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落幕了,南京市话剧团的《秦淮人家》赢得了“中国艺术节大奖”。它成功印证了本地文人对“秦淮文化”的一次“拨乱反正”。什么是“秦淮文化”?《秦淮人家》的编剧赵家捷、导演郝刚异口同声:“‘秦淮文化’绝不是妓女文化!” 不知缘何,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提起悠悠秦淮,便只剩下“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一说起“秦淮文化”,人们的脑袋里,全都是“秦淮八艳”、“秦淮四美人”、“秦淮十二钗”、“秦淮八仙”、“秦淮三十六眷”,风起云涌、经久不息。六艺节上,来了不少熟识的外地同行,说到要逛夫子庙,竟然不分男女齐齐长叹:“啊!那地方可是出了不少‘名妓’哟!”当告诉他们,那里也曾经造就过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林则徐、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名士,于是狐疑之后一片惊讶:“是吗?”大概,连昔日的“秦淮名妓”们也没有料到自己日后能成为所谓“秦淮文化”的绝对“主角”。其实,这番结局,无疑是对真正“秦淮文化”精髓的亵渎。 赵家捷以为,“秦淮文化”植根于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之中。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孔孟,就是弥漫着书卷气,“秦淮名妓”现象只是这种书卷气的寄生物。自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旧中国的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余年。位于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是历史上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期考生号舍20644间,仅清代经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的就有58人,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话剧《秦淮人家》也就立足于“秦淮文化”的“书卷”氛围之中,它没有津津乐道地再去写“秦淮名妓”,而是着力描绘秦淮河边知识分子的喜怒哀怨,描绘秦淮河幽雅的人文风光。秦淮的诗词,秦淮的文物,秦淮的掌故,秦淮的风味,秦淮的建筑,秦淮的风俗……尽在戏中,有滋有味。这就是它成功的根本。 作家叶兆言先生在他的《老南京-旧影秦淮》的开篇写下这样一句话:“秦淮河是一条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河,人们提到它,不由自主地就会把历史拉出来。” 想来,这里的“含金量”也绝非来自青楼。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程曾经出现过三次相对的鼎盛时期,首先是先秦,后来是六朝,再后是唐宋。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六朝文化的繁盛是围绕着古金陵来完成的。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它孕育了金陵古城的诞生和发展,关于秦淮河的传说实在有很深的文化积淀。范蠡曾于秦淮河畔建过“越城”;秦淮乌衣巷一带,曾居住过东晋时著名的王导、谢安,前者提出了“克服神州”的豪言壮语,后者留下了淝水一战以少胜多的赫赫战功;王导的后人中,又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还有顾恺之作画瓦官寺;张僧繇画龙又点睛;李白七下金陵城;杜牧三游秦淮河;文天祥怒题明德堂;朱元璋对联秦淮河;吴承恩寄迹秦淮岸;金圣叹斩首三山街;吴敬梓谢官写儒林;秋瑾明志夫子庙;孙中山演讲聚星厅…… 夫子庙思乐亭石柱上镌刻着一幅楹联:“一带秦淮河洗尽前朝污泥浊水,千年夫子庙辉兼历代古貌新姿。”古今秦淮能说的很多很多,何必动辄“八艳”。本报记者王子明张继斌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