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 文化漫步 > 中华读书报 > 正文



下载新浪即时信息软件新浪点点通




真正意义的科普经典

http://edu.sina.com.cn 2000/06/30  中华读书报

  科普著作的标准

  什么是“科普”,真正的科普图书应该是怎样的?

  这问题很难。这问题也许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提出我们 的“科普”标准。我们的标准其实也很简单:一本真正的科普图书, 必须(1)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展开的,不是杂凑的;(2)是用生动 有趣的语言讲述科学道理,不是编童话或写小说;(3)是各领域长期 从事科普工作的专家所撰写,而不是不懂科普的专家所撰写;(4)是 图文并茂的,不是仅有大篇大篇的文字;(5)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是 平等互动关系,而不是作者单方面的居高临下的说教或“好为人师”

  式的单向灌输。

  以上标准肯定不完善,但至少是一个起码标准。这里只是想和大 家共同讨论。

  但讨论问题总有个限度。我们总是要讨论“科普”,而不是“××普”,总是要讨论“科学普及”著作,而不是“哲学普及”、“语 言文字普及”、“艺术普及”、“经济普及”等等著作,否则学科之 间的划分便成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等,当 然也是“科学”之一种,但我们总不能说它们就是“科普”所指的那 个“科学”。“科学”是一个有确定内涵、外延的概念,“科普”的 内涵、外延亦应是确定的。

  科普的目标是要讲“科学”的道理,是要让科学的门外汉懂得科 学的道理,用“科学”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周边事物,而不是让每一 个人都成为各领域的专家。社会有分工,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毕 竟是少数。科普作家的任务,就是将这少数人的专利,变成大多数人 都能知晓的普通道理。

   科普图书出版现状堪忧

  我们为目前“科普”图书把脉,发现目前“科普”图书病症不少。

  病症一:把对于科学理论的简单通俗化,直接当成了“科普”。

  “科普”是要讲科学的道理,而不是科学理论的简单通俗化。简 单通俗化是一种通俗解说,此种通俗解说的最大特点,是毫无文采可 言。

  一部讲述“大显神威的空间科学”的“科普”书这样描写“太空 服”: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现代高科技不仅使人类已能潜入鱼虾也难以到达的大洋深处,更 能在鸟儿无法展翅的茫茫太空中自由翱翔。据统计,到1995年底,进 入过太空的宇航员已近300余人。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上面所引诸段,遣词上无文采,内容 上不精确,真是离“科普”精神太远。自称为“科普”,文字功夫不 到家,再通俗也是白搭,再通俗也达不到“普及”的目的。

  病症二:无中心议题,杂乱拼凑出一部书,亦号称曰“科普”。

  一部科普著作,若无中心议题,就好比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亦好 比一顿丰盛的晚餐竟没有主菜。

  一部自称“科普佳作”的著作,并列着如下的标题:纪念“九一 八”说起大豆、盐井和井盐、竖鸡蛋、扳指头、海王星的发现、上和 下、云和雨、东南西北、台风、一支铅笔的诞生……。即使其中的每 一篇都很精彩,但将它们杂乱拼凑在一起,亦难真正名曰“科普”著 作。一种艰深理论的普及,不是三二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人们之所以 需要“科普”著作,就因为“科普”文章满足不了“普及”的要求。

  真正的“科普”书,不是“杂凑”出来的,而是需要用心血去浇 灌的。爱因斯坦建立新的时空观,需要呕心沥血;为这种新的时空观 作“科普”,同样需要呕心沥血,甚至比原创者更需要。所以“杂凑”

  不是“科普”的出路。更有甚者,很多“科普”书是“杂凑”与无文 采并存。

  病症三:把“写科普”直接当成“讲童话”或“讲故事”。

  把“时间”比作“伯伯”,这就叫“科普”吗?把“土壤”比作 “妈妈”,这就叫“科普”吗?把“光”比作“小伙子”、把“电”

  比作“姑娘”,这就叫“科普”吗?

