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文化漫步>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探访麦积山石窟--“旅游开发促文物保护”是否可行

http://edu.sina.com.cn 2000/09/12  北京青年报

  “以文物养文物”是近几年文物界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各文物景点对外开放后,吸引国内外游客参观、了解文物,再把门票等旅游收入用来保护和维修这些文物。这样就不必再“久旱逢甘雨”似的企盼那点有限的经费了。到目前为止,同属于中国18个特殊旅游景点的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每年的门票收入达到两三千万元,云冈和龙门石窟也都超过了千万元。

  近日,记者随“文物保护世纪行”考察团一行来到天水麦积山时,得知与前三者处于同等地位的麦积山石窟一年的门票收入最多时竟然只有200多万元。这笔收入在普通人眼里已经算是天文数字了,但对于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笔大投入的文物保护工作来说,它的作用还不及大海中的一滴水。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座以泥塑为主的大型石窟

  微笑,是麦积山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游走于194个石窟之间,含蓄、温柔而又神秘的笑,使每一尊泥塑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唐代贵妇笑得高贵典雅,山野村姑笑得朴实无华,窃窃私语的菩萨笑得暗藏天机。尤其是133窟那个藏在最里面的小沙弥,笑得那么顽皮可爱而又毫无心计。据说,1996年,朱基总理参观麦积山时,一路上表情严肃,直到看见这尊小沙弥,竟也忍不住笑了。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自北朝以来,各朝代的造像与壁画连续不断。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不同,被称做“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的塑像都是经泥塑或石胎泥塑而成的,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座以泥塑为主的大型石窟。

  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的胡承祖书记告诉记者,麦积山是由天然沙砾岩构成的,开窟尚可,塑像却不成。工匠们不能像云冈、龙门那样依山取势造大佛,或是借石刻形雕菩萨,只得和泥塑像。这倒真的成全了麦积山,因为只有泥巴的柔软才能造就出这7000余尊佛与菩萨千百年不变动人的笑。

  还没有踏上通往石窟的栈道之前,我们就已经领略了麦积山与众不同的美。站在山脚下,在微雨中仰看麦积全景,在绿树的掩映下,一层纱样的薄雾笼罩着“望之团团,形如麦垛”的麦积山,而那些躲藏在山后的塑像更显得如烟般的飘渺。

  望着眼前的美景,难怪同来的记者惊呼:这哪里是西部,简直到了江南嘛!是啊,印象中的西部是一片苍茫的戈壁,是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而这里居然绿树苍苍,烟雨蒙蒙。一直陪伴我们的胡书记告诉我们:要说自然风景,麦积山可是四大石窟中最美的。今天你们有幸看到的就是“秦州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因为一次地震,一山分成了两半儿;因为一架飞机,震碎了一座佛像

  也许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吧,美丽如斯的麦积山竟然地处地震活跃地带。据史书记载,天水共发生过18次大大小小的地震,而发生在唐开元72年的那场大地震险些埋葬了那一朵朵拈花的微笑。

  “那次地震把麦积山中部整个震塌了,从此麦积山就分成了东崖和西崖两部分,”胡书记边打手势,边向我们描述当时的情况,“原本矗立在石窟中部的8根柱子如今只剩下2根了,而展现在我们面前,与麦积山岩体合二为一的大佛,在地震前一直躲在洞里,那次地震震塌了它的外壳。”庆幸的是,那次地震仅改变了麦积山的原貌,里面的泥塑基本幸免于难。

  为了使麦积山免受地震的破坏,从1976年到1984年,国家斥巨资对麦积山体进行了整整8年的山体加固工程,用钢筋混凝土包裹在天然沙砾岩的外部,将麦积山“武装到牙齿”。

  山体加固使塑像们又可以怡然自得了,但今年5月份,一架飞机的轰响又使它们失去了一位伙伴。距麦积山30公里处,是天水的一个军用机场,平时都是相安无事。5月的一个上午,一架飞机在训练时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工作人员还以为是有人炸山,检查了所有的洞窟之后,发现北魏一座高80厘米的佛像已经被震得粉身碎骨。工作人员只好收集了所有的碎片,准备尽一切力量将它复原。

  -对于石窟而言,渗水是足以致命的

  “麦积山石窟现在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壁画褪色。”胡承祖书记说这句话的同时,用手指着暴露在山体之外的“薄肉飞天壁画”。如果不是有他讲解,我几乎已经看不清这幅著名壁画中飞天的样子了。胡书记说:“我在这里十年了,看着他一天天模糊下去,心疼啊!”

