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文化漫步>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历史文化遗址生存与保护是否真的难以兼容?(附图)

http://edu.sina.com.cn 2000/08/30  北京青年报

北京人下颌骨发掘地点已杂树丛生

齐国故城出土的国内外罕见的春秋中期殉马馆

丁村20号民居二层绣楼里疯长的荒草从地面已经长到了炕上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历史

  无论是北京人熟悉的山顶洞猿人遗址,还是山东的齐国故城、山西的丁村遗址,都是1961年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但是在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这两个问题上,这对逐渐尖锐起来的矛盾我们还远未来得及解决好。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前提的条件下,处理好文物保护?也许,本报特派记者采访的一位专家说的一段话可以使我们变得更为理智、眼光更长远一些:重视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要知道历史文物的失去是永远的失去,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历史文物为代价,否则我们这一代将愧对子孙后代。--编者按

  思考一

  门票难以为继怎么办

  世界文化遗产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最大的原因是资金短缺。

  据了解,北京人遗址隶属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该所所长朱敏说,遗址保护也是一直困扰着他们的难题,所里每年全部科研经费只有300万元,根本不可能有大规模资金拨出来进行保护,“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可面对这样一件价值无法估量的宝贝,我们也没有力量保护它”。

  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蔡炳溪馆长说,从1993年起,研究所只发遗址博物馆13名正式工作人员70%的工资,全靠门票收入苦撑着,1982年前不收门票,到1993年涨到1块钱,现在的门票已是20块,但游人数量剧减,1986年参观人数有14万,去年仅有4万人,冬天的时候还有一天竟然是零纪录。

  “我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蔡馆长无奈地说,参观人数少,收入少,遗址得不到保护,博物馆设备不能更新,对游人吸引力减少,人越来越少。

  中科院吴新智院士不赞同靠门票进行文物保护的方式,他说国内大部分的文化古迹都在搞经营,而在发达国家,譬如美国,博物馆门票只有国民平均年收入的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华盛顿的好多展览馆是免费的。我国的现状就是,门票价格相对于国外高出许多倍,维护经费又全要靠门票收入,很多文化公益单位成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由于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古迹的维护费用难以得到首要保证,若不是旅游的热门,门票收入更是得不到保证。科普素质教育就很难实现,就连文物古迹自身也难保。国外以政府拨款、基金会投资为主,门票收入为辅的文化古迹保护运作模式,也许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思考二

  地下文物怎样进行地上保护

  围绕齐国故城发生的这场“蔬菜大棚风波”基本已经结束,但人们就此引发的思考却远未终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民告诉记者:文物保护是第一,但俺们百姓的生活更重要,俺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种地、吃饭、干活。国家提倡科技种地,俺们建棚发展高科技农作物,是在利用高科技,咋办?土地法规定,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俺耕俺的地,俺有权,又不是搞房屋建设,而是农业生产。

  一位文物专家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严格按文物保护条例,齐国故城15.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不应建大棚。说到底还是利益的驱动。目前看,齐国故城藏在地下比地上安全。”

  “有关的文物保护法规,现在看是滞后了。希望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法规出台,以减少类似的矛盾。”不少一线的文物保护者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某文物旅游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大遗址保护”是一直在探讨的世界性问题,但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提出来。一些发达国家采取建遗址公园的办法,在地下遗址上修草坪,既给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又保护了地下遗址。但具体到齐国故城却并不适用,因为故城上几乎全是耕地,征用这些耕地,不仅是资金问题,还牵扯到许多社会问题。

  记者采访中能感受到当地政府对齐国故城的重视。临淄区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专门用于保护故城遗址的队伍,而且每年拨专款60余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如今,投资2.6亿元的“齐城”也正在规划中。但记者同时了解到,蔬菜也是该区主导产业之一。怎样使两者共同发展,这似乎也不是风波之外的话题。

  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关先生认为,保护文物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对立矛盾,是由好多历史原因形成的,对此,国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力度还不够。现在我们都要求当地政府制定文物保护方面的总体规划,加强对重要区域的保护,准许老百姓在哪儿可以种庄稼。当前,我们正在跟有关部门探讨,就是制定某种规定,让老百姓不种什么或改种什么,再适当补助一些资金,让保护文物与农业生产两者都有利。当地政府要做的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多做些工作,适当采取一些补助措施。

  国家文物局保护司文物处彭先生认为,历史文化遗址相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不可再生性。搞农业生产,尤其是在方圆数十里的文物遗址上种庄稼,只要对地下的遗址没有伤害,是可以的。像建造蔬菜大棚要动用机械深掘土层做棚墙,危及地下文物遗址,这是绝对要禁止的。通俗说法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给经济让路,不顾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种是把文物放在第一位,利用祖先留下的东西开发旅游项目,既做到保护了文物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如何化解文物保护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当地政府的协调处理。

  思考三

  守着文物为何尝不着甜头

  在山西丁村,村民的生存和文物的保护存在着一些冲突。当前,村民们在体会不到文物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的时候,难免要去遗址里挖沙卖钱,难免会放任文物级的宅院一点点破败。村民漠视文物保护,是因为村民没有尝到国宝带来的甜头。

  要想解决丁村文物的保护问题,一方面是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让村民认识到文物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只有正确地开发文物资源,才能既发展经济让农民得到实惠,又妥善保护了文物。

  据临汾县民俗博物馆的主任张有计介绍:现在,临汾地区已经同襄汾县协商,准备共同保护、开发、利用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居,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丁村文物缺乏保护的现状,正在积极有效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最近,保护丁村文物的规划已经出台。根据规划,丁村中的居民将搬迁出村,把丁村的老房子统一管理规划,建立民俗旅游村。届时,丁村的村民尝到了国宝带来的甜头,将把保护文物当做自觉的行动。

  丁村遗址博物馆的梁馆长说,丁村文化底蕴丰厚,可以在丁村建立遗址公园、影视拍摄基地,广泛利用丁村文物资源,最终达到以文物养文物,以文化养文化的良性循环,这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长年从事丁村文化研究的陶富海研究员说,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重视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要知道历史文物的失去是永远的失去,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历史文物为代价,否则我们这一代人将愧对子孙后代。所以我认为,无论搞什么样的文物开发创收活动,都必须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本报特派记者王俊杰 杜斌 陈洁自北京发回报道)




 相关链接
陕西农民集资修建诸葛亮火烧司马懿连营遗址 (2000/08/30 08:32)
保护“731”遗址捐款已达257万 (2000/08/24 16:16)
图文:锡林郭勒草原发现古人类居住遗址 (2000/08/22 11:14)
湖北竹溪发现西周庸国遗址 (2000/08/20 16:11)
考古专家汇聚江阴考证两座古代遗址 (2000/08/19 13:03)
汉长安城考古发掘出仓储建筑遗址 (2000/08/19 13:02)
陕南宝山商代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 (2000/08/19 13:00)
图文:北京老山汉墓遗址考古大棚 (2000/08/19 12:48)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俄罗斯核潜艇沉没北冰洋
马明宇登陆意甲
2000高考专栏
悉尼奥运神秘特使降临北京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