  一部“科普佳作”的书名竟然叫“小伞兵和小刺猬”,里面分设 短篇科学童话、中篇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栏目,直接把“童话”、 “小说”就当成了“科普”。“科普”是离不开“童话”的,但仅有 “童话”还不是“科普”;“科普”要围绕科学理论本身去进行,实 在讲不清的时候,也可以用比喻,但不能从头到尾都是比喻。全用比 喻,那就是“童话”;“童话”容易造成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对科 学理论的曲解。

  一部“科普佳作”的书名叫做“美洲来的哥伦布”,书中的标题 分别为北方的云、游牧城、美梦公司的礼物、王先生传奇、阿波的朋 友小海豚等等。单看这书的内容,你会认为它是“科普”书,你会认 为它跟“科学”有关吗?“故事”讲到这程度,它跟“科普”也许就 无缘了。

  在撰写“科普”著作的时候,免不了要“讲故事”;但自始至终 只“讲故事”,那不是“科普”,而是小说。“讲故事”只是科学理 论通俗化、普及化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其全部。

  病症四:把“科普”著作写成“辞条式”。

  一部名为“建筑博览”的“科普”书,分古代人类的建筑、建筑 物中的服务设施、建筑技术、中国建筑等部分,各部分间及部分内部 各项目间的关系,均是“辞条式”的。如中国建筑部分各项目为:故 宫、坛、天坛、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山陵、庙、隋唐以前的寺庙建 筑、宋代以后的寺庙建筑、塔、各种各样的塔、中国古代城市纪念性 建筑---坊表、中国古代城市的店肆、万里长城、江南园林、水榭、 亭、园亭、园廊、圆明园、颐和园、土窑洞。

  这一个个辞条堆砌而成的著作,你会认为是“科普”著作吗?若 这样的书亦可被视为“科普”书,那“中国大百科全书”或“不列颠 百科全书”便是最好的“科普”书了,何必劳动那么多“科普”作家 去潜心创作?

  “辞条式”的“科普”书,恐怕是所有“科普”著作中最为恶劣 的一种。这是“科普”创作中的偷工减料,亦是“科普”创作中的不 负责任。一部名为“绚丽多彩的新材料”的“科普”书,内容分别为: 神通广大的人工晶体、功勋卓著的金属、奇特的陶瓷、玻璃家族添新 秀、多姿多彩的高分子材料、优势互补的复合材料、前途无量的未来 材料……。这就叫“科普”吗?这能叫“科普”吗?这样的“科普”

  是不需要创造性的,是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是不需要潜心措词的。这 样的“科普”不是把高深的理论通俗化,而是把通俗的东西重说一遍;

  这样的“科普”有与没有,都无关紧要,因为它根本无助于科学精神 的培养。

  病症五:文字虽好,但图片不足,达不到图文并茂的标准。

  “哲人石丛书”中的“当代科普名著系列”,都是极好的“科普”

  著作,如I.Prigogine的《确定性的终结》、J.Baggott的《完美 的对称》、C.Casti的《虚实世界》等等。可惜红花没有绿叶相配, 精彩插图明显不足,大大影响了读者面以及读者的接受度。

  “支点丛书”的情况与此类似。《魔鬼出没的世界》、《宇宙》、 《自私的基因》、《相同与不同》、《找寻逝去的自我》、《生命之 种应置何方》等等,都是很好的“科普”读物,在西方很有影响,译 成中文也俘虏了相当的读者群。可惜插图明显偏少,甚至没有,大大 降低了它们在“科普”界的地位。

   科普成了一锅夹生饭。

  目前中国“科普”图书的病症还有许多,但以上述五大病症为主 要。患有上述顽症的“科普”图书,你不好说它不是“科普”,但很 难说它是真正的“科普”。就像一锅夹生饭,你不好说它不是“饭”, 但很难说它是真正的“饭”。

  目前中国的“科普”图书是一锅夹生饭,这比喻恰如其分。

  这样铺天盖地的“科普”图书中,难道就没有从未感染上述病症 的品种嘛?

