪挖走的消息,有一家报社几乎走掉了一半的编辑、记者。同时也不断听到某某网站开通或即将开通的消息,身边上网的人数也急剧增加。即使在去年,记者还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约来的稿件用“伊妹儿”发送,因为有这种要求的作者为数极少,但是现在就不得不设置了电子信箱,至少有一半约稿用它接收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狼”真的来了。既然上网的作家在不断增加,记者很有兴趣了解,作家们在网上看什么?干什么?是否在网上从事和文学相关的活动?上网对作家个人生活及其创作有什么影响?

  陈村是作家中老资格的网民了,他说,在网上主要是看新闻;找文章,到“新语丝”、“新浪”的读书栏目去找,偶尔还会在那儿发言;找资料,包括新闻背景、有关新闻背景的发言、和文学相关的资料;找软件,有时从一个链接到另一个链接,看几个大的网站有什么变化。以前他有在聊天室与人聊天、或在网上与人下棋的兴趣,现在没有了。目前他是“榕树下”文学网站的艺术总监,他得看那些网民的小说、诗歌,主持读书论坛,贴帖子,BBS很随意,有快感,它可以没头没尾,前不久吴亮写了一篇《赝品时代的写作》希望贴到网上,他就帮吴亮贴这篇文章,网上会有许多人看到。

  采访徐坤时她先问记者采访什么内容,记者回答是有关网络的事情,然后听见她欣然一笑说:有关网上的问题我愿意回答。徐坤刚和同事们从吕梁山“文化扶贫”--讲课回来,吕梁山人民欢迎他们的表现是一天安排上午、下午、晚上三场讲座,一连数天使他们疲累不堪,现在愿意接受采访再次证实了徐坤对网络的热情。她在网上主要是收发信件、看新闻、去聊天室,到BBS贴帖子,并给一个网站当网络主持人。她认为网络尽收天下大事,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中只有电视还可勉强和它相比。此外,她固定去几个文学网站,“榕树下”、“今日作家网站”、“多咪”、“博库”,主要是浏览。其中“榕树下”陈村的主持有意思,“榕树下”的技术力量和人才都是最快、最好的,互动性强,别的文学网站都是杂志性的,只能看。

  邱华栋在网上主要看新闻,大的网站必看;另外看一些“另类网址”,包括网络健身、旅游以及谈死亡问题和同性恋的网站;还通过电子商务买东西,比如通过“席殊书屋”买《费正清文集》等,真快,一会儿就送来了。不过他至今不明白书店通过什么挣钱,因为送书的费用也是很高的,北京这么大,车这么堵,路上的消耗书店不是赔了吗?邱华栋还在网上看书、查哪个网站盗版了他的作品,但仅限于了解,他并不继续追究,他认为这也是扩大他的读者量。目前他正把自己的新长篇《正午的供词》拆成适合网络的形式,放在“博库”网站上发表,三个月内发完。原著28万字,在网上发20万字,准备出版此书的作家出版社也不反对,觉得这是一个媒体互动的新形式,可扩大书的影响。还有件事值得一说,前段时间邱华栋的一个朋友帮他把他的个人资料在一个婚恋网站“亚洲交友”上网,只是隐去了他的真名,结果引来各国美女的照片,他立即抽身而退。他说最恨从网上交朋友,他从不在网上聊天。

  周洁茹上网四年,网龄和陈村差不多,她也是看新闻、收集资料,下载软件,习惯到老的网站走走。她说自己是阶段性的,刚开始时在网上到处乱走,后来有一段迷恋聊天,现在解脱出来了。上网的结果是写了一部有关网络的长篇《小妖的网》,以后不会再写与网络有关的小说了。她认为网上的新闻有一些不可信,只能半信半疑;在网上不可能看书,眼睛受不了,在网上时间过得很快,不可能悠闲地看文学,她常去的文学网站是“今日作家网”、“橄榄树”和“博库”。

  以前她在网上下中国象棋,现在不下了。

  李敬泽一听记者要采访他上网的事,就笑说,这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记者说,现在上网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怎么能称坏事。

  李敬泽说自己不算网民,对许多网上的东西没有探索的欲望。他主要是看新闻,收发邮件,到文化站点和BBS看看。他认为网上讨论文化问题众声嘈杂,时有妙论,网上的言论、游戏文章活泼、放浪,有好的,他时常看看。

  记者听说有些人上网前后有很大的变化,“上网前是人,上网后是鬼”,当然这也许是一种极端的说法,但是由于在网上迷恋聊天,下网后反而和家里人说话、沟通少了,这种事总是有的。有的人专门为了创作买了电脑、上了网,然而自打上网之后,写长篇的冲动再也找不到了,大概是在网上遨游的时候释放掉了。当记者询问作家们上网前后个人生活有什么变化,上网对其创作有什么影响时,陈村说:没有很多的直接的改变,网络和文学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上网是作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延续,而不是作家的职业行为。主持“榕树下”