  其实,最令胡书记心疼和头疼的还有更严重的石窟渗水问题。1976年到1984年的那次加固工程确实堪称壮举,但令人遗憾的是,未加固前依靠山体孔隙向外渗水的通道被坚实的钢筋混凝土堵了个严严实实,每当下雨或者气候潮湿时,水就会顺着山顶一条长达100米的裂缝流向山体。而新的排水通道还没有解决,眼看着渗水问题一天天威胁着塑像的安全。

  因为是外行,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保护完好的塑像,丝毫看不出渗水给石窟造成了怎样的破坏。胡书记告诉我们,这正是渗水的可怕之处所在。渗水对塑像的危害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在一天天、一年年的逐渐腐蚀下,塑像会慢慢变软、变色,然后像墙皮一样一层层地脱落,直到完全酥软不见。94窟的一尊佛像,就是因为渗水的侵蚀,膝盖以下的部位已经完全酥软不见了。对于石窟而言,渗水是足以致命的。

  关于麦积山的渗水问题,有关部门已经多次组织专家勘察,作出治理方案,并且已经两次经过专家的认证。但方案真正实施起来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投入,可这么一大笔钱到哪里去找啊?没办法,方案只好无限期搁置,麦积山只有在风雨飘摇中静静地等待。

  -“以文物养文物”行得通吗

  对文物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来讲,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笔大的投入。而这一笔笔大投入仅靠国家文物局和地方财政部门的拨款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许多文物点已经对外开放,通过旅游自创的效益,把一部分门票收入用于文物的维修。

  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每年的门票收入已经达到几个亿,莫高窟为两三千万元。收入增加了,游人也就会增加,于是就出现了新问题。故宫的地面由于长年累月接待大量游客,已经不堪重负,所以,游人在进入故宫之前,必须换上一种特制的鞋。莫高窟壁画受到游客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的影响,酥碱现象日趋严重。这不禁使人疑惑:以文物养文物的做法到底对不对?

  “祖宗留下的遗产应该让大家都看到,不能绝对的关门保护。”麦积山石窟研究所胡承祖书记说,“文物与旅游部门永远是一对冤家,旅游部门认为所有的文物都应该公开参观,但文物部门一定要考虑保护问题。可离开旅游,文物部门又无法生存下去。其实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资金,而旅游无疑会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北大考古系教授齐东方则倾向于把文物保护起来:“以文物养文物从长远看是行不通的。要知道,文物不是一般的资源,一旦毁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不管是否提倡“以文物养文物”,两位专家都认为文物保护与开发旅游是一对矛盾,那么,除了靠旅游获得维修资金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胡书记认为,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赞助文化、体育事业,却很少有人愿意出资保护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曾经在天水市呼吁,谁愿意出资赞助麦积山,可以在洞口悬挂他的照片,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为文物保护尽了力,可是结果却没有一个企业家回应。

  齐东方教授认为,文物保护利用的最大价值体现在文化作用方面。在国外,哪怕很小的博物馆都有人看,而在中国就不行。这不仅仅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问题,关键是文物单位应该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让所有的人都对我们的文物感兴趣,这样一来,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就自然加强了。(-文/本报实习记者 李莺)




 相关链接
颐和园成为“世界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09/01 13:13)
莫高窟文物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00/08/18 10:26)
国家投巨资维修新疆四大文物保护遗址 (2000/07/20 09:59)
浙大文物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成立 (2000/07/17 12:03)
北京大高玄殿等文物保护问题多多 (2000/04/19 10:30)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音像世界》杂志第8期
2000高考专栏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