  也有的。

  “科学地平线”丛书就不错,其《宇宙》、《生命》、《能量》 等书,都还值得一读。

  “世界科普名著精选”也还不错,其中《人类的故事》为房龙所 撰,这是20世纪前半期最优秀的“科普”图书之一。此外《森林报》、 《趣味地球化学》、《元素的故事》、《昆虫学札记》、《趣味物理 学》等等,均是出自名家之手,虽“讲故事”的色彩过浓,但毕竟是 比较不错的。

   真正意义上的科普经典

  目前所能见到的符合上述标准的一本“科普”图书,便是中国少 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科普经典”。这套丛书含《人体》、 《飞行》、《脑》、《物质》、《轮》、《行星》、《药》、《船》、 《太空》、《时间》凡十部,文字优美,插图精彩,用纸高档,印制 考究,是目前中国“科普”图书界难得的佳品。

  说它最健康,是因为它没有感染上述病症;说它最真实,是因为 它是一锅煮熟的饭,而不是夹生饭。

  一、它没有感染“简单通俗化”之病症。它的行文是很优美的。

  《药》(DRUGS)一书这样描写“麻醉药的影响”:

  药物能够乱心迷性。使人心血来潮写下诗篇,或者使他不由自主 地去杀人放火的,不是别的,就是影响脑和支撑着脑的脊髓的药物。

  这些器官所组成的中枢神经,不仅是身体的控制中枢,而且是感觉、 情绪、思想,以及我们称为精神的其他东西的控制中枢。影响这个中 枢的药物,其作用和精神本身一样复杂。它们能使人快乐、压抑、兴 奋或丧失知觉;能平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怒;减少癌症患者的痛楚;

  使思想和感觉迟钝或神志错乱,产生恐怖的幻觉。对人脑起影响的这 类药物中最普遍的有酒精、咖啡因、尼古丁;最常用的有醚、普鲁卡 因;而其中最危险的大概无过于PCP(循环苯吡啶)和海洛因。

  二、它没有感染“无中心议题”之病症。一大本书专讲“轮”, 一大本书专讲“脑”,一大本书专讲“药”,一大本书专讲“太空”, 决没有“杂拌”,决没有“拼凑”。议题严整,叙述连贯。《轮》 (WHEELS)一书从“这个滚动的世界”谈起,说到“蒸汽机的到来”, 说到“特别快车的如雷怒吼”,说到“不尽汽车滚滚来”,说到“文 明的大动脉”、“克服天然障碍”、“商业中心的两难”、“自动车 轮”、“轮上的碉堡”等等,紧扣“轮”这一主题,为读者讲解人类 伟大的“轮文明”:

  全世界各地,日日夜夜,数以亿计的车轮在路上转动,担负起人 类交通的重任。有些车轮,比如在高速公路或新干线上的那些轮子, 发出20世纪技术的快速节奏,载着现代的主流匆忙前进。另外有些车 轮,比如塞荷拉村外土路上的牛车,却奏出古代缓慢的节拍,使其乡 村与国家停滞于原始技术的死水之中。全世界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 这死水中消沉。今天,在地球上的每一角落,都可以感受到从静态的 石器时代到动态的现代社会一直在控制着人类进步的车轮的影响。任 何地方的车轮,不论转动得快或慢,它的步伐就是人类的步伐。事实 上,衡量一个国家的进步,最有把握的办法就是看它运输系统釉及输 送客货的速度。1980年,美国拥有1亿5千多万辆汽车、卡车及公共汽 车--几乎每三人有两部机动车辆。

