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 文化漫步> 中华读书报>新闻报道




《再别康桥》:一字误了70年

http://edu.sina.com.cn 2000/06/08  中华读书报

  有人说:今天要是有谁攻击白话诗不能脍炙人口,你就可以立即举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证,说现在的新诗热爱者没有一个人不会背诵这首诗的。那么你一定会把对方战败。不信你就试试看!这我信。

  我今天接下来要说的是:的确,谁都会背诵那首诗;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它背得一字不错。不信你也试一试。

  为什么呢?

  请看现在各版本的原文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查一查各家版本吧,1931年8月徐志摩自编由新月书店出版的他的最后一个诗集《猛虎集》,1931年9月陈梦家编、新月书店出版的《新月诗选》,198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徐志摩诗集》,1983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志摩选集》,1986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徐志摩诗全编》,1988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徐志摩文集》第1卷,都收入了这首诗,各家版本中的这首诗,除了1983年浙江文艺版《徐志摩诗全编》尚有一处将“长篙”误为“长蒿”之外,其他无一例外地文字一致。可是,我们只要看一看发表在1928年12月《新月》第1卷第10期上的《再别康桥》就不难发现有一字之差。第一行诗中原刊的“生”后来改成了“上”。这一现象竟是怎样发生的呢?《猛虎集》1931年8月出版,这本集子是由诗人看过作了序的。从序中所写的内容看,这是由他自己编选的。这大概不会有多少争议。可是他校过没有呢?为什么会有一字之差呢?按逻辑只有三种可能:一是诗人没有校过,是别人的失校;二是由别人或者自己校对时没有校正过来;三是诗人自己对原诗作了校改。这第三种情况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以徐志摩对于诗的艺术修养而论,他对自己的诗应该是越改越好,要不改它干什么呢?

  依我看,两字比较起来看,还是“生”比“上”好,不但好,简直可以说一字就可以显示出徐志摩诗歌的超越常人之处。为什么这么说?

  这首诗是徐志摩留恋康桥、不忍心离开康桥的缠绵之情的表现。诗一开头就缠绵悱恻。先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内里包含着:云彩很美,谁又愿意与云彩作别呢?第二小节,写河畔金柳的艳影在心头荡漾,这也是说难以让它在心中消失掉。于是第三小节就是看见河里的水草,随着舟的行进,波光里那些闪闪发光的水草也好像很知人情似的向即将远离的客人摇手告别,这时诗人忽发奇想:要是能够在康河的柔波中做一条水草,在这里生根,永不离开康河,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水草以其“生”在泥中勾起了诗人的“嫉妒”之情,他从而想到自己也愿意“生”在康河中做一棵水草。这是诗人依恋康河的诗意表达。生,充分表示出生命的存在,上,就显得死气沉沉了。一字之差,在诗人那里是马虎不了的。我敢说,无论如何,“上”,不如“生”好!而且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漏校的字,至于是谁漏校的,天知道?(河北大学中文系刘玉凯)




 相关链接
  • 王朔:徐志摩的诗只算是歌词
  • (2000/05/23 11:25)           
  • 刘若英:嫁人当如徐志摩
  • (2000/05/04 16:29)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 文化漫步 > 中华读书报>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