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人的诺贝尔过敏症
http://edu.sina.com.cn 2000/08/14 华声报
华声报讯 这几天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像大夏天的一场热伤风,让“热爱文学”的人们又打了几个令人激动的喷嚏。先是舒乙在一次演讲中“透露”,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原本是他父亲老舍,不幸老舍已经过世,就给了日本人川端康成。紧接着王蒙被一个叫“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的机构提名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消息传了出来,网上跟着出现一篇自称是采访了王蒙的文章,说作家称根本不知道提名的事,完全“子虚乌有”。这时三缄其口的王蒙先生却表示他根本没接受过采访,当然也没说过这种话。这一切让人联想起年初李敖被一个民间组织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一轮新闻炒作,看来我们不把诺贝尔弄成个笑话是不会罢手的。
《北京青年报》刊登胡桃的文章说,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不比奥斯卡提名,还有个鼓励奖的成分在里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每年要散发大量推荐表格,许多团体和个人都有资格和机会推荐自己认为够格的作家,哪怕只有一个人觉得你行,你也算是获得了“提名”,但这离入围、获奖还有十万八千里。中国当代作家中有一位名诗人和山西作家李锐一向呼声很高,因为他们受到评委会元老马悦然教授特别的青睐,大量作品都被译成了瑞典文。不过这仍然不说明什么,诺贝尔文学奖惯于兜圈子,选出默默无闻的人会造就新的文学大师,选出一个苦等了几十年的人则是“众望所归”。
从来不见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乃至和平奖有什么议论,惟独文学奖一次次掀起波澜。从这个角度讲,文学毕竟还是大众的文学,是道谁都能吃一口的好菜。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犹如对情人,既爱又恨,还夹杂着点酸葡萄情结。个人成就、民族荣誉、对西方主流文学一统江湖的反叛,使诺贝尔成了文学过敏症的病原。再加上这些年媒体的发达,动辄大呼小叫,这过敏症更是一触即发。我们也不必老嚷嚷“诺贝尔文学奖离中国还有多远”,多几个潜心创作的作家,多几篇拿得出手的作品,多一些有品位的读者,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都没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