  三、它没有感染“讲童话”或“讲故事”之病症。它文笔优美, 但它不是“讲童话”;它也用比喻,但它不是“讲故事”或“写小说”。

  要把“物质”这么抽象艰深的东西通俗化、趣味化,一些不入流的 “科普”作家最先想到采用的肯定就是“讲童话”或“讲故事”的方 式,把“物质”比作“小精灵”或“小姑娘”,写“她”如何东游西 荡、躲躲藏藏、蹦蹦跳跳,最终却被聪明的人类逮个正着……。但 《物质》(MATTER)一书却不,这书严格固守“科普”的精神,决不 把“童话”、“故事”当成“科普”。这书讲人类对于“物质”的无 穷探索、讲“复杂世界的基本成分”、讲“任性、不羁的气体”、讲 “液体永无休止的波动”、讲“固体令人迷惑的一面”、讲“绘制原 子国土的地图”、讲“原子核”、讲“连锁反应”、讲“看见物质微 粒的眼睛”,精确周到,娓娓动听,让人流连忘返。读完此书,你就 会明白,对真正的“科普”大家而言,没有任何科学理论可以艰深到 无法普及;你不能使它通俗化,只因为你还没有真正了解它,你对于 它还只是一知半解。把“童话”、“故事”当“科普”的人,只能是 这样的一知半解的人。《物质》一书这样描写“原子”:

  原子本身的体积小到难以想像的地步。它的直径小于40亿分之一 英寸,如果把原子一个接一个的排成一直线,要排成相当于本页的厚 度,则需要上百万个原子。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它在原子中央 的位置,就好比一颗钻石埋藏在一堆棉絮之中。虽然原子核半径约只 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但它所具有的质量却为整个原子质量的百 分之九十九点九。原子核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 中的两种。另一种为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面。事实上,原子核与电子 的距离,在比例上相当于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好几倍;就好像行星 绕太阳运转一般,电子被一种电性引力所维系住,以飞快的速度无休 止地绕核旋转。尽管电子只占有不到整个原子千分之一的质量,几乎 可以说它的存在好像是一种原子附属物,但却又像是经过刻意的安排 使它成为赋予原子一切基本个性的主宰。

  这话很生动,但不是“讲童话”;这里也用比喻,但不是“讲故 事”。

  四、它没有感染“辞条式”之病症。此一病症危害极大,但却最 易被人忽视。此一病症的最大特色,是毫无关联的简单罗列,罗列成 书后便号之曰“科普”。谈“生物天地”必罗列细胞、染色体、皮肤、 血管、激素、光合作用、氨基酸、蛋白质、酶、核酸、“人造肉”等 等,谈“物理万象”必罗列动与静、声与波、冷与热、电与磁、光与 色等等。其实这哪里是“科普”?这是比“辞典”更为劣质的“假辞 典”!《人体》(THEBODY)一书却不!它决不简单罗列“人体”各部 分而号称“科普”。它首先亮出“一个具有独特适应能力的有机体”, 然后谈“每人都具有个别单独的标志”、“骨骼和肌肉组成的队伍”、 “心脏和它的信差”、“人体机械的燃料补给”、“成双成对的重要 器官”、“永不休息的网状结构”、“各种激素的生产能力”,最后 探讨“制造一个人体”的可能性,首尾照应,一气呵成,岂是简单罗 列所能比?该书描写“肺脏和肾脏”说:

  在人体先天具有的各种奥妙构造之中,肺脏和肾脏都具有崇高地 位。好像为要表示它们所负任务十分重大,两种器官都是成对生长。

  有许多人虽然有一个肺或一个肾已损坏,或是已被切除,却还能继续 生存,而且活得很好,那是因为剩下来的那个器官,填补了另外那个 器官的空缺,一身负起两个器官的工作。

  这些器官之配备成双,还不足充分说明为何呼吸和泌尿系统之保 持正常功能,对身体十分重要的道理。体内亿万细胞需要大量氧气, 我们要有比皮肤面积大30倍的吸氧表面,才能使氧量供应无缺;而肺 脏在结构上就提供了这个表面。它只有1.1千克左右重量,而且紧紧 局限在胸腔以内,但是由于薄膜彼此层层折叠成无数小袋,薄得连最 薄的纸相形之下也显得十分粗厚,所以能有广大的表面。讲到肾脏, 每一个肾只有10至13厘米长,拥有同样令人惊异的装备执行它们特殊 的任务。据估计每天总有159升的水--约为人身液体总重的三倍-- 经由肾小管过滤。这样大量的水,由千百万叫做“肾单位”的微小构 造处理;肾单位分班工作,经过选择,把大部分液体重新吸收到血流 以内。