  并不占用很多时间,平均每天大约一个多小时,在网上经常去的地方也不多。但是网络对创作不是好事情,它使你分心,而写作的人是要有点傻的、专心的,写作需要孤独。网络很热闹,令人眼花缭乱,如果你关心这个世界,网络对你是有用的,因为它有发言、有判断、很实用。中国的网民年龄大约在18岁至25岁,主要在35岁以下,网络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各种人都能在此找到同道,尤其是新闻类的东西,它不一定是消耗和浪费,习惯了就好了,就像习惯电视和报纸一样,总之网络还是正面影响多。徐坤说:上网以后不再想写传统的东西了,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破坏性很大,网络语言要求简洁并有大量的符号,上网以后特别想从传统的写作方式中解脱出来,不适应传统语言那种特别讲究语法和规范,这就相当于以前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时,人们一方面很无奈,另一方面不得不跟着走,这是一个趋势,经过两、三代人的时间,也许就完成了。徐坤认为网络的消费性和快感,使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好去处。作为一个作家,她在网上消耗掉的只是多余的时间和寂寞,平均每天两、三个小时,对创作没有影响。李敬泽说:一开始上网有兴奋感,小道消息一大堆,自己看,也传给别人,时间长了觉得作为人没必要接受那么多的信息。如果说电子邮件很重要,很方便,可其实又凭空多写了很多信,添了一道复杂,“伊妹儿”

  无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代替了电话,又简化了电话的内容。网络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它是一个表态的地方,网上的言论要求很明确,不能含糊,长此以往它会从文化上影响我们的气质。网络有助于培育民间舆论的空间,但不是理想的舆论空间,网上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它不承担责任,网上的匿名提供了虚假的成分,没有主体承担的精神。邱华栋说:我是一边上网一边骂,很矛盾。网络没什么新奇,它带来了快捷,同时把人们的生活变得很平面,生活被网络垃圾化,信息垃圾太多了,在垃圾中淘金太累了。网络确实改变了人的生活,它对人类负面的影响使我感兴趣。对我来说它是工具,没有太大的影响,网络不会消耗我写作的欲望,网络是现实的,是信息通道,它不能代替文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不能代替传统的阅读,它们应该并存。周洁茹说:我是一个专业作家,不可能从早写到晚,上网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我分得很清楚,网络是网络,生活是生活,我把网络当工具和娱乐,没有也无所谓。网上聊完天后觉得没意思,它不会刺激我写作的欲望。在网上都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我就假装过是个工人,在网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连国籍都没有,也没有等级,在网上很放松。我在《小妖的网》里动用了两种语言,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

  本报即将开通“中华读书网”,也将有文学专刊,记者为此请作家们谈谈对现有文学网站的看法,以及他们认为网络上的文学网站应该是什么样。周洁茹说如果她办文学网站,就要把所有作家作品都买过来,要有最新文学动态,要严肃,不能办成八卦式的,要通过网络反映作家作品,要有留言版、讨论区和聊天室。徐坤说“榕树下”是个好例子,有技术有人才。邱华栋说文学和网络肯定会发生关系,但不是烂帖子、烂对话,不是网络文学垃圾。对文学来说,想象力和语言最重要,网络可能抹杀作家的想象力。网络语言都是一样的,没有自己的个性,现有的文学网站都是流行的东西,是大路货,好东西不太多,网络把文学变成了口香糖,很甜,而真正的文学是五味俱全的。

  文化是金字塔型的,办文学网站的人要先想好你的文学受众是哪个层次的,要很专业、范围小,不能像垃圾一样什么都有。陈村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看文学作品,但在网上就会看,因为方便,现在网络上的最大问题是“非授权使用”,文学最大的资源是版权,最重要的是立法,现在作家对网络冷淡是因为稿费问题,所以办好文学网站要有钱,可以买作家;要有眼光,有办法;随着网络的成熟,解决阅读的硬件,网上出版一定会实现的;还要有网民的意识,知道看东西是要付费的。“榕树下”所有作家作品都是授权发表的,它最大的一块是网络原创文学,人气最旺,发东西容易让人看到。它有各个层次的东西,还在扩张。网民们其实是很恨专业作家的,因为他们觉得你们不上班还拿钱,在网上看你们的作品还要付钱,我刚一上网时就被攻击。李敬泽说,小说是比较专业的东西,现在网络文学非常不成熟,正常的阅读状态还是传统阅读。中国的网站包括文学网站,信息资源匮乏,现有的是些表面化、即时性的东西,缺少丰富性和深度,以现代汉语来说,它能提供的上网的东西不多。现有的文学网站经营者有个误区,以为有作家作品或下载作品就可以了,其实文学网站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讨论文学或文化的环境。在现有的文学网站中“榕树下”

  还不错,有一定原创性。

  现在对所谓网络文学关注、议论很多,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前段“网络文学大奖赛”,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重要性和前景的描述和记者翻看那些作品的感觉相差很大。著名学者徐友渔对此的看法是:中国和西方对于网络的认识,主要是心态不同,西方人还是把它当成一种工具。网络对人类生活有根本的改变,但如果说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的精神创造和思考,这是瞎扯。网络找到了一些促使人思考的东西。好东西在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但这无助于文学的、审美的创造,因为人性有许多固有的、天然东西,比如审美感觉、哲学思考是相对不变的,文学的、文化的创造性并不会因为网络而改变,只是用它而传播,人类最高级的精神产品不会从网络中产生,文学大师也不会从网络文学中产生。(本报记者赵晋华)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参与CNNIC万元有奖调查,请支持新浪网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文教信息>文化漫步>中华读书报>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