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巧得很,当池莉在网上忿忿地指责米虫“怎么知道她的生活时尚不时尚”之时,米虫刚从网上把《来来往往》下载到硬盘,准备在飞机上聊以解闷,因为书已经被人借走好几个月没有还。 网上那篇文章里的池莉显得很不高兴,因为米虫在一篇以陈染为由头的评论里扯进了池莉和另一位中年女作家的名字,说了一句“她们描写的时尚生活其实是她们本身从未真正介入过的”,与其这样,不如真正踏踏实实写些不随时尚而流变的东西,既然都是有才能的聪明人。 池莉似乎是急于证明自己的生活“非常时尚”,若非如此,她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便大打折扣。其实,作者的私人空间是何等模样,在一个心态健康的读者那里应该是无关紧要的。 池莉申明:“从未在家里接待过记者”,以此证明米虫对她的生活状态的评论完全是妄下断言。这种声明可能反倒会引起一些人跃跃欲试费尽心机地去打探人家私人生活的空间。陈染的《声声断断》被饰以许多家居生活的照片,当然她也在书中透露“这是出版社要求的”,但提供陈染生活状况的她的朋友与熟人与不少津津乐道的读者之间态度的大相径庭是很有戏剧性的。反正“文如其人”的成语早已失去它的声名,就算作家每日将自己的生活细节在网上公诸于众,除去可能具有的文学意义,留存价值全无。 池莉说,“只要认真看过的人就不会认为这是描写‘第三者’、描写‘情爱’的。”的确,《来来往往》的故事内核并非解析一桩婚外恋中三方的是非,但不仅是这桩乱七八糟的恋情所滋生的环境披挂着时尚的光鲜外衣,作者处处流露出的观点更是充满“时尚观潮”的聪明人的点评。 N年前,池莉的《预谋杀人》、《你是一条河》、《白云苍狗谣》以及后来的《太阳出世》、《烦恼人生》充满对每一个人物(几乎全部是小人物)的同情,哀其不幸,怜其争也无用。人在命运的笼里,怒吼几声,甚至争了多半生,还是无以逃脱,便也噤了声,日子还要过下去。 然而在“来来往往”的时尚人潮里,池莉对段丽娜发出的声音却充满指摘与刻薄的大段描写--这难道不正是在“时尚生活”中暗地里自卑、而对那些因为时代捉弄和性格的缺陷而永远无法再次生动鲜活的可怜人掩饰自己的骄傲的典型面目?至于对康伟业的态度,池莉的理解和宽容没有指到人性的深处,为软弱的人找的许多借口同样软弱,但是也更能迎合人们喜欢从书中给自己的生活方式找佐证的隐秘心理。而林珠,这个漂亮时髦敢作敢为的女子,则更多地支持了男人们视之为“最佳玩物”的心理。 池莉没有忘记声明“我从来没有看过陈染的书”。中年女作家称自己不喜欢、或从未读过比自己年轻的女作家的文章,这从心理学上无可厚非。不过,在这一点上,陈染就显得更可亲近。她对美女作家的赞赏尽管流于肤浅并难免有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做态”之嫌,但毕竟其态度还是更为开放的。二人的相同在于,在逐渐老去的过程中并没有显出“越老越智慧(池莉语)”。 关于人是否“越老越智慧”的争辩会搅成一锅粥。尤其在作家圈中,小的不服气老的,老的看不起小的,更是蔚然成风。刘心武当年的《风过耳》也是试图描写出当世的风土人情画卷,可惜而今,他也随时尚老去了。 再说,现在看来,“越老越智慧”也不一定可靠。新近看到一篇《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对俄罗斯姑娘的盛赞引人遐想那个貌似纯洁的年代。别的呢?本该使读者的内心随之发出对新旧两个时期的叹息,却全都淹没在这个老人连篇累牍的自怜自艾中。 现在还有无人对汪曾祺念念不忘?那些平易近人的文章中对人性的关照是多么令人感伤啊。 世界上的热闹已经太多了,作家自己热热闹闹还是冷冷清清的过生活完全是个人自由,但提起笔时,还是别故作聪明地评价与总结为妙。这是米虫的全部意思。(文/米虫)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