  选择正是肾脏和肺脏活动的关键。就在我们吸进一口空气的当儿, 选择能力就已开始发生作用。不管我们吸的是拥挤不堪的鸡尾酒会中 呆滞的空气,还是寂寥沙滩上带有咸味的微风,肺都以同样效率进行 处理--尽管嗜好新鲜空气成癖的人,一闻到污浊空气就觉得似乎大 难将临。

  五、它没有感染“图片不足”之病症。平均每册至少有配图250幅 以上,很多还是整页或跨页配图,这在目前的中国“科普”图书界, 是绝无仅有的。尤其重要的是,是该丛书的配图全为文字内容所必需, 完全不是“拉郎配”,完全不是牵强地插入的。

  该丛书的配图有相当部分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的极其珍贵的历 史文献,如《脑》一书中的《使一只脚移动的“动物灵气”》木刻, 刻于1664年,原载笛卡尔所著《人的外貌》一书;《纤细错综如花边 的神经》铜版图,根据16世纪意大利医生欧斯达邱的研究绘成,发现 于18世纪;《用鼻子和嘴唇阅读》图,摄于20世纪40年代罗马一所收 容大战残疾儿童的机构;《毫无希望》图,《生活》杂志摄影记者库 克摄于1946年一个阴暗的精神病院,此图曾被收入著名的《人类大家 庭》摄影集;《精神错乱之舞》图,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疯狂的 脸孔》图,所摄为19世纪英国疯人院里被禁闭的疯子,原载英国外科 医生查尔斯-贝尔所著《情绪的剖析》一书;等等。各书情形,大体 相当。就内容而言,各配图堪称经典;就数量而言,文字与配图比大 约是一比一;就质量而言,各配图均彩色铜版印制,精良无比。“科 普”读物配图如此经典而优美,目前在中国内地尚未见到第二家。

  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不读此书,你不会知道原来还有这些 好的“科普”;读了此书,你会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十分糟糕的所谓 “科普”。

   名社出版名家撰写

  《青少年科普经典》的家庭背景

  就像一名优秀人才的出世,常常需要一个好的家庭背景,一套上 好的“科普”著作,也需要一个好的有见识的“助产士”来推出。

  “青少年科普经典”好,就因为它的“助产士”是美国著名的“时代-- 生活”图书出版公司。

  《青少年科普经典》是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出版公司的拳头 产品,也是风靡20世纪后半期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科普读物。

  “时代”公司成立于1922年,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传媒、出版公司, 是少数几家能够以文化产业而跻身世界500强的公司之一。在它麾下, 聚集着一批世界上最有名的期刊和报纸,如《时代周刊》(Time)、 《生活》(Life)、《财富》(Fortune)等。而以其中的《时代》 (Time)和《生活》(Life)为名组建的“时代-生活”图书出版公 司,则是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

  《生活》杂志自1936年创办以来,一直以贴近民众生活而闻名, 深受读者的欢迎。1946年,有感于科学在美国人生活当中越来越重要 的地位,从《生活》杂志又衍生出来《科学美国人》杂志,成为当时 最有名的科普杂志。1980年,它们又创办《发现》月刊,报道科学的 最新进展和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随着材料的积累和经验的丰富, 他们邀请最负盛名的科普大师,重新有系统地、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数 十种,以科普丛书的形式出版发行。丛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西方 读书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好评。多次再版,隔年修订,并以多种文 字在世界发行。它已超越了仅仅对科学知识的介绍,而成为科学精神 和科学意识的载体,成为“科学无国界”原则的实际体现。

  《青少年科普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之所以畅销全球,是因为 它浓缩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发展历程,涉及了当今科学的基本问题 和最新进展,凝聚了人类文明进步与创新的精华,回答了人们普遍关 注的科学命题,贯穿了科学精神的阐发。

  《青少年科普经典》的作者阵容

  优秀的作者,未必每次都能写出优秀的“科普”书;但优秀的 “科普”书,一定是出自优秀的作者之手。展示一下“青少年科普经 典”的作者阵容,读者也许就会对于此书之水准如此之高,不会感觉 奇怪了。

  “青少年科普经典”的作者至少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均为各领 域的专家,二是均曾长期从事“科普”工作(如编辑“科普”读物和 撰写“科普”读物等)。这两点很重要:不是专家,不了解各领域的 深层和前沿;不从事“科普”工作,不知道“科普”之本性与标准。

  《人体》一书的作者亚伦-E-诺斯(AlanE.Nourse)是美国华 盛顿州北弯地方的一名医生,求学时期已从事写作。1951年获得医学 博士学位。他曾与人合著《行医管理学》,为有志习医的青年写过 《学医之道》,并撰有有关太阳系的《九大行星》(1960)等,都是 极受欢迎的“科普”佳作。

  《飞行》一书的作者H-盖福特-斯蒂弗(H.GuyfordStever)是 航空学及太空航行学专家,曾任美国空军科学主任,白宫科学顾问以 及若干政府机构与工业组织的顾问。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卡乃 基-梅隆大学校长(1965-1972)、美国科学基金会主任(1972- 1976)等职。另一作者詹姆斯-J-哈格蒂(JamesJ.Haggerty)是领 有执照的飞机驾驶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以领航员身份,参加过 52次飞行。他又是自由作家,在长期写作生涯中,以撰写有关航空及 太空飞行的文章而闻名,先后获奖多次。曾一度担任《科利尔》杂志 的航空编辑。

  《脑》的作者约翰-罗恩-威尔逊(JohnRowanWilson)博士是英 国外科医生、小说家兼医学杂志撰稿人。1946年到1948年,曾在英国 商船上当驻船医师。他还曾担任美国氰胺公司的立达药厂医药主任和 《英国医学杂志》助理编辑。他著作甚多,其中包括《安全界限》等 “科普”佳作。

  《物质》一书的作者拉尔夫-E-莱普(RalphE.Lapp)是位物理 学家,曾参与原子弹的发展工作;他是阐释科学的先驱,做过政府与 工业的顾问。他的讲演、文章与著作,无不在对门外汉论证科学的意 义。他出版著作十几种,其中《武器文化》是研究核武器时代防卫政 策的“科普”畅销书,《辐射争论》亦然。

  《轮》一书的作者威尔弗雷德-欧文(WilfredOwen)是美国华盛 顿布鲁金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之前是该院运输研究计划主任。曾任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运输与经济发展顾问以及美国政府 运动政策专案小组主任。他写过不少的书,其中《四通八达的城市》 (TheAccessibleCity)、《机动要略》(StrategyforMobility)、 《距离与发展》(DistanceandDevelopment)、《城市运输》( TransportationforCities)等都是有关运输问题的“科普”名著。另 一作者埃兹拉-鲍恩(EzraBowen)历任《体育运动画报》( SportsIllustrated)编辑、《时代-生活丛书》助理总编辑、《美国 历史遗产丛书》(AmericanHeritageBooks)总编辑等职。所著书包括 《时代-生活丛书》飞行史诗文库中著名的“科普”读物《空中武士》 (KnightsoftheAir)。

  《行星》一书的作者乔纳森-诺顿-雷纳德( JonathanNortonLeonard)是自由作家,曾任《时代-生活丛书》执笔 人,毕生致力于科学普及创作。他任《时代》杂志科学编辑达20年之 久,《时代》杂志自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直到最新分子生物学及电子学 发展的有关报导,大都出自他的笔下。他写过不少书,《飞入太空》 和《钻研科学》乃“科普”名著。

  《药》(DRUGS)一书的作者沃尔特-莫德尔(WalterModell)博 士系纽约市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理学名誉教授、美国陆军首席军医官顾 问。同时又是若干药理学著作,包括《医师用药理学》和《临床药理 与治疗学》的编辑。他完成了对一些药物的最早研究,曾发表大量论 文。他是《解除病情》一书的作者、《选择药物》的编辑。另一作者 艾尔弗雷德-兰辛(AlfredLansing)原是自由作家,常为杂志撰文。

  所著《耐力》一书极为畅销,该书描写1914到1916年间一支英国探险 队到南极探险的故事。他曾是《科利尔》杂志作者,也曾任《时代- 生活丛书》编辑。

  《船》(SHIPS)一书的作者爱德华-刘易斯(EdwardV.Lewis) 曾任长岛格兰湾卫布造船研究所研究主任前后达18年。他在船舶设计 等方面,著述甚多。他又是美国造船师与船舶机械工程师学会出版的 《造船要则》的编辑。另一作者罗伯特-奥布赖恩(RobertO’ Brien)是老练的新闻记者,曾任《读者文摘》巡回编辑。他写的文章 曾发表在《生活》杂志、《老爷》杂志及若干选集中。《生活科学文 库》中的“科普”名作《机器》与《气象》二书出自他的笔下。

  《太空》(SPACE)一书的作者阿瑟-克拉克(ArthurC. Clarke)是驰誉国际的太空科学权威及科学传奇小说作家。毕业于伦 敦皇家学院。曾任英国星际航行协会主席。写过50部小说及非小说作 品,在全球各地发行。他在1945年的一篇技术论文中首次提出通讯卫 星建议,富兰克林学院因而颁予他金质奖章。

  《时间》(TIME)一书的作者塞缪尔-A-古德斯密特( SamuelA.Goudsmit)曾执教美国内华达大学,原为美国物理学会总编 辑及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物理学家。他在1925年发现了电子的自转, 对近代原子理论的建立颇有贡献。他曾荣获自由奖章和大英帝国勋章。

  另一作者罗伯特-克莱波恩(RobertClaiborne)曾是化学系学生,后 任《科学美国》副编辑及《世界医学新闻》编辑主任。以后10年内, 一直编写科学刊物。他曾任《生活科学文库》主编,著有《气候》、 《人与历史》等“科普”名作,并且为《民族》、《哈泼》和其他杂 志撰稿。

   中国“科普”作家何为

  中国“科普”图书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科普”图书的未来 发展,令人担忧。能够拿得出手的“科普”书,几乎青一色来自异域;

  中国的作家们,似乎根本就不具备撰写优秀而真正的“科普”著作的 能力。惜哉!惜哉!

  中国不缺少各领域的专家,中国缺少的是兼“专家”与“科普”

  于一身的作家。要写出优秀的“科普”读物,长期从事“科普”工作 这一项,是万万不能省略的。院士写“科普”是“平时不烧香,临事 抱佛脚”,成功的机率是很小的。不是已经有人批评“院士科普丛书”

  “可读性不高”嘛!

  影响中国“科普”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的是 两项:一是历史,二是观念。就历史来说,中国科技落后,“科普”

  当然亦落后,美国科技一流,“科普”水平亦最高(如 ScienceMasters系列,ScientificAmericanLibrary系列等)。西方 “科普”发展到今天,据说已逾170年,走过了从常识普及(19世纪末) 到单向灌输(20世纪初至二战),再到双向交流(二战至今)的诸阶 段;中国“科普”的水平还停留在第一、二阶段。就观念来说,中国 学人看不起“科普”,严重阻碍了“科普”的发展。在美国人的观念 中,撰写“科普”著作比撰写“科学”著作要求更高,所以“科普”

  作家并不低人一等。而是相反,他们和科学家一样,受到公众的普遍 敬重与重视。很多科学家把被美国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American)月刊邀请撰文,视为一种莫大的荣誉。甚至出 现“科普”作家身份压倒“科学家”身份的现象,如阿西莫夫、威尔 逊等等,其在“科普”领域的知名度,远高于他们在“科学”领域的 知名度,对公众之影响远大于对所从事专业之影响。中国人的观念不 改,不可能有高质量,能为的是:尊重历史,改变观念!

  (《青少年科普经典》十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0月出 版。总定价:398元。该丛书是美国两大科普名刊《科学美国人》和 《发现》数十载精选本的一部分。)张秋秋




 新浪推荐
台湾海峡局势
2000高考专题
消夏旅游专题
偷渡客惨死英伦
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欧洲杯足球赛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
新浪商城,全新改版!
新浪50M免费电子邮箱
日本超人气组合SMAP
中国ICP与纳斯达克
新浪网歌手卢庚戌
2000年港姐评